-
作者:汲平2011-03-30 11:15:48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1、 攝影技術的發現
1.1、攝影的由來與光的學說
攝影又稱照相,俗稱拍照。日本則是引用中國古代繪畫的術語稱寫真。英文Photography,是由希臘文Phos與Grapho的結合字。Phos 是光,Grapho是描繪,合字是利用光來描繪的意思。就是任何景物由以有光的反射,而聰明的人類想到利用針孔或透鏡來攝取其反映過來的影像,再由感光材料作成,可以永久保存的影像記錄,我們通稱為攝影。
攝影在世界上興起,不過是二、三百年來的歷史,而攝影真正融入我們生活中,蔚為風尚,漸入佳境,成為藝術,也不過是近百年來的韻事。但是研究起來,對于攝影有關光學的問題,可以追溯甚遠且廣。我們先說「光」的現象。
光,是人類生存活動,生活環境中的一個要素,因為人的視覺信息要靠它來傳遞。
依光的波動學說:光是一種波動。發光體發光時,就產生光波。光是以直線向上下、四周圍作波動射出,光波的波長有長有短,進入我們眼里,能以視覺得出不同的顏色。
光依光的電磁波學說:光跟電磁的輻射一樣,不僅速度相同,也能反射,折射,偏極化。光是電磁波中,僅能引起我們眼睛有視覺的部分。電磁波的波長范圍很寬。論波長,最長的是交流電,最短如宇宙射線。那么我們人類眼中可以看到的僅是電磁波中非常窄小的一部分。大約在390毫微米的紫外線與700毫微米的紅外線之間,才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我們看不見,但是在攝影中可以察覺得到,尤其會影響沖洗、底片、相片的顏色效應。
以光的微粒學說:光是從光源射出來的微粒子所構成。此種微粒子,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大速度,自發光體向上下、四方發射。進入人的眼睛,即讓人有生光之感。此種微粒子是物理學上所謂宇宙基本粒子中之一種,不帶電,有穩定性。
愛因斯坦(Einstein Albert 1879-1955)發表『光的產生和轉變的探討』論文中,就證實有它的存在。他說:光是由一個個的微粒量子組成的,這光微粒量子有波的性狀,還有微粒子的特性。
光是一種運動不停的能量。光的直射到景物再反射到我們眼里,讓我們感覺到有景物的影像。這光的學識研究與發現,從古來中外皆有。最早的記錄,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墨翟(478-392BC)之著作『墨經』中。其論述:光有直線照射的作用。光照射物體會產生影子。光具有反射的性能。論述針孔成像的道理。發光體的遠近,決定光的強弱。放大倍數概念。分別敘述了平面、凸面、凹面鏡的,物體和影像的關系。光的折射現象等等。可見中國的古代,已對光有了相當的研究與認識。
西方世界到公元前350年,首位「科學大師」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在著作中才提到光學法則。他說到一個現象:每逢有日蝕,從篩孔或樹葉空隙中,投射到地面的光,是呈月彎形狀,尤其是孔越小,光的影像,越明晰清楚。從此,西方人們亦知,光線通過了小孔,會形成影像的光學道理。
我國韓非(280-233 BC)著作書中也有說及:筑墻,鑿牖(yǒu),日出加畫筴(cè),髹(xiū)上而觀,望見龍、蛇、車、馬、萬物之狀備具。髹是漆器,利用反光,加上畫筴才有更清楚影子。而這畫筴有如一個透孔,如此針孔影像技藝,我國很早就有了。
公元前208年,古希臘物理、數學及大發明家阿基米得(Archimedes287-212 BC)為國御敵,曾發明著名的「火鏡」。他利用許多放大透鏡連在一塊,使太陽光集中焦點,投照在敵船上,引火抗敵。
公元前139年,西漢淮南王劉安(179-122 BC)編著『淮南萬畢術』,提到用冰制作『透鏡』,說: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
更甚的在『西京日記』此書中,說到漢武帝(140-87BC)時代,有人用白色琉璃,使日光穿過再折射到暗室,如此引光入室,明亮異常。這時起,光學已由學理研究,融入應用在,人們生活中。
北宋大科學家沈括(1031-1095)著作『夢溪筆談』里,有針孔成像論說,凹面鏡的分析。他發現『墨經』中,針孔成像可與凹面鏡作結合,且說明成像是由光束造成。光線成束,從凹面鏡反射出后聚成焦點,此點因陽光熱能被會聚后,產生高溫就能起火。
在1100年,阿拉伯學者阿爾哈森(Al Husen)就利用一暗箱,箱壁上開個小針孔,讓日蝕的陽光透過小針孔,倒映在箱壁上,觀察日蝕情況與過程。
稍后,中國元朝科學家趙友欽,設計一室,作光學實驗。他結論:針孔太大,不能成像。針孔適當的小,就會形成影像,而且會與光源形狀相同,但方向相反。照明度與距離成反比。其實驗過程與實際情況,他寫篇論文題名為『小罅(xià)光景』。罅,就是孔隙。
中國元末明初,陶宗儀著作『輟(chuò)耕錄』說:平江虎丘閣,版上有一竅。當日色清朗時,以掌大白紙承其影,則一寺之形勝,悉于此見之。竅,就是小孔。又提到松江城有塔,東有夏監遠家之小室卻有一塔影。長五寸許,倒懸于西壁之上。
針孔影像,已在中外科學家熱烈論述開來。
1116年北宋藥學家寇宗奭(shì)所著『本草衍義』提到:菩薩石映日射之,有五色光。這是日光經過棱形的石英晶體,所折射散出的各種色光。這就是攝影學理上的色散現象。他發現色散的現象,卻足足比英國舉世著名科學家牛頓的發現早550年。
1.2、暗箱的發明與演進
拉丁語系國家的人們,為了避暑把屋子蓋得很遮陽很陰暗。這「房屋」拉丁語為(Camera)。而暗箱(CameraObscure)是晦暗的房室之意,也是照相機(攝影機)的雛形。此為十五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人達芬奇(LeonardoDa Vici 1452-1519),科學著作中就記述這暗箱,介紹人們可以用來寫生,描繪使用的工具。
接著1553年,意大利人玻爾塔(GiovanniPorta 1538-1615)發表了《自然魔術》(MagiaNaturalis),一書中更詳盡介紹CameraObscura。首先推薦人們,暗箱的確可以當作繪畫工具使用。他的著作說;使用這工具,只要用鉛筆將影像反射在畫紙的,描繪出輪廓,再著色即可完成一幅,很有真實感的畫像,再高明的畫家也不能相比。此書當時一版再版,且譯傳世界各國。所以,玻爾塔有一段很長時間,被全世界公認是暗箱的發明人。
暗箱,是一個密不透光的箱子或一座沒光的暗室。在箱壁鑿個小孔,讓箱外物景光影穿過此孔,在箱內壁上構成倒影。畫家坐在箱內,鋪張紙在倒影處,即可描成圖像。
暗箱,經人們智慧,小孔配上玻璃鏡頭,改進映像的細質性。暗箱本身也改進為體積小,輕便好攜帶,成小匣子,廣為畫家普遍作為,繪畫輔助的好工具。曾有人把雙凸透鏡鑲置在暗箱孔上,可得較好的明確的影像。意大利物理學家卡爾達諾(Cardano1501--1576)在1550年所著「根本問題」里就極力推崇此裝置的作用。
更進而在1568年,意大利貴族丹尼爾─巴爾巴洛(DanielBarbaro)出版「遠近實際方法」。書中說出;在暗箱小孔拴上一條繩子,用來將小圓孔隨意放大或縮小,可以調節獲得極清晰的影像。甚至,改革以前無透鏡的暗箱,裝上凸透鏡,成為有史來,有透鏡攝影暗箱的發明者。
再者,意大利數學兼天文學家丹提(Danti1536--1586)在1573所著「歐幾里德遠近法」中,發表使用凹面鏡片,可以把倒像弄反成正像,這使得攝影方法又更大改善。
接著,卡皮爾(Kepler)在1611年著Diaptria 書中,首創使用凹透鏡與凸透鏡的復合透光,更為暗箱內的影像呈現,前所未有的攝影明析度。世人推崇他為照像光學的始祖。
1609年,意大利物理、天文學家伽俐略(Galileo1564-1642)利用凹透鏡作目鏡,用凸鏡作物鏡,發明望遠鏡。尚且觀察天體,發現月球表面不平。銀河是由大量的如太陽的恒星,集組而成。木星有四個衛星。土星外圍有光環。太陽有黑子。
1666年,英國大科學家牛頓(Sir IsaacNewton 1642-1727)發現;光的折射,會有光的色散現象的理論,以及論著中,敘述色之特性。他發現任何物體的顏色都不是自己產生的,而是光的照射,再反射出來各各不同顏色光。他用三棱鏡將日光折射分解出紅、橙、黃、綠、藍、靛藍、紫七色。他創立了近代物理光學的新學說,也從此,大大影響了,攝影光學的發展。
到了18世紀,使用暗箱普遍被使用。漸有便于描繪肖像,靜物,和室內繪畫小型暗箱,以及戶外風景可手提的,輕巧小的暗箱,經能工巧匠,精致制造。
攝影技術,被人們發現且應用在描繪上,讓有心人士已意想到;影像應該不必費時,又勞動手來描繪,而能利用較好方式,即可將影像保存下來的方法。于是,就有感光存影的辦法被發明。攝影的機具如照相機,攝影材料如感光底片,顯影劑,甚至于,影像由黑白進而為彩色,等等因應而出。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