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09-09-17 16:40:32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第八章 元代繪畫
蒙古人原本為漠北一游牧民族。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其后滅夏亡金,占有中國北方。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元,繼續對南用兵,1276年攻陷南宋首都臨安,并于1279年厓山一役徹底擊敗南宋殘余部隊。中國第一次全境淪陷異族之手。
蒙元以異族入主中國,把轄內各民族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國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并對“漢人”、“南人”頗為岐視。漢人即原金朝轄區的漢人、女真人、 契丹人,他們主要繼承的是遼、北宋、金以來的中國北方文化。南人即原南宋轄區的漢人,在四種人中地位最低,廣大的漢族知識分子仕進無門,便寄情于文學藝 術,文人畫遂得以長足進展。
元代對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在對外征服戰爭中,蒙古貴族接觸到許多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蒙古統治者對各種宗教均采取包容的態度。此外,元代西域文人的華化藝術也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寶庫。
元代不設畫院,除少數專業宮廷畫家和部分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外,其余多為隱居不仕的文人畫家。文人畫強調繪畫的文學性和筆墨情趣,重視繪畫中詩、書、 畫的結合。提倡“古意”和“士氣”,主張師法唐、五代和北宋,反對南宋院體畫風。在理論上延續了北宋蘇軾、米芾等文人畫的傳統并有所發展,強調主觀意興的 抒發。在題材上以山水、花鳥為主,人物畫相對減少。元祚雖然不長,但其間名家輩出,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
【山水畫】 從 宋入元,起了一次重要的變革,產生這次變革的原因很多,較為直接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自北宋蘇軾以來文人畫自身發展的趨勢所致。二是工具材料的變化,綃 素逐步為紙張所代替,用紙作畫可用干筆皴擦,以干代濕,似枯而潤,更有蒼茫煙潤之氣;而紙吸水性強,對筆墨技巧要求較高,從而促使元人改變宋人皴擦點染的 固定程式,拓寬了筆墨的表現力。
趙孟頫、錢選、高克恭等人是這次變革的先驅,而完成這次變革的則是被后世稱作“元季四大家”的黃公 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人。元四家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廣泛吸收了唐、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畫的長處,充分發展了筆墨在繪畫中的作用;同時突出了繪畫的文學趣 味,使詩、書、畫融為一體,開創了一代新風,形成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
中國山水畫發展至宋代,在題材、風格、技法、意 趣等諸方面,皆可說是應有盡有,成熟得無以復加,臻于登峰造極之境了;但元代文人畫家卻能在另一方面施展他們的藝術才能,于宋畫格局之外另辟蹊徑,從而形 成了中國繪畫史上宋畫之后的第二個高峰。說文人畫占據元代畫壇主流只是就這個意義講的。若論畫家人數和作品在當時的普及程度,職業畫家及其作品應比文人畫 家為多。
五代時的董源、巨然在沉寂三百多年后被元人重新發現,元人的這一師承取向標志著山水畫審美趣味的一個重要轉折,即從五代直至南宋的雄偉粗獷風格向平淡天真畫風的轉變。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為宋朝宗室。元初被薦入京授官,歷經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授旨。雖得統治者賞識,但畢竟只是文學侍從之臣,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又因以宋宗室入仕新朝,為時人所不滿,不免有故國之思和內疚之情。
趙孟頫修養較為廣博,詩書畫均有很高成就。在藝術理論上提倡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并把“古意”與士大夫畫“不求形似”的主張結合起來, 為元代文人畫的勃興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技法上,他強調以書法的筆墨情趣作畫和在紙上以水墨作畫。在繪畫上博采唐宋繪畫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格。兼擅人 物、鞍馬、山水、花鳥、竹石,工筆、寫意、設色、水墨諸體兼備。
趙孟頫的山水畫風格多樣,既有師學唐人青綠一體,又有 學五代董源、巨然和學北宋李成、郭熙的水墨一體。學唐人的作品多作重彩設色,如《幼輿丘壑圖》,取材東晉謝醌放達不拘,寄跡丘壑的故事,山石樹木皆空勾無 皴,青綠填色,極為古樸雅拙。學董巨有設色、水墨二體。設色以《鵲華秋色圖》為代表,此畫寫濟南郊外鵲山和華不注山景色,山石用披麻皴雜以荷葉皴勾皴,再 以青綠皴染;山居小村,秋林紅樹,洲渚漁舟,蘆荻疏葉,則精描細寫,又以青、赭、紅、綠等色調加以渲染,筆法瀟灑秀逸,設色清淡明雅。水墨以《水村圖》為 代表,此畫構圖與《鵲華秋色圖》相似,但更多地采用了中景和遠景,意境更覺清曠瀟疏;山石用披麻皴法,多干筆皴點,表現出文人畫中獨特的筆墨趣味,對后世 影響極大。學李郭則如《重江疊嶂圖》和《雙松平遠圖》,多用濕筆勾皴點染,畫面墨氣淋漓,意境清雅。
趙孟頫在人物鞍馬畫上的成就也很突出,有《秋郊飲馬圖》、《人騎圖》、《紅衣羅漢圖》、《洗馬圖》等作品傳世。此外,在古木竹石亦有相當成就,有《窠木竹石圖》、《秀石疏林圖》等傳世作品。
趙孟頫一方面繼承前人傳統,一方面體察自然,參以己法,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和個人面貌的作品,為元代初期畫壇的領袖人物。其妻管道升,兒子趙雍、趙麟也擅長繪畫。
錢選(1239~1301年),字舜舉,號玉潭,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與趙孟頫同為吳興八俊之一,入元不仕,隱居終生,為南宋遺老畫家之一。人物、花鳥、山水皆能,多以古代高人隱士、家鄉山水為題材。
錢選山水師學北宋趙伯駒,又能自出新意,用筆質樸稚 拙,格調清新脫俗。其傳世作品《山居圖》盡去傳統青綠山水畫精工富麗的習氣,別具一種清麗秀雅的新風格。花鳥早期師學兩宋院體作風,晚年別開生面,由精工 細密變為豪放簡逸,傳世作品《白蓮圖》水墨淡設色,開創了水墨寫意花鳥的先聲。其人物畫亦有作品傳世,如《柴桑翁像》,畫東晉詩人陶淵明策杖行吟的情景, 人物衣紋作高古游絲描,筆法細勁,設色淡雅,為其人物畫中的杰作。
錢選與趙孟頫同為“師古”的倡導者,主張畫須有“士氣”,要能體現出文人的氣質。這一藝術主張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
高克恭(1239~1310年),字彥敬,號房山,回族人,大都(今北京)人,官至刑部尚書。他曾于江南任職多年,飽覽江南的名川大山,又廣泛結交江南文人,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畫風。
高克恭擅長山水,融合米氏云山兼取董巨披麻皴而自成一家,時有“南趙(孟頫)北高”之稱。其傳世作品《云橫秀嶺》,云煙蒸騰,山麓坡谷,叢林茂密,清溪涓流,筆墨凝重渾厚,意境清曠幽遠。此外尚有《春山欲雨》、《竹石》等傳世作品。
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等,江蘇常熟人。他曾為小吏,因事入獄,獲釋后入全真教,往來杭州、松江等地以賣卜為生。他是元季四家中唯一得與趙孟頫交游的人,自稱“松雪齋中小學生”。
黃公望山水師法董巨,能變其法,自成一家。他擅長寫生,每逢出游,必攜紙筆,心追手摹。其晚年作品《富春山居圖卷》長達兩丈,狀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 前后歷經三四年的慘淡經營,始告完成。畫中峰巒平坡,叢林密樹,起伏變化無窮;水村山莊,漁舟蘆荻,層出不盡,涉筆成趣,全圖筆墨蒼茫,意境高逸,為黃氏 平生最為得意之作,素有“畫中蘭亭”之稱。
《富春山居圖卷》中山石樹木的表現特色是,簡化了傳世董源作品中披麻皴筆法組織的規則性,真正實現 了“用筆甚草草”,更為真實地表現出江南丘陵土山戴石的形體特點。同是描繪江南山水,黃公望的觀察較之董源更為細致復雜,更少概念性,因而在表現上更為凝 練、豐富,更符合人的視覺感受。此圖反映了元代畫家對視覺的客觀感受的高度重視。畫中虛景與實景之間由于微妙的墨色渲染而貫通一氣,天地之間雖然悠遠寥 廓,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畫中空白之處也真正成為具有實感的空間,這種代表“氣”的空白不再是作為山水的裝飾,也不是作為什么象征而存在,而是讓它按自然 中的原有狀態浸染萬物,令人產生一種親和感。《富春山居圖卷》歷經輾轉流傳,至明末為吳洪裕所得。吳氏寶愛異常,坐臥不離,達數十年之久。吳臨終彌留之 際,竟以畫投火相殉,幸得其侄搶救及時,大體完好。此后畫分為二,灼焦的一卷,稱“剩山圖”,余下完好一卷,稱“無用師卷”。
黃公望的山水畫又有淺絳山水一體,在畫上籠罩淡赭色,增加畫面的整體感,也使墨色更加滋潤,有《九峰雪霽圖》、《快雪時晴圖》等傳世作品。黃公望在后世被譽為“元四家之冠”,在清代甚至形成“家家一峰,人人大癡”的局面。
吳鎮(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以賣卜為生,一生窮困潦倒,其人生前不名于世,連畫也被譏為“有酸餡味”,直到明代,方漸為人們所重視。
吳鎮山水師法董巨而自成一格。詩書畫皆擅,尤長于山水 梅竹。傳世作品《洞庭漁隱圖》筆法蒼郁,水墨淋漓,自題“洞庭湖上晚風生,風攬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花新,只釣鱸魚不釣名。”表達了畫家謝絕世事、寄興 山水的高情逸志。《漁父圖》筆法凝練堅實,水墨圓渾蒼潤。《蘆花寒雁圖》寫江南蘆花淺水之境,但見一葉孤舟,搖漾于煙波之上;舟中一人,仰望數行寒雁飛 過;意境極為遼闊,思致深遠而略帶哀愁。 《竹譜冊》共22幅,幅幅各具姿態,筆法簡潔生動。
王蒙(1298?~1385年),字叔明,湖州人,號黃鶴山樵,又號香光居士,趙孟頫外孫。明初任泰安知府,因胡惟庸案被牽連,死于獄中。
王蒙多以紙作畫,皴擦多重,追求蓬松蒼茫的效果。所畫丘壑多至數十重,樹木不下數十種,徑路迂回,煙藹微茫,曲盡山林幽致。《青卞隱居圖》、《夏山山居 圖》、《葛稚川移居圖》等傳世作品充分顯示了他在繪畫上的卓越成就。《青卞隱居圖》是他水墨山水畫中的杰作,畫山石用牛毛皴,墨色的運用尤見工力,干濕濃 淡焦無所不用其極,筆墨繁而不亂,構圖滿而不塞;山頭點笞亦技法多樣,有渾點、破竹點、胡椒點、破墨點,充分表現出山上樹木的茂密華滋;遠景以緊密的皴擦 寫之,表現出空間的深度。
《青卞隱居圖》筆法雖從董源筆法中化出,而更輕靈多變,搖曳生姿,別有一種清美的境界和幽約的景象,以之描繪暮藹飄蕭、煙絲醉軟的江南山水,實為出色當行。
倪瓚(1301~1374年),字元鎮,號云林,江蘇無錫人。其家為江南富戶,藏畫頗豐,性情狷介,好潔成癖。元末暴民起事,他散盡家財,浪跡太湖,“扁舟箬笠,往來湖泖間”達二十余年。
倪瓚山水初學董巨,晚年一變古法,用側鋒折帶皴畫山石,筆墨簡淡秀峭,作品多表現太湖遼闊曠遠的自然風光,意境峭潔清遠。章法布局別具一格,多采用平遠 構圖,近景一處平坡,數株疏樹;中景留白,寓意遼闊的江面,遠景一帶淡山,構成“一河兩岸”的兩段式章法。又于畫面中右方用小楷長題以連接上下兩部分的景 色,使全圖渾然一氣。自稱“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傳世作品《容膝齋圖》畫壘石疏林,平坡小亭,江山平遠,寂然無人,給人 以蕭瑟疏落之感。此外尚有《幽澗寒松圖》、《漁莊秋霽圖》等作品傳世。
倪瓚的作品,清瑩剔透,集中提煉了文人繪畫中高逸與優雅的精 神,在其清幽、潔凈、靜謐和恬淡的意境中,透露出一種似很微漠但又是不可掩抑的深長的感傷情緒,它所抽繹出來的堅貞高潔,纏綿哀怨之思,正是元代文人于黑 暗環境中郁悶凄苦心情的自然流露。讀倪瓚的作品,仿佛置身于一種清超幽迥的境界,而有凄迷悵惘難以為懷之感。宋人山水,意味難有此等靈雋,此則倪畫的妙處 所在。大抵倪畫取材于太湖風光,造成一種人化之境,借以表達情思,言近旨遠,使觀者驟遇之如在耳目之前,細品之而得雋永之趣。也正因此,倪瓚的作品歷來被 視為中國文人畫和最高逸品的典范。
倪瓚的主要成就,在于他以真純的感受直探人生核心而形成的高逸意境,這種意境乃是屬于“天”而并 不屬于“人”的。如果以倪瓚與黃、吳、王三人相較,則后者意境的形成,乃是一種持守與醞釀的結果,這種成就很大程度得自屬于“人”的某種修養和工力,是即 使不可“學”而能,也仍可“養”以致;而倪瓚的意境,卻不僅不可“學”而能,而且也不可“養”以致,它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談到元代山水畫在意境 方面的演進,倘若就“史”的意義而言,應該以黃公望為承先啟后的成就最高的畫家,因為他在意境、筆法等諸方面的成就尚可師承;而倪瓚作品中的境界則是不屬 于任何歷史演進過程的一種天才突破。明清兩代學倪者人數眾多,但他們缺乏倪瓚的稟賦和特定的歷史情境,終究不過“效顰”而已,少有能得其真髓者。因此,倪 瓚成就雖高,然而就山水畫的演進而言,卻反而不及黃、吳、王等人重要。
元代除上述山水畫家外,尚有許多在畫史上有一定影響的山水畫家。其中受趙孟頫影響兼學李郭的有曹知白、朱德潤、唐棣等人。
曹知白(1272~1355年),字又元,一字貞素,華亭(今屬上海)人。與江南文人多有交往,山水初學李郭,晚年別出生意。傳世作品有《寒林圖》冊頁、《松林平遠圖》、《群峰雪霽圖》等。
朱德潤(1294~1365年),字澤民,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年青時即以書畫聞名,為趙孟頫、高克恭所贊賞,后為趙孟頫所薦,得以進入仕途。晚年作品《秀野軒圖》,筆法疏秀,設色清雅;《林下鳴琴圖》為水墨作品,人物生動,墨色蒼潤。
唐棣(1296~1364年),字子華,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官至吳江知州,以詩書畫著稱。傳世作品有《林蔭聚歡圖》、《霜浦歸漁圖》等。
受黃公望、王蒙影響兼學董巨者有馬琬、陸廣、方從義等人。
馬琬,字文璧,秦淮(今南京)人,生卒年不詳。擅長山水,工詩文書法,時稱三絕。傳世作品有《喬軸幽居圖》、《雪崗渡關圖》等。
陸廣,字季弘,號天游生,生卒年不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筆墨蒼古清潤,傳世作品有《丹臺春賞圖》、《丹臺春曉圖》等。
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生卒年不詳,貴溪(今屬江西)人,信州龍虎山道士。筆法瀟灑,墨氣冉冉,在元未獨樹一幟,對明清山水畫有一定影響。傳世作品有《武夷放棹圖》、《山陰云霧圖》等。
畫法略近董巨者尚有盛懋。盛懋,字子昭,生卒年不詳,其家世代繪畫為業他繼承家學,擅長山水、人物。山石多以披麻皴或解索皴出之,筆法精嚴,設色明雅。傳世作品有《秋江待渡圖》、《秋林高士圖》。
此外元初尚有學習南宋院體畫風的孫君澤等人。孫氏為杭州人。活動年間大致在元初。學馬遠、夏圭而無新變化,成就不大,但他作為把南宋院體畫風延續到明初的中介人物,仍在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花鳥畫】 元代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的繪畫,隨著文人畫的興起,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風格上崇尚自然天趣,摒棄兩宋院體花鳥畫重彩富麗的畫風;技法上以水墨為主,開啟了后來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先聲。
李衎(1244年~1320年),字仲賓,號息齋道人,大都(今北京)人,官至集賢殿學士。擅長畫竹。繼承宋代文同、金代王庭筠等畫竹名家的傳統,曾遍游東南竹鄉,又出使交趾(今越南),深入觀察竹子的生長狀況,得畫竹之“理”。傳世作品有《竹石圖》、《雙勾竹圖》等。又撰有《息齋竹譜》一書,此書對不同地區各類竹子的形色情狀和各種畫法均有詳細的記述。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元代后期。年幼時曾得到趙孟頫指點,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尤擅長于花鳥。師法黃荃,又取揚無咎、趙孟堅等文人水墨畫法之長, 突破南宋院畫工麗纖巧的成規,創造出一種運用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而略帶寫意表現物象的新風格,對后世影響極大。傳世作品有《山桃錦雞圖》、《牡丹圖》、 《竹石集禽圖》等。
柯九思(1290年~1343年),字敬仲,號丹丘生,臺州仙居(今屬浙江)人。 文宗朝曾任奎章閣學士院鑒書博士,審閱鑒定內府所藏古代法書名畫,又曾為宮廷作畫,深受文宗寵眷。擅長畫竹,師法文同,而能自出新意。畫竹有時以濃墨為 面,淡墨為背,分其陰陽向背。又善于以書法的用筆畫竹,自稱以篆法寫竹干,草法寫竹枝,八分法或用顏真卿的撇筆法寫竹葉。傳世作品有《雙竹圖》。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以畫梅著稱,在畫梅技巧上亦頗有創造,首創“以胭脂作沒骨體”,而且突破前代畫梅大多疏枝淺蕊的成法,改之以繁花茂枝,別開生面,對后世寫意花鳥畫影響頗 大。亦工詩,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自題“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表露了他不愿追逐名利,甘于淡泊的高尚情 操。
【人物畫】 元代人物畫,雖遠不如山水、花鳥興盛,較之前代,更顯式微,但亦不乏名家。元初趙孟頫、錢選皆擅長人物畫。此外,尚有劉貫道、王振鵬、任仁發、張渥等人物畫家。
劉貫道,字仲賢,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師法晉唐,筆法凝重,人物生動傳神,傳世作品有《元世祖出獵圖》、《消夏圖》。
王振鵬,字朋梅,號孤云處士,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師法李公麟,筆法流暢勁健,人物神情生動,傳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圖》。而且精于界畫,自成一體,《金明池龍舟圖》傳為他的作品。
任仁發,字子明,號月山,松江上海人,鞍馬畫與趙孟頫齊名,“用筆逼龍眠(李公麟號)”,“法備而神完”,傳世作品有《二駿圖》、《五馬圖》等。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生,杭州人,以白描人物著稱,師法李公麟,用筆飄逸流暢,形象生動,被譽為“李龍眠后一人而已”,傳世作品有《九歌圖》。
元代肖像畫相當發達,涌現了李肖巖、王繹等名家。
李肖巖,中山(河北定州)人,曾于秘書監任宮廷畫家,為皇帝后妃畫像,現存元代歷代帝后像,很可能有一部分出自他的手筆。
王繹擅長肖像畫,筆法簡括洗練,人物神態閑適,著有《寫真秘訣》一書,反對使對方“正襟危坐如泥塑然,方乃傳寫”,而要在對方“叫嘯談話之間”從旁觀察,得其“真性情”,傳世作品有《楊竹西像》(倪瓚補景)、《倪云林像》。
【壁畫】 元朝政府為了利用宗教維護其統治,采取保護 宗教的政策,大肆營建佛寺和道觀,佛寺、道觀壁畫亦應運而生。現存甘肅敦煌莫高窟第3窟和第465窟佛教密宗壁畫,山西稷山興化寺、青龍寺佛教壁畫,山西 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水神廟道教壁畫等。尤其是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最為聞名。
永樂宮故址在山西永濟縣,1959年原樣遷至芮 城縣。壁畫內容為道府諸神朝謁元始天尊,故名《朝元圖》,共繪畫像394身,由洛陽馬君祥等民間畫工繪制。主像高達3米以上,神態閑雅,雍容華貴;群像大 多2米有余,上下排列四、五層之多,相互交錯,井然有序,性格鮮明,各具神態。畫法為重彩勾勒,線條為鐵線描,勁健婉轉,人物須眉根根見肉,衣紋流暢奔 放,充分發揮了線條的表現力。規模宏大,人物眾多,內容豐富,技藝精湛,堪稱元代寺觀壁畫中的最佳作品。
元代是雜劇興盛時期,在墓室壁畫中也出現了當時雜劇場 面的描繪。如山西洪洞水神廟的《雜劇圖》,表現了雜劇演出的盛大場面。元雜劇演員中不少為女性,元人夏庭芝《青樓集》所記女演員達百余人,山西運城元晚期 墓壁畫中繪有女子扮演的旦角,反映了這一事實。此外,山西新絳元墓雜劇磚雕、山西永樂宮潘德沖墓石棺雜劇線刻人物也反映了元代雜劇場面。
【版畫】 中國版畫歷史悠久。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剛經》扉頁畫《說法圖》,是現存最早有確切年代可考的版畫作品。早期的版畫,以佛經插圖為主。宋金時期,隨著印刷術的進步和出版業的興盛,版畫的運用范圍日漸擴大,出現了最早的花卉圖譜《梅花喜神譜》和帶有年畫性質的招貼畫《四美圖》等。
元代的版畫,在以往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北方的大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和南方的杭州、福建建陽是當時刻書業的中心,也是版畫藝術的中心。活字印刷術的廣泛應用,為版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雜劇、話本等市民文學的興起,則為版畫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元代版畫呈現出書籍插圖、畫譜和宗教雕版全面發展的態勢。
《全相平話五種》是現存最早的講史類話本,題署“建安虞氏新刊”,成書于至治年間(1321~1323年),撰書者不詳,刻工有吳俊甫、黃叔安等。此書插圖為上圖下文、雙面連式,每圖有標題,線條明快,人物形象簡練而有生氣,是元代版畫插圖的優秀代表作品,并對后世小說、戲曲插圖有深遠影響。
畫譜方面有畫竹名家李衎編繪的《息齋竹譜》,繪于大德三年(1299年),刻于延祐末年。《竹譜》不僅是中國古代論畫竹的名著,在版畫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元代官方和民間都刻有大量佛經。佛經插圖繼承了唐宋版畫的傳統,顯示出高超的雕版技巧,如至元元年刊《金剛經注》版畫,采用了朱墨套印技術,為現存較早的套色版畫作品。
來源:網絡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