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03-30 11:17:0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 攝影器材的發明
2.1感光材料的發明
1725年德國,紐倫堡阿道夫大學的醫學教授,海因里希·
舒爾茲(Heinrich Schulze 1687-1744)
發現;裝有硝酸銀溶液,曝光幾分鐘會變黑,沒曝光仍能是原來的淺白色。他發現,不是由于熱和空氣,而是因光的作用。經實驗,混合物中含銀越多,曝光變黑速度就越快。他在1927年發表了「硝酸銀與白堊之混合物與光的作用」的論文。堊,白色而可以用來作涂飾的土。文中述說:將硝酸銀與白堊之混合物,加水作成白色泥狀物,放入玻璃夾版,外放以黑色且有剪成的圖案、文字的紙,經露曝受光后,則玻璃版會現出圖案、文字來。如此廣為科學界重視,也是最早提出對攝影有用的光化學之第一人。德國人贊譽他是現代攝影感光的始祖。
1737年法國海勒特(M Hellot)發明了鋼筆寫字紙,浸在硝酸銀溶液后,竟然沒有了字跡。再經過曝光日曬后,卻又能現黑字。此為科學家開始研發,攝影中顯影劑的濫觴(shāng)。
1802年英國湯姆斯·維吉伍德(ThomasWedgwood),進一步將影像投影在硝酸銀紙上,作影像存有,可長期保持。他最大貢獻是完成了與現在照相機一樣的最原始照像機,當時所謂『晦影照像機』。這照像機是一個匣盒狀,針孔是裝有透鏡,相對的內部有可以感光的硝酸銀紙。這可以感光的硝酸銀紙,是他以白紙浸濕在硝酸銀溶液中,再于黑暗處所涼干它。此紙若在日光下露曝,只要二、三分鐘就變為黑色。若以間接光,通過進入,他作出的像機內,得感光須數小時之久,才會變黑顯影像。但在紅光下便不感光變黑。
不久他的學生亨弗利·戴維爵士(Sir Hunmphrey Davy),以氯化銀取代硝酸銀來定影處理,竟而成功了人類史上第一張較能存久的相片。
湯姆斯·維吉伍德和亨弗利·戴維被英國皇家科學院譽為「暗箱」與感光材料結合的先驅者。
1800年英國科學家威廉·赫謝爾(WillianHerschel)發現紅外光線。它在我們可見光區(光的七種顏色;紅、橙、黃、綠、藍、靛藍、紫),紅端的部分。我們肉眼看不到它的光,但是會感覺到它給我們的溫熱,此光會影響攝影的影像、感光底片、彩色相片等色澤。
1801年科學家理特恩(J WRitten)發現紫外線。它在我們可見光區(光的七種顏色)的紫端部分。此光人眼也見不到,但它照射到某些表面時,可使之發熒光,有種醒目亮麗的感覺。它和紅外光線一樣,會影響攝影技術上效用,尤其在照明上,會產生特殊效果,以及激發熒光材料的色彩等。
1812年英國科學家烏拉斯頓(WollastonW Hyde 1766-1828);利用多片凹凸透鏡,制出有史來,最好的攝影鏡頭。開始奠下,研發未來有更好、更精準,攝影鏡頭的基礎。
1819年赫謝爾(JohnHerschel 1729-1871)發明了攝影的定影法。他發現硫代硫酸鈉、俗稱大蘇打,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銀固定下來。從而可以長時間保存影像。其定影方法,一直被人們延續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可見他的發明,影響有那么大,且如此久遠。
2.2、達蓋爾發明銀版攝影.
世界攝影歷史上,第一張可以攝影成像的圖片,在1826年夏天,由法國攝影術和印刷制版發明者,尼埃普斯(NicephoreNiepce 1765-1833)在實驗室中制成。
尼埃普斯曾是法國尼斯市市長,服役軍職為將校,在法意戰爭(公元1793年)中受傷,一目失明。1816年,他用氯化銀感光紙,存影了黑白負片。繼用瀝青涂于鉛錫合金板上,經八小時后曝光,洗去未硬化,則影像明亮部分是白色,而黑色金屬板對稱下,就顯影出與原景物相同正片。直到1826年他成功了,將發明的感光底片放置在,新進的特制攝影機中,此攝影機是由巴黎光學機械師謝瓦力(Chevalier)所制造的。攝影得到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的景物是法國中部尼氏住家窗口外屋頂。此張照片現收藏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收藏館中。他發明的這個攝影法,經再改進,就普遍為印刷制版界所采用。世界印刷制版界尊崇他是印刷制版的偉大發明家。
1827年9月,尼氏去英國拜訪居住在倫敦哥哥,偶識英國畫家包耳(Bauer),包耳驚喜尼氏的大發明,邀請尼氏在英國皇家學會作發明專題演講,也奏請英王喬治四世駕臨聽講,不料待人謙讓,一向謹言慎行的尼埃普斯卻臨時動議未赴,造成英國當局的反感,因而也否認了尼埃普斯有此大發明,令人惋惜。
1837年,德國科學家慕尼黑大學礦物學教授柯貝爾(Kobell1803-1875)和數學教授斯坦哈爾(Steinheil1801-1870)公告宣稱他已發明出攝影術,使用的定影劑是阿摩尼亞。不過德國的歷史文獻有記載是只是底片發明,而沒能制成像片。然而,有柯貝爾教授署名的四張底片,所攝的風景是慕尼黑的建筑物,今天還珍藏在德國慕尼黑的「德意志國家博物館」里。
世界攝影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日子是在1839年,法國人畫家達蓋爾(Louis J MDaguerre 1789--1851)發明「銀版攝影技術」正式問世。他曾于1822年在法國巴黎開一個名叫「幻象畫」繪畫景色展覽。他用各式各樣的燈光變化照射在畫面上,產生使人意料不到的美好奇妙效果,聲譽卓著。在1829年,他向巴黎透鏡商買透鏡巧遇年長的尼埃普斯,因兩人意識相同,結果合作共同研發攝影、感光相片技術。三年后尼埃普斯去世,他仍然繼續進行實驗不已。
終于在1839年1月9日于法國科學學會上宣布他的傲世大發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的發明攝影技術,并命名為「達蓋爾照相術」。
他在一塊涂有碘化銀的銅版上曝光,然后用水銀蒸氣熏沐,生成碘化銀薄膜而為感光面。在自制的照像機內將已發明可以感光的版,讓它經由透鏡投射光影,作曝光,再用設計的汞顯影箱以汞(水銀)蒸汽顯現影像出來,又置在食鹽水(后改作大蘇打)中定影。竟就能形成永久性的影像照片。
原先尼埃普斯第一張永久性照片須曝光八小時,而達蓋爾的方法只需要20~30分鐘。尚且照片影像清晰鮮明,令人驚奇贊賞。幾經研究改進,又在同年8月18日,公布發明熏蒸氯氣銀版顯像法。此法更使曝光時間大減為數分鐘,同時采取硫代硫酸鈉定影,影像更可以久留不滅跡,連尼埃普斯的兒子給他的賀信上說:我得花一個白天才能攝得一張照片,而你卻只要四分鐘,這是多么了不起的發明呀!。世人稱贊為達蓋爾銀版照相法。申獲專利,且得法國國會頒授「帝國勛章」,同時宣布授獎日為攝影技術誕生日。當時,人們稱贊,達蓋爾攝影術是世界人類攝影歷史上的偉大發明。
1837年達蓋爾攝影作品『藝術家工作室』,現由法國攝影協會珍藏。1838年,達蓋爾曾是四處售賣達蓋爾攝影術發明專利權,可惜未如愿。時來運轉,找到法國政府主管購買發明權人,天文學家兼國會議員阿拉哥(MAlaco),代為陳請收購他的發明專利權。達蓋爾對阿拉哥,名正言順說:如此發明專利權,若歸入私有,則永無可能會造福社會,只有國家收購,再公布天下,以全國人物力,始能再改造,完成更好的。第二年的1839年,英國政府給了達蓋爾攝影術發明專利權的后五天,法國政府被說服,買下了達蓋爾攝影術發明權,并且公布全國任由人使用,條件是政府發給他年俸六千法郎,給尼埃普斯的兒子四千法郎年俸。
達蓋爾銀版照相法,當時報章雜志上轟動一時,沒多久,此攝影技術即刻風靡了全世界。幾個月內,歐洲就出現了一種前所沒有的行業,也就是新藝術形式照相館。不論巴黎、倫敦的光學商店,多人排隊買鏡頭。藥房買沖洗藥劑,商品店買照相機及感光版。
順提是,達蓋爾攝影術發明后風行全世界,達蓋爾本人也自制照相機出售,甚至于獲利不少。當年,達蓋爾本人也著書「達蓋爾攝影術」出售,大受歡迎,洛陽紙貴,一版再版,竟連版47次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之后,1840年4月在美國的紐約大學屋頂上,由塔列普(W Draper)和莫斯(S Morse)兩位教授研究攝影技術,順便開設達氏銀版照相場,一小張照片收費高達美金5元,依然要攝影者,絡繹不絕。前些日,美國費城的柯尼利斯(Cornelius)此人業已設店,銀版照相館開門營業了。依在1850年有統計,就美國,紐約市有71家豪華的銀版照相館開業。照相館為了取光,大都設置在建筑物頂樓,曝光雖只幾分鐘,但在烈日下,又不能動地攝影,是很難過的事。可是,人人確為能拍張自己的人像照,趨之若鶩,去大排長龍。攝影拍照,形成風氣,大家都趕時髦,美國僅1853年,有一萬多攝影師為人服務拍照,也共拍400多萬幅照片。1856年,英國倫敦大學率先開「攝影技術」課。
花開并蒂,1839年1月29日,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雪爾爵士(Sir JohnHerschel)用望遠鏡攝影,使用硫代硫酸鈉,把影像固定在紙上,這感光紙是鹵族銀鹽造成。接著3月14日送論文報告給英國皇家學會稱有獨特攝影技術新發明。尤其是攝影術語,「攝影」此字Photography是由他第一次提出的創用名詞。Photographic攝影的,形容詞也是他創用字。他第二次給英國學士院的報告,又介紹底片(Negative),相片(Positive),及其他攝影術語。年老時又創用快照(Snapshot)新名詞。可見約翰
赫雪爾爵士在人類攝影歷史上是個承先啟后的偉大創新者。
1839年6月,英國相機制造商,威斯特(west)打出有史來第一則出售攝影相機的廣告。刊文稱,達蓋爾照相術適用的此相機,最適合藝術人像拍照。由鏡頭的前木箱與映像的后木箱組成,附件藥劑溶器、酒精燈、化學瓶罐、用品箱等加三腳架,總重達100多磅(54Kg)。標價高至16英鎊,400法朗。后改善為更小型相機出售,也因而引發全面性的各制造行家開始制造出,精致輕巧,體小易攜帶的攝影相機。
歷史上,第一次攝影展覽會,是在1839年10月,由德國的萊比錫美術學會所舉辦的達蓋爾攝影展覽。當時展出的相片,都是法國與德國攝影家的作品。但是公元1840年二月,瑞典的皇家博物館,一次達蓋爾攝影公開展后,就已正式地將「攝影」,形成為藝術界經常展覽的風潮,甚而彌漫到全世界至今與未來。
1839年,內托(F·A·W·Netto),寫作書名《制作達蓋爾照片的詳細指導》,在德國哈雷出版。此書成為世界上第一本論述攝影的書籍。
2.3、攝影器材走進工業化生產時代
《達蓋爾照相術》在達蓋爾發表會場上,有位奧國教授愛丁斯豪森,立即發現達蓋爾所用鏡頭大約僅f/17的亮度,所聚集光線不足夠。散會后,即告知友人奧地利學者,維也納大學數學教授佩茲法爾博士(Petzval1807–1891)。經佩氏以數理精算設計,加上制造鏡頭商福倫達(Voigtlander1812–1878)合作,整年后,于1840年制造出更好鏡頭(佩茲法爾鏡頭)的攝影機。鏡頭聚光約為f/3.6是達氏鏡頭的16倍聚光亮度,更甚是曝光時間也縮短到1/4分鐘之內。因佩氏計算設計出,有名的相對孔徑為1:3.6的佩茲法爾鏡頭,使銀版攝影技術,從適合拍人像也因有廣角效果,又適合拍攝風景與建筑物,而為科學方法的鏡頭設計,開了先例。此后約長達有六十年之久,佩茲法爾鏡頭成為攝影家們必有的鏡頭。故佩茲法爾亦被攝影界,譽為新攝影術創始者。因制造鏡頭商福倫達,在德國設廠制造,并研發出的攝影鏡頭,質量良好,備受世人樂予使用,兼而建立起德國在照相器材工業上的名譽。
1841年6月10日,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塔爾博特(FoxTalbot 1800–1877)在學會,發表了「塔波紙照相術」。翌年,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獎章。方法是,涂以適當硝酸銀液的紙,浸泡碘化鉀液中,讓紙上生錪化銀。以此感度低,置久不易生變的銀板,再用硝酸銀、醋酸等,浸之于暗處令干。此紙感光甚強,即可放置相機中曝光照像。拍照后用酸液顯影,用溴化鉀液定影,則完成世界上第一張紙質的「負片」。此負片,卻可再印洗出多張紙像片。后經改進,此法,更大受人們喜愛。
塔爾博特是英國化學、數學、物理、考古學家,尤其是攝影先知者。以發明「塔波紙照相術」而著名。如果此法早公諸于世,他就取代達蓋爾成為「攝影之父」。因他在1839年1月25日,就向皇家科學會,介紹了他的拍攝「負片」,再洗印出「正片」的攝影照相術。也是現代拍攝出負片,再洗印出正像片,「攝影照相之程序」的由來。
其實,他在1835年,就已著手研究,發表有關紙負片攝影理論。接著,他以系列式畫冊,出版「自然界素描」。此書,是歷史上,第一套本,用照片做插畫的書籍。1851年,他又發明了一種,拍攝快速照片的方法。塔爾博特被公稱是「攝影照相程序」的發明家。
1842年,有位匈牙利籍攝影師,在愛爾蘭都柏林設立一所「銀版法人像學校」。不過,乃以1847年,美國著名攝影家梅約爾,在英國倫敦開辦一所「美利堅銀版法攝影學校」最為顯著,名聲通曉全歐洲。
1842年5月5日到8日,德國漢堡發生四天大火。當時,兩位著名的攝影家,比歐烏(Biow1810–1850)及史特茲納(Stelzner1805–1894)就拍攝其慘不忍睹的災難記錄照片,成為世界最早的記錄事件照片。
1850年,美國紐約發行一本,世界上第一本攝影雜志。同年,美國參與在英國倫敦舉行世界攝影比賽展覽里,榮獲首獎,因而開啟了,美國攝影家從此有領導世界攝影走向的實力。
「達蓋爾銀版照相法」的優點,鮮明清楚,但一次只能照一張像。「塔波紙照相術」雖可得多張,但紙底片有紙的纖維影響,所得像卻不明晰。
所以,在1847年10月,法國陸軍官尼普斯的堂兄弟維克托(Niepce deSt Victor)與于巴黎大學,發表了使用玻璃板上的蛋青加一些感光材料,制成感光板,放入相機中照像,再用塔爾博特所用的液劑來現影而制成負片。其在風景、建筑物、以及繪畫復制上好使用。尤其透明度,更適合幻燈片及以立體攝影機用,促進1849年,美國人萳珍海(Langenheim1807–1874)發明了幻燈片機,1850年,法人費瑞(Ferrier1811–1889)發明了立體攝影機。
攝影歷史大進展,是在1851年3月,因英雕刻家阿查(ScottArcher 1818–1857)在Chemist雜志上,發表了「火棉膠攝影法」。結果,很快速就取代,早先的舊攝影法。其方法,是將含有碘化鉀的火棉膠,勻潑全玻璃片面上,浸于硝酸銀液。趁濕片感光特強時曝光拍攝之,再即以沒食子酸顯影,繼用次亞硫酸定影。
「火棉膠攝影法」雖比達蓋爾銀版照相法、「塔波紙照相法」復雜,尚且,制造過程須現場連續進行,可是其感光極強,曝光已可大幅度縮短至2、3秒。由于阿氏大公無私沒申請專利,允準世人采用,又是所有攝影方法中最快速。故因,此法所費經濟,照片顯明細致,底片又可復制許多正相片,所以,全世界人樂于使用此法了,長達40年不衰。可見,其發明影響了攝影界,既深廣且久遠。不幸39歲,1857年5月卻英年早逝,舉世感慟。身后貧困,英國政府因其發明,不取專利,嘉惠全世界,造福攝影界,貢獻人類甚巨,特贈款厚葬,且給年金資助其家人,聊表敬意。
「火棉膠攝影法」的發明對照相是一大進步。可是,得在攝影現場制造感光板,趁濕時進行曝光顯影,如此,尤其是外拍時,更要將一大堆用品及工具,藥劑,儀器,加上用水,遠原本就須笨重碩大的照相機及腳架,又得有暗房用的大帳蓬等,真要以車輛運載不可。因此,當時要攝影真不簡單,每次都要自己背負重擔,用手堆車,或雇用運夫,有錢者雇馬車,讓人攝影辛苦不說,尚費且繁,深感攝影不易不便。故有人急思改進。以使濕板弄干后仍能照相。
第一位,是法國,柯羅玎(M.Gaudin)在1853年,研究出柯羅酊干板未遂。幾經多人研發,到1856年9月,諾雷斯(HillNorris)
以柯羅酊干板獲得英國專利,其方法是,感光后濕板以白明膠等包妥干燥之,即可久存。如此攝影者不必自制感光板,可由制造廠商提供,諾氏亦成為世界上「照片干板」設廠制造供市第一者。
話說,1850年起風行了立體攝影有杜保斯克(Duboscq1817–1886)推銷可拍攝有立體感覺的攝影機,此機用單一鏡頭左右拍攝兩次。而1853年英人丹賽(Dancer1812–18875)制出雙鏡頭立體攝影機可以一次攝完而且相機攝影快可攝活動幾景物不到幾年就流行世界各國。
1850年起,英國著名攝影家羅賓遜(H . PRobinson 1830–1901)就領導了英國攝影界長達30多年。他的作品,畫面和諧,具備氣氛,結構巧思,人物神態特為真摯自然。其巨作「攝影畫寓的效果」及「攝影構圖法」暢銷各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攝影藝術名著。羅賓遜說:「攝影者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敏銳的觀察,藝術的修養,才能夠成為優秀的攝影藝術家」。以此深刻影響著未來攝影人們甚巨。
1859年英國摩里斯(Morris)制造了有史來的最小的攝影機。只有1.5x1.5x2吋大,可放置口袋中但僅拍人像。
1861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1831–1879)提出物理學上色覺理論。他將蘇格蘭鮮明顏色布料以不同色的濾鏡,拍攝三張火棉膠感光照片,使用三架投影機,所得影像有彩色。此后引發世界攝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開始。麥氏是繼牛頓之后舉世著名的科學家。
1869年,法國科學家迪克奧隆是有史來第一人提出制作彩色照片者。他發表「制作色彩照片的解決方法」,他依畫家將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不同比例作調和,就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顏色之理論來制作彩色照片。后因技術上不濟,而難以推行,不過已是創造彩色攝影的第一人了。
1871年,英國醫生馬杜庫斯(R.LMaddox 1816–1902)在9月8日不列顛雜志上,發表可用「白明膠(動物膠)溴化銀干板」代替火棉膠的理論。再經1874年,肯耐特(Kennett)及1878年,貝耐特(Bennett)改良,將曝光縮短至百分之一秒,且可作長時間的保存,同時,可以在工廠大量制造生產。從此攝影者不必,煩自制作底片,也就開始了,近代攝影器材走進工業的歷史。更因感亮度材料發現照相機必須裝上好的快門,如此,又啟發人們對更新進,優資快門的發明。
1874年初,英國已有幾家制造公司,生產這干底片。因大受攝影者歡迎,接著其他各國聞訊風行設廠生產,幾經改良,就是現今的底片。
2.4感光膠片的演進
感光攝影底片,在以前是使用玻璃片,一般稱之是「硬片」。但是容易破損,粗重又攜帶不便,有輕軟膠片的開發必要。
1877年,美國喬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 1854-1932),從年輕就喜歡攝影,是年,開始研究改良底片,幾經研進為膠卷片。1880年,他辭去紐約的一家銀行職員,創立伊斯曼·柯達公司(EastmanKodak Company)。生產他發明的已在工廠制造好的攝影感光膠卷。工廠以機械化大量生產,并且,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設立研究室不斷的發展,其生產數量龐大,降低單位成本,又是生產最新,能讓人使用方便的感光膠卷,以致于公司膨脹成長。
繼續,1884年,公司又發明了很實用之有如現代的膠卷,則全世界變成它的銷售市場。加上,1888年,公司再推出了,歷史上第一款柯達牌照相機,不僅輕巧價廉而且方便使用。柯達照相機的機身6.5x3.5x3.5吋木箱,單一曝光速度,固定焦點鏡頭,8呎外景物都可明朗攝影,隨相機已附入密裝感光膠卷在機內,此膠卷可以拍照100張像片。攝影者拍照后,將此相機送回銷售服務處所,沖洗膠卷,交給顧客照片時,并又已重換新的膠卷在相機內,讓攝影者又可以重新再拍照。
攝影成像,感光底片的制造,相片的沖洗,以前都是一門學問與專門技術,現在起,就由制造膠卷公司供應服務,省事不煩,方便不費,大家傾向于攝影拍照,當為樂趣的風氣,就此趁便興起。
柯達照相機廣告:只要您一按鈕,喀答(Kodak)一聲,交給我們后,就有您滿意,想要的相片;您用柯達牌相機攝影,就可以拍攝到許多美麗,清楚的照片;柯達相機能將您親身眼見的生活寫照,作真實的保存,且當留念,讓您歲月日后,溫馨無窮,其意義與價值與時俱增,韻趣非凡。營銷廣告,溫馨感人,至今美傳。
如此和人人生活相伴隨的照相機,就正式地走入世上,也宣布了大眾化,人人皆能攝影時代的開始。每個地方,每個家庭,甚至于每一個人們,「拍照很容易」的印象,深深地進入懂得攝影者或不會攝影者的心中,讓人人不時興起買個柯達照相機去拍照的意念。從此「攝影取相像」原本是須有專業攝影技術者才能作為,現在變**人,誰都可以隨興逐意去拍照。
攝影事業中,攝影人士不分彼此,專業與業余共榮。攝影人口成倍數增加,舉目各處所,任何時刻,都有人拍照,公私事務的攝影紀錄,工作與閑暇,生活游憩,山巔海邊,到處人人攝影留念。攝影相館商店行業,處處都有,攝影器材公司,紛紛開設不絕。攝影事業在全世界掀起從未有的新領域,人人攝影拍照,趨之若鶩,樂此不疲,攝影蔚為世上風尚,就此開端。
攝影人數蓬勃迅速成長,膠卷研發快速,照相機也配合傾向精巧體小型發展,1889年,柯達公司更有創舉,發明「硝化纖維膠卷」透明膠片,頃刻壟斷全世界的膠卷市場。
翌年,1890年,柯達新款更價廉的「盒式相機」隨即因應出市,該相機可讓使用者自行動手裝卸膠卷底片。
1895年,制造出更袖珍型價廉照相機。
1896年,開發出「正片」。制造出放映電影用的正片膠卷。
1899年,出品口袋型(PocketKodak Camera)。
伊斯曼
柯達公司幾年間,產品推陳出新,又廣受消費者愛用,產銷暴增前所未有。因應市場需要,擴展設廠全世各國,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膠卷、照相機、攝影器材制造公司,名列為美國百大企業之一。
1908年,柯達公司造出安全性不燃膠卷。
1916年,領先各照相機制造公司,出售歷史上第一部有自動測距的照相機。這是此后,照相攝影朝向自動裝置的攝影自動式的開始。更使攝影者攝影取景上的最大方便,人們更易泳入茫茫攝影大海中。
伊斯曼·柯達公司其產品物美價廉,暢銷興旺于世,使攝影普及化,成為大眾性優雅的嗜好,其成就令人尊敬,尚且,獲利甚巨。但是,喬治
伊斯曼將賺取所得卻分紅發配給員工,成為舉世第一位有此「為富且仁」慈悲為懷的偉大資本家。他為善造福勞工,也捐巨款給各大學作獎勵金造就學子。
所以喬治·伊斯曼是整個世界攝影歷史上,則有史無前例的無比成就與貢獻,被大家公認的最偉大人物,發明家,實業家,兼慈善家,甚至,無人望其項背。可惜偉人多折磨,晚年得病難治,七十八高齡留書:「諸位,事業已成,勿用等死」,自殺終斷人生,令世人感德,敬仰永懷,念及淚下。
事出有偶,1889年,柯達公司大量生產「硝化纖維膠卷」透明膠片應市之前,1887年,哥德溫修道士( Goodwin1822-1900 )已注冊取得發明此膠卷的專利權。經十多年訴訟,哥氏繼承者獲得柯達公司的巨額賠償金。瑕不掩瑜,柯達公司到今,在整個攝影市場上,舉凡膠卷、照相機、攝影器材等,生產、研發、服務,都讓人贊賞。從一百五十年創立到今,仍然執攝影界牛耳,歷久不衰。
攝影膠卷,最早僅能感應藍色光,再改善可感應紫色光,1874年已可感應黃色光,到1881年更進步可以感應到紅色光。
雖然,此時沖洗出的是黑白相片,但因膠卷已可以感光到紅、橙、黃、綠、藍、靛藍、紫等七全色,我們稱之謂全色底片(Panchrome),這時起,雖然是黑白照片,然而其中,就有黑,灰,白,加上深淺不同程度的階調呈現。
整幅黑白照片,畫面涵意、詮釋呈現,都可以在黑,灰,白,濃淡里、對比中、層次間,作意境上的充分表達。尤其在嚴肅的主題表達上,較彩色照片要來的突顯直接、強烈明確,容易讓人觀賞后印象難忘,記憶猶新。以致于黑白照片,到了今日,能夠與彩色照片在攝影展覽上并列芳存,分庭亢禮,其來有自。
2.5、彩色攝影的演進(一)
自1839年,達蓋爾銀版攝影發明起,人們就喜歡在黑白照片上做賦彩著色的工作。照片上原有清楚的人像,施予顏色,不就更具姿色傳神?所以僅能有黑、灰、白的深淺顯示影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心意,能夠「彩色攝影」的盼望與企圖,殷切地、驅使著攝影器材的發明者,專家們要鍥而不舍的去研究。
您我目視眼前,各景物有其不同的形狀,也顯具五顏六色。為何有其顏色?為何,可以看得到它有「顏色」?
上古時代,公元前1800年,西亞地區巴比倫人,文獻中就有記載說:每一個東西都有不同的顏色。而其附帶的顏色不同,如同每個物體,有其大小、輕重、軟硬、形狀等各式各樣的「性質」。
公元前350年,人類歷史上,首位「科學大師」亞里士多德,將希臘已有的「色彩」說: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到東西的「色彩」,那是因為,每個物體都會施放出,各各不同的「微粒」,而這各各不同的「微粒」進入人的眼睛,恰巧人的眼睛就能將其「微粒」接受,甚至于,人的眼睛具有識別各各粒子所產生「色感」反應,所以,人們舉目可視各各物體所呈現的色彩。
亞里士多德體認各物顏色,詳細加予研究,追敘繼注,希臘前人言論為:「色彩」是存在于各物與人眼之間的東西,是一種人們眼睛見不到的透明的「微粒」,但是卻可以讓人感覺得到它的顏色來。可是,各物有顏色,必需要有「光」的「照」射它,它才會施放「色彩」微粒出來。無光,就無色。漆黑一片,「色彩」就呈現不出來。
色彩的研究,在1116年,北宋藥學家寇宗奭(shì)發現,日光經過棱形的石英晶體,所折射散發出,會有各種色光。這就是現今攝影學理上所謂的「色散現象」。
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光的折射,會有光的色散現象,他敘述色彩之特性。他說:所有色彩全都融合,存在「光」中。光源有很多,如日光,它就有,同「虹」的所有各種顏色。他認定,任何物體的顏色,都不是自己產生的,而是由「光」的照射,再反射出來的,各各不同顏色光彩。他用三棱鏡將日光折射,分解出紅、橙、黃、綠、藍、靛藍、紫七色的「光譜」。
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斯·楊格(ThomasYoung 1777–1829)發表他的「色彩」研究說:人們的眼睛可以有紅光、綠光、紫光三種視覺神經的「色感」感覺。進一步,更宣稱自然界皆因有紅、綠、紫此三種基本的色彩的「混合」,才能讓我們感覺到許許多多,所有的不同顏色。
1860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1831–1879)研究彩色底片,率先采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攝影,再重迭放影之方式,成現彩色影像。這是色彩加色法(AdditiveProcess),此法引發現今彩色電視機(Color Television)能顯示出彩色的原理。從此,引發世界攝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開始。也就是人們所稱謂「彩色攝影時代」的崛起。
1869年,法國科學家迪克奧隆(DucosHauron)是有史以來第一人提出,依畫家將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不同比例作調和,而制作出彩色照片者。其作品雖不盡人意,但是彩色攝影照相已有了突破。
1873年底,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教授佛克爾(H.W.Vogel1834–1898)將火棉膠感光版,浸在苯銨液后,就能感受綠色光,試驗一發表,鼓動了科學家們,尋找其他色彩的感光增添劑。攝影膠卷,最早僅能感應藍色光,再改善可感應紫色光,1874年,已可感應黃色光,到公元1881年,更進步可以感應到紅色光。底片到此,已可以對紅、橙、黃、綠、藍、紫等色光有了「色感」,不過,照片的繽紛明麗程度,需要加予改善。
1888年,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美國愛迪生(EdisonThomas Alva 1847–1931)制造有史來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器(Kinetograph)。長達50呎的膠卷上,連續已拍攝有600幅畫面影像,放影在一大箱內,有一個看孔,供一人可以看到約一分鐘的景物,也就是在中國稱之謂「看西洋片」。
1889年,愛迪生與伊斯曼合作,建立今后的電影及照相機,膠片的格式與邊絞孔距。這是制造攝影器材全世界「標準化」的開端,其意義重大。
1894年2月,愛迪生首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拍攝廠棚,拍攝第一部影片運囚車(Black Maria),接著「看西洋片」風靡于世。
1891年,法國物理學家李普斯(LippmannGabriel 1845–1921)公布不用染料,新穎的彩色攝影方法。他是巴黎大學著名教授,因首位以科學方法制作出「彩色攝影感光版」,在1908年榮獲諾貝爾獎。他利用科技在一張全色感光乳劑上,加層反光汞,使光影通過感光乳劑,再反映回來與射入光影「干涉」成潛影,其潛影會接受,各色彩有不同影像,觀看時很明顯,鮮艷真實。可是,因李普斯方法制出的彩色底片過程很復雜,不能重復印制,又需很長時間的曝光,所以不能夠普及。但是他應用科學于攝影上的開發,居功甚巨,諾貝爾獎頒授,實至名歸。
1904年,法國魯米埃兄弟(LumiereAugust and Louis 1862.1864–1954.1948)發明出真正彩色底片,這是公認「彩色攝影」革命性的大事。魯米埃兄弟,是世界上從未見到,制造攝影器材的偉大發明家。兄弟倆未到二十歲,就創辦一家制造攝影器材工廠,在1894年,已年產銷了近二百萬張底片。
1895年,2月28日,魯氏兄弟發明了,比同時在美國,愛迪生已發明的,更進步的電影攝影機及放影機,其在攝影,沖印,放影上皆大為新進。因為,他將影像放映在一大白布幕上,可供很多人一齊觀賞。也就是該日被定為「世界電影日」的由來。第二年,在巴黎市放影讓人觀賞,影片名:魯米埃工廠的大門。這是被當時全世界認定的有史以來第一部「電影」。繼續又推出近五十部,攝影法國人民,日常生活的記錄電影。就此,電影在世上興盛風光開來,到今盛況不減,電影變**們生活的一部份,人人休閑活動少不了攝影留念與觀看電影。
1913年,意大利片「火山」,首次在影片上讓人們見到「藍色」天際中,維蘇威火山爆發出「洋紅」色火焰。1928年,開始有聲電影出現。1935年,才開始有彩色有聲電影供市。「電影」與「攝影」,本是同根生,其實就是「世界攝影歷史」發展上重大的,另類發展領域。令誰也沒辦法去否認。
魯米埃兄弟,發明出真正彩色玻璃底片,是在感光版上涂上紅綠紫淀粉極細微粒子,附上全彩色(紅、綠、藍)乳劑薄層,發生彩色濾光作用,顯影后為負片,再曝光沖出相片。此底片制造過程也需一兩日,但是,可以工廠來大量生產,成為彩色攝影真正的邁開大步,彩色攝影也就流行開來。
2.6、彩色攝影的演進(二)
1860年,英國馬克斯韋爾采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攝影,再重迭放影的色彩加色法。就有人連想,從三原色中去除一種色光,而另兩種色光可合為他種色彩,此法為減色法(SubtractingProcess)的基本理論。
這時期,研究者已知將光譜的所有色光,混合就可以組成白色光。簡單地說,將等量的三原色光的組成便是白色光。而白色光明亮度最高者為白色,次之者為灰色,最沒亮無光者就是黑色。若紅光與綠光并摻會成黃光,紅光與藍光并摻會成洋紅光,藍光與綠光并摻會成青藍光。如此,又加上等份不同的光,摻雜混合,就可成三原色加上橘紅、橙、黃、黃綠、藍紫、紫等等各色光的出現。
相對的,可用青藍、洋紅、黃色的濾鏡重合即將所有的光都減去而為黑色。青藍與洋紅的濾鏡迭合,白色光經過會減成為藍色。洋紅與黃的濾鏡迭合白色光經過會減成為紅色。黃與青藍迭合減成為青色,如此許多顏色皆可減色而成。其成就了彩色照相的成色之基本原理。
1919年,美籍,立陶宛人柯杜斯基(GodowskyL J 1870–1939)和美國曼納斯(MannesD 1899–1964)兩位都是音樂家又很喜愛攝影,竟以從事音樂來賺錢作攝影研究資本,兩人研制出加色法彩色膠片,因質量不理想,改為多層次減色法成功。
據柯達公司文獻記載,柯、曼兩人從小便在紐約讀書,1916年,他們觀賞片名為「海軍」彩色短片后,激發起改進彩色攝影的興趣。
當時彩色膠卷雖然市面有出售,不過攝影者要在鏡頭前裝置不同顏色的濾光鏡,沖洗時須復雜不同的曝光。假使放送電影,投影鏡頭前更須裝上有色的濾光鏡,才能顯現顏色。但其彩色效果皆不自然、令人遺憾的具有不真實感。
德國研究者已在乳劑分層上發現,可使用不同對紅、綠、藍感光的藥膜膠卷,效果已略有改善,仍不盡理想,沒法普及。
柯、曼在1930年,受禮聘在柯達公司研究室工作。經過三年不懈怠,他們領導柯達研究部門機師、專家、化學家、成功地研發出新穎的兩色沖曬程序感光膠卷。
感光片分兩層藥膜,第一層對紅橙色感光,另一層可感印青藍色的影像,再經較以前不復雜的沖曬過程,加上染色顯劑即可沖印出有顏色的照片。精益求精,他們繼續研發,進一步將感光片制成五層藥劑膜,三層感光紅、綠、藍色的影像,另二層為穩色濾光劑膜。也就是他們在公元1935年4月15日研究成功了「柯達彩色膠卷」。可以沖洗出類似現今的彩色相片,這正是攝影進入彩色時代的階段,更是攝影歷史上的大事。
當時,柯達膠卷以自然顏色,有真實感著名于世,不論印刷、醫療、商業和人們攝影都大受歡迎。拍攝好的膠卷起先是須寄回羅徹斯特的柯達公司總部沖印。
同年,德國愛克發(Agfa )公司,研究成功三補色之顯色快速程序法,彩色攝影沖印彩色照片一次即可完成,就此,攝影者更方便就可自行沖洗彩色相片。
1947年,美國拍立得公司(PolaroidCorporation)推出一架名拍立得蘭德照相機(PolaroidLand)為能夠拍攝后,在一分鐘內馬上出現一張不用送去沖洗的相片。拍立得蘭德照相機能在拍攝后一分鐘,馬上出現不用送去沖洗相片的捷便方法,迅速就在商業、軍事、醫療、科學上被廣泛應用。
拍立得公司是美國制造銷售相機、膠卷、偏振濾光鏡和攝影器材大公司。開始產銷拍攝立體電影、光學器材,繼而制成拍立得照相機。1963年研制成功即拍成相片的彩色膠卷相機。1977年進一步研制成功即拍可得的電影片。該公司是舉世著名的科研、產銷、業余、專業、工業用的攝影器材大廠。
拍立得公司創立人,蘭德(LandEdwin Herbert 1907 – 1991 )是美國發明家、物理學家,1937年,他創立拍立得公司,從事制造太陽鏡片、透鏡、光學設備上。公元1941年,他根據偏振光原理,發明了現已有的立體攝影法。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應用此原理,發明夜間使用的紅外線濾鏡,測距儀、大炮瞄準器。
蘭德此人對光和色彩的研究是人類史上有著特殊偉大貢獻,經他長期研究實驗,建立了新進的色彩理論。他認為以前的色彩理論有偏誤,他說:我們感覺到的顏色,并不是我們僅僅感覺到只有映入眼睛里的紅、綠、藍單純的基本顏色而已。應有許許多多的各顏色,也可以被我們的眼睛感色神經感覺得到。
現今事實證明,科學家已可證明確實就共有四百多種顏色的存在,而我們都可感見得到它。他雖然沒從哈佛大學畢業,但他的傲人的研究發明,得到160多項專利,且榮獲十多所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
彩色攝影從此一躍沖天,發展速度驚人,就在公元1985年攝影界統計全年世界上人們就共拍攝有四百億張彩色照片之巨量。與其同時,世上各膠片制造公司也有研發,但以柯達彩色底片及沖洗相片方式較普及于世。
舉世各攝影器材制造公司為因應市場上需要,皆在價格與質量作了最大努力。彩色已有了基礎后,接著,就要照片上有更清晰細致的質量,也就是說顯微顆粒要更細小。美國柯達公司就將原先傳統的鹵化銀粒子,由原來的圓球狀,利用科技改為ㄒ型扁平晶體。
致后,日本富士(Fuji)、柯尼卡(Konica)的底片率先研用更細微,更均勻的晶體(Core–Shell)。晶體內為碘化銀,外包溴化銀,即可產生觸媒作用,使得顆粒更小,有著前所未有的精致細膩的效果。日本攝影器材的用心經營、開發、匠心獨運,以致有現今的攝影器材名聲卓越,傳統相機、數字相機、膠卷暢銷全世界,也就可見端倪。
攝影底片及沖洗出的相片,再經科學方法加予改進其感光微粒、清晰色質外,美國柯達公司在公元1987年Super SR–V系底片應市,已使膠卷和相片呈現更清楚的層次,顯像的穩定,細致的精美,鮮艷的自然。
科技時代的來臨,「快速沖洗」自動化機器出現,使得沖片在半小時完成,正片也可在一小時內交付。
2.7、彩色攝影的演進(三)
廣泛地說,目前攝影膠卷主要有三種底片,可以拍攝不同的照片,如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和彩色幻燈片(又稱透明正片)。
早在1960年,攝影器材研發專家對彩色膠卷的染色劑、感光劑鹵化銀晶體作不歇地改進,如KodacolorX,Fuji N等發售彩色膠卷,質量,彩色效果好,在當時大受歡迎。
1970年,Kodacolor II膠卷,供應了攝影愛好者所想望的,特別清晰微粒質量。照片沖洗放大,其細致性已可收不失真的效果。
1977年前后,富士公司、柯達公司銷售Fulicolor400、Kodacolor 400高感度彩色膠卷,使彩色攝影更進佳境,令攝影者拍攝淡雅幽黯,或是光亮鮮明的場景時,盡可以左右逢源,無往不利。任何題材皆可拍攝成佳作的高感度400膠卷,確實將「彩色攝影」的演進推展到前景一片看好的境界。
1980年以來,彩色膠卷制造廠各顯神通,更改進感光乳劑,使得在任何感光下,增強清晰度,更具真實感。感光比以前更快,感亮度數邁進1600數據。不多時,富士及柯達大放異彩,制作出特別彩色幻燈片,其顯影感度竟達4800感度,清晰顯像,鮮明真實,色彩艷麗,添加攝影者、觀賞者無比的接受度與喜愛感。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