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09-09-18 16:22:2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元代繪畫史論著述
中國元代歷史較短,繪畫史論著述不多,尤少宏編巨著。但適應繪畫創(chuàng)作、收藏與鑒賞的發(fā)展,也出現(xiàn)了新的編撰體例,總結了新的經驗。如繪畫通史簡編、畫史手冊、私家收藏著錄的出現(xiàn)與畫法論著的興起,反映了元代繪畫史論著述的新成就與新進展。
自唐代張彥遠寫成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歷代名畫記》以來,宋代又不斷有人依其舊例,繼續(xù)編寫,雖名目各異,而前后踵接,綿延不斷。雖資料翔實,卻不便檢閱。伴隨元代書畫鑒賞收藏的普遍,出現(xiàn)了多種繪畫通史簡編與畫史手冊性質的著作,其中以夏文彥《圖繪寶鑒》和盛熙明《圖畫考》兩書為代表,兩書雖主要為輯錄前人現(xiàn)成文字的性質,少有第一手資料,而且錯漏頗多,但卻開創(chuàng)了新型繪畫通史的編寫體例。
元代以前,繪畫著錄書籍多以記錄宮廷收藏為對象,少有關于私人藏畫之著錄。及至南宋,隨著士大夫們對繪畫的收藏日富,鑒識日精,鄧椿始于《畫繼》中辟“銘心絕品”一節(jié),記述私藏名品。宋元易代,導致更多法書名畫流入私家,因之元代出現(xiàn)了以記錄私家藏畫為主的著錄專書。周密的《云煙過眼錄》及湯允謨的《云煙過眼續(xù)錄》是其代表。元以前繪畫著錄書中,已有偏于鑒賞者,北宋米芾《畫史》已開其前,但體例不嚴,有如隨記。到了元代,因文人士大夫中鑒藏之風日熾,故有較系統(tǒng)完備之鑒賞著述出現(xiàn),湯□的《畫鑒》體現(xiàn)了這一新成就。
元代畫家論畫多有新見,但殊少理論性較強的論畫著作。流傳至今的論畫篇章,其特點有二:①以“家法”、“口訣”形式總結創(chuàng)作經驗,大率用于課徒。黃公望《寫山水訣》及饒自然《山水家法》足為代表。②詳述畫法的著作開始較多出現(xiàn),似亦用于傳授。在文人熱衷的題材中,有李□《竹譜》及張退公《墨竹記》問世。在職業(yè)畫家關心的畫科與技法方面,有王繹的《寫像秘訣》成書。元代的繪畫史論著述,尚有許多零篇斷簡,片言只語,散存于畫家鑒賞家的詩文集、畫幅題跋與筆記雜著中。雖然其規(guī)模難與上述各種專著相比,但卻往往真實地提出他們在繪畫創(chuàng)作與欣賞中的心得體會,流露出不少真知灼見,某些重要見解、名言雋語,對后代發(fā)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薛永年)
《云煙過眼錄》
中國第一部以私家藏畫為主要對象的著錄書籍。亦兼記載南宋宮廷收藏情況。周密撰。周密,字公謹,號草窗。先世山東濟南人,流寓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曾官義烏縣令。他見聞博洽,著述豐富,同時也是宋末元初著名書畫收藏鑒賞家。此書完成于周密晚年,約當元貞二年(1296)。
此書在元代私家藏畫風氣日盛、且不乏名跡的情況 下,繼南宋鄧椿《畫繼》中“銘心絕品”之后,開創(chuàng)了著錄私家收藏名畫的新體裁。全書共記趙蘭坡、張受益、司德用、莊肅、馬子卿、趙孟□等43家藏品,分別標其作者、畫名,并時附簡明鑒別論斷。某些作品且記其流 傳經過,收藏印記與題跋情況。因所記若干重要作品今仍流傳,故有重要的研究資料價值。至于此種著錄體例的開創(chuàng),對于明清兩代的書畫著錄的盛行,有著積極影響。本書亦據身經目歷記載了南宋皇室“秘閣”收藏的 部分作品,記載了這些作品的庋藏、保管、裝裱情況,論及宋徽宗、高宗的用印特征,對今天的書畫收藏及考證工作具有參考價值。此書經元代湯允謨整理,并續(xù)寫成《云煙過眼續(xù)錄》, 始為印行,故書中亦難免有傳抄之誤。 (薛永年)
《畫繼補遺》
中國元代畫史著作。莊肅撰。莊肅,字幼恭,號蓼塘,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宋末為秘書小史,宋亡后隱居不仕。他收藏書畫極富,是當時有名的收藏家。據其自序,此書寫成于大德二年(1298),是繼《畫繼》之后編寫的南宋畫家傳記,分上、下2卷。上卷為帝王、貴族、官宦、僧道、文人及平民畫家,下卷所載主要為宮廷畫家。共得南宋畫家傳記84篇,涉及南宋畫家90人,對個別北宋畫家也略有記載。傳記內容包括籍里、字號、生平、師承、專擅、畫法風格、所見作品、當時影響各項,亦略有評價。
《畫繼補遺》的畫家傳記雖材料簡略,但能收錄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不齒的“皂隸”趙大亨,甚至記載曾在太行山“為盜”的蕭照,并給以相當高的評價,值得重視。本書錯漏較多,如將馬遠的伯父馬公顯誤為馬遠之孫,把馬遠之兄馬逵誤為馬遠之弟,所以歷來不受重視。然而,它畢竟是今存宋末元初人編寫的南宋畫史,書中資料不少為其后畫史著者參考采錄,因此仍有史料價值。
此書對馬遠、夏圭、李嵩、牧溪等畫家,評論頗有譏貶之處,從今天看來未免失之偏頗,但在當時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看法。 (薛永年)
《畫鑒》
中國元代繪畫鑒賞著作。又名《古今畫鑒》。湯□著。湯□,字君載,號采真子,山陽(今江蘇省山陽縣)人。約活動于13世紀,曾任紹興路蘭亭書院山長,播州 儒學教授。官至都護府令史。他擅長書畫鑒別,也有收藏。在大都工作時,曾與鑒書博士柯九思論畫,其后寫成此書,成書約在1328~1348年間。因某些刻本有“勾 曲外史題”字樣,故被認為曾經張雨刪補。張雨,一名天雨,字伯雨,號勾曲外史,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一位博聞多識,詩、文、書、畫兼善之士。
此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畫鑒》,寫法淵源于米 芾《畫史》,但稍具條理,以時代先后為序,列吳畫、晉畫、六朝畫、唐畫、五代畫、宋畫、金畫、外國畫各節(jié),評述所見歷代畫家畫法風格,兼及畫家略歷、師承、擅長,亦時有真?zhèn)蝺?yōu)劣之論斷。下編為《畫論》,一稱《雜 論》,凡23條,專論鑒藏方法與得失,綜括前人經驗,批評鑒賞界時弊,亦反映了元人論畫的一些主張。歷代叢書中,或有以《畫鑒》、《畫論》分為二編者,實無所據。
《畫鑒》作為《畫史》之后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鑒賞繪畫著作,總結積累了豐富的鑒識經驗,對后代頗多影響。 (薛永年)
《山水家法》
中國元代山水畫法論著。饒自然撰。饒自然,字太虛,號玉笥山人,江西人。以詩畫名于時,畫得馬遠筆意。此書之所以命名為《山水家法》,大約是在于使學畫者不失“家數(shù)”,取法于一定“家數(shù)”而不雜。此書寫成據其自序于至正庚辰(1350)。
此書一卷,附《山水畫一十二忌》。其書以作者生平所見名跡,參考歷代畫史著作,自唐至元初,選出王維、 李思訓、荊浩、王宰、關仝、董源、李成、范寬、許道寧、郭熙、燕肅、趙令穰、王詵、李唐、米芾、李公麟、馬遠、夏圭、高克恭、商琦等20家,論其山水畫的筆意染法、淵源所自、風格特征等,皆立言精要。書后附《一十二忌》,即世傳之《繪宗十二忌》。是繼荊浩《筆法記》論“有形病”“無形病”之后,從布置、形象、比例、用墨、設色等許多方面論述山水畫之所忌。與此書的前部分相輔相成,系從不同角度總結山水畫創(chuàng)作與學習的經驗之談。此書除所附十二忌流傳甚廣外,近世殊為少見,今所見者有明代羅孔兼《古今畫鑒》刊本。(薛永年)
《圖繪寶鑒》
中國元代畫史著作。夏文彥撰。夏文彥,字士良,號蘭渚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先世已移居松江(今屬上海市)。曾任忠翊校尉、知余姚州事等官職。富收藏,明鑒賞,亦能畫。《圖繪寶鑒》完成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次年刊行。
全書可分兩編。上編第1卷實為敘述,編錄前人著述中關于論畫與鑒賞的論述,如“六法”、“三品”、 “三病”、“六要六長”、“制作楷模”、“古今優(yōu)劣”、“粉本”、“賞鑒”、“裝褫書畫定式”等。下編第2至第5卷為上自古史傳說時代起,下至元朝畫家的傳記。列傳者約1500余名。其中,1300余人有傳,近200人只列姓名。
書中宋及宋前畫家傳記之資料來源,以《宣和畫譜》為主,并采及《圖畫見聞志》、《畫繼》、《畫繼補遺》、 《南渡七朝畫史》與《續(xù)畫記》等畫史著作,刊行以來,流傳甚廣。元代畫家近200人之傳記,則來自元人詩人集、筆記與銘刻,并參以個人見聞。以元人編集元代畫家史傳,亦較全面。
該書搜羅廣博,刪節(jié)取舍前人著作,尚能不失梗概,實為中國最早的一部繪畫通史簡編。明清兩代,迭經翻刻,影響甚大。書中列傳雖多非第一手資料,但它以述為作,仍自有其不可埋沒的功績。特別可貴的是,此書還為后世保存了某些佚書的內容,以及作者個人聞見的元代畫家材料,故亦有特殊的資料價值。唯本書因草率抄撮而成,缺點也很不少。舉凡時代先后錯亂,褒貶標準不一,觀點彼此矛盾,疏于考辨,頗多錯漏等,前人已多有指摘,還有待于重新勘校訂正。 (薛永年)
《宣和畫譜》
中國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宋朝自建國初期,即重視開展古書畫搜訪工作。徽宗時,內府收藏日趨豐富,于是將宮廷所藏的歷代著名畫家的作品目錄編撰成《宣和畫譜》,以備查考。《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是姊妹篇,作者不詳,學術界有人認為作者是趙佶,也有人認為是由蔡京、米芾所編。然就書中內容和文風考察,似應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參與下,由官方組織人力,集體編寫而成。《宣和畫譜》,20卷,成書于宣和庚子(1120)。書***收魏晉至北宋畫家231人,作品總計6396 件。并按畫科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10門。每門畫科前均有短文一篇,敘述該畫科的起源、發(fā)展、代表人物等,然后按時代先后排列畫家小傳及其作品。《宣和畫譜》雖然是屬于著錄性質之書,但從每個畫科的敘論和每位畫家的評傳來看,已大大超出了著錄的范圍,具有繪畫史論的性質。因此,可以說此書不但是宋代宮廷所藏繪畫品目的記錄,而且還是一部傳記體的繪畫通史。此書是在官方主持下編寫的,主張繪畫的社會教育作用。書首的御制敘言明確地指出,“是則畫之作也,善足以觀時,惡足以戒其后”。同時也強調繪畫要有藝術感染力。
書中的藝術觀點及對畫家的評論,與宋代畫院品第標準是一致的。對于作品的要求,提倡“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tài)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更強調立意和格調。但書中對繪畫發(fā)展的綜合概括論述較為薄弱,只記錄作品的題目,而不加說明,也嫌過于簡略。加之鑒別去取,有時難免欠精,致使真?zhèn)蜗嚯s。雖然本書存在不少缺點,仍不失為繪畫著錄方面的重要典籍之一,對于研究北宋及其以前的繪畫發(fā)展和作品流傳,仍有著一定的史料價值。(令狐彪)
《圖畫見聞志》
中國北宋繪畫史著作。郭若虛著。郭若虛,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卒年不詳。為宋真宗郭皇后之侄孫,曾任備庫使、西京左藏庫副使;并曾以賀正旦副使之職出使遼。其祖父及父親均酷愛書畫,富收藏,后因故散失,郭若虛努力設法收回10余卷名跡。他又博覽群書,見聞廣博,因感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以后缺乏完備的繪畫史著作,乃“參諸傳記,參校得失”,著成《圖畫見聞志》。該書繼《歷代名畫記》后,記載了唐會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寧七年(1074)之間的繪畫發(fā)展史。《圖畫見聞志》全書共6卷,可分為3大部分。卷一是第一部分,為《敘論》,包括《敘諸家文字》、《敘國朝求訪》、《敘自古規(guī)鑒》、《敘圖畫名意》、《敘制作楷模》、《論衣冠異制》、《論氣韻非師》、《論用筆得失》、《論曹吳體法》、《論吳生設色》、《論婦人形相》、《論收藏圣像》、《論三家山水》、《論黃徐體異》、《論畫龍體法》、《論古今優(yōu)劣》等16篇論述,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繪畫思想與藝術見解。卷二至卷四《紀藝》是第二部分,主要是唐末至宋代中期284個畫家小傳,記敘了畫家的生平、師承、擅長、藝術思想和繪畫成就等。卷五的《故事拾遺》和卷六的《近事》為第3部分。前 者采自前人著作中有關唐至五代時期畫家的故事傳說,后者是作者本人對當時畫壇耳聞目睹的事件記錄。本書較多地利用了前人的著述成果,雖未注明出處,但根據內容和有關著作核對,可知其據為參考的書有《廣畫新集》、《江南畫錄》、《江南畫錄拾遺》、《廣梁朝畫目》、《圣朝名畫評》、以及唐人或唐以后的史書、筆記等。其中有些今已散佚,所以《圖畫見聞志》就成了研究這一時期有關繪畫史的一部重要的史籍。
《圖畫見聞志》繼承和發(fā)展了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傳體和史論相結合的傳統(tǒng),保存了大量繪畫史料,反映了唐末至北宋中期繪畫的發(fā)展面貌,在中國繪畫史學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但是,作者按貴賤等級為畫家列傳,并主張“氣韻必在生知”等,在中國繪畫發(fā)展中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令狐彪)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