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05 15:33:02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摘 要] 本文由素描獨特的視覺思維方式開始,論述了素描中觀看的重要性及其對造型的深刻影響,強調現代素描在造型與意象過程中不能滿足于對形體、空間的客觀分析與精確再現,而應拋棄物體的原有概念與藝術史的規范,以觀看、造型、意象為切入點,不帶任何偏見地認識、理解物體。探索心靈與外在現象的默契,尋找個體在現象世界中的表述方式。
[關鍵詞] 觀看 視覺思維 內在圖象 原始材料 造型 想象 意象
視覺,不僅在于它是一種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還在于這一媒介會提供出關于外部世界的各種物體和事物的無窮無盡的豐富信息。視覺做為思維的一種最基本的工具,揭示了人看待外部世界的另外一種方法——視覺思維。通過造型活動所學會的“看”,改變了人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馬爾庫塞說過:“藝術的使命就是讓人去感受世界,重新解放感性、想象和理性……只要不自由的社會仍然控制著人和自然,被壓抑和扭曲的人和自然潛能,就只能以異在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藝術教育的首要職能是挖掘人的潛在的創造力。
素描的內涵在今天的藝術教育中逐漸豐富起來,它不僅僅只是單色的描繪與實現造型的基礎手段。而且是個人遭遇現實信息的過程中最直接、最樸素的反應和處理,并依照個人思考和體驗到的 美的視覺表現所進行的造型活動。素描一方面構成了藝術家特有的視覺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形成了這些視覺思維方式的基本要素,即造型的基本素質和能力。通過觀察、認知、想象等一系列造型過程的認識和研究,揭示出素描的另外一種存在的意義。
一、觀看
在圖形泛濫的今天,視覺形象組成了一種現實與我們對立著,這些形象因為承載了太多的概念、邏輯和推理而顯得僵化不堪,使直觀地看變得十分困難。原本可以用生動的形象表述的觀念也變得不可理解了,觀看變得麻木與遲鈍了。
做為造型活動的素描,代表著藝術家對現實信息觀看、思考、反應和處理的方式。觀看的困難是遇到的首要問題。物理學者的研究結果證實了視覺過程是從眼睛晶狀體感受光線開始的,晶狀體再將這些事物的形象投射在視網膜上,最后又由視網膜神經把這些信息傳送到大腦,從而分辨出形象來。這種一瞬間感知的活動并不象照相機感光那樣被動,恰恰與照相機相反,我們總是在想要獲取某件事物時才真正地去觀看這件事物。哪有感興趣的事物存在,它就進入哪里,一旦此事物引起注意,就會有足夠的能力看見事物的每個方方面面,因此,視覺是一種積極的探索活動。
觀看——實質是一種思維活動,是對自然的認識方式,每一次的觀看活動都是一次“視覺判斷”,這種判斷是與觀看同時發生的,是觀看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原始材料被看作是一團無規則排列的刺激物時,觀看者就能夠按照自己的喜好與原始材料的性質,對它進行排列和處理,這說明,觀看活動是客觀事物特性與主體本性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形象即在這種相互作用中產生出來。
二、造型
觀看方式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造型結果。在傳統素描體系中,焦點透視法作為唯一的觀看原則,制約和影響著藝術家處理外部信息的方式。這種科學的方法使我們觀察、認識事物的方式被框定在以“科學”名義下的嚴格規范之中。科學的方法教會了我們以嚴格的空間、比例來再現物體的技巧,也使我們習慣用一只固定的眼看待世界、認識世界,我們的藝術便誕生在這一只眼的觀照之中,久而久之,我們這種觀看習慣成為尺度標準,衡量著所有的藝術品。現實表明:無論是藝術家的視覺認識方式、還是藝術家的心靈,都不是機械地復制現實的裝置。所以,在觀看過程中,觀看主體是積極反應著現實世界的,在與現實世界交流與對話的方式中產生出藝術樣式與造型。
因此,觀看主導著造型,造型的實現是在主體對形象的認識之后產生的。那么造型是否就是主觀臆斷的結果呢?“如果真正的藝術不屬于任何一種技藝,那么它就不能是一種再現,因為,再現是一個技巧問題,是一種專門技藝。”這段話雖然證明藝術不是再現性的,但并未否定藝術和再現的相容。真正的再現并不是作品相似于原物,而是強調作品所喚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喚起的情感。畫家將自己由對象身上喚起的情感映射到作品中,將這種感受傳達給觀眾。凡?高在《書信集》里曾談到:“真正的畫家……不會把東西如實畫出來……而是畫他所感覺到的東西。”那么,造型活動既不是主觀性的,也不是客觀性的,而是遵循藝術的普遍規律,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尋找著一種平衡關系,所以,在素描中我們不能滿足于對形體、空間的客觀分析與精確再現,而應拋棄物體的原有概念與藝術史的規范,不帶任何偏見地認識、理解物體。探索心靈與外在現象的默契,尋找個體在現象世界中的表述方式。這種造型活動結果是生命的充溢,是經過內心體驗而迸發的激情。
三、意象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由于單一的絕對性原則占據主導地位,使我們丟掉了許多創造的契機,忽視了創造力的培養。
創造過程包括四個階段:準備、沉思、啟迪和求證。準備階段就是指創造主體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用略顯自由的方式去思考、收集信息、進行探索,聽取建議,讓思想處于漫游狀態。沉思階段是指將準備階段收集的信息資料進行處理與加工。這一過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長。啟迪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結果,是創造者突然間產生的頓悟。求證階段是認可承認的階段。創造過程的四個階段具有兩個必要的前提:現實的偶然性與個人的心理活動,想象便是生活中各種偶然性在心理活動中的重新組合過程。而想象的類型之一—意象,則是其一種重要的分枝。也正是借助于這樣的天賦,藝術家才創造出了形象。
意象是視覺型的,可以再現不在場的事情,還能保留對不在場事物所存在的情緒,這種心靈的產物便成為外在對象的替代物,而且形象一旦形成,很快就成為內在現實的基礎,創造出一種外部世界的代用品。所以,在對意象探索的同時,我們體驗到了一種形象上的更深刻的意義。
1、線的意象
線,就是運動中的點,是視覺形式的最基本的語言。自然中并不存在純粹的線條,是畫家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概括形式。線在功能上分為輪廓線與結構線,輪廓線是物體的邊界線,是圍合面的邊線,物體面的復雜程度決定了輪廓線的豐富與否。結構線是物體結構中潛在的軸線,形狀是在物體外在輪廓線與內在結構線的相互結合或相互對立中形成的。
線從性質上又可分為積極的、消極的與中性的,線本身具有強烈的情感性質,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在造型中起著關鍵作用。線不僅記錄著物象內外的輪廓,也記錄著抽象與不確定的物象(云、水、火),同時承載著畫家與現實觸摸的過程。在線的練習中,我們對自然的直觀感受不僅在意識層中,而且還透過潛意識發生作用。線將畫面分割成各種形狀的空間,組合成內在的圖形結構。所有的繪畫都包含這樣的線,以達到簡化畫面結構突出整體的目的,而且,在素描中線是藝術家心理潛意識的直接表述手段,帶有強烈的個性。通過線的輕、重、緩、急、冷、熱以及對各種形象象征性的表達,我們得到以個人方式構架出的新造型意象。啟發我們進行新的探討。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象的發現并非是靈光一現,而是“內在圖象”的積累與過去知覺的滲合,是記憶痕跡的升華。伴隨知覺因素的減少,意象慢慢沉積在大腦中,潛化成審美反應的直覺形式。因此,關于線的意象練習重點是體驗意象在走向形象過程中的多發的可能性。
2、形象的意象
一切繪畫都是視覺的,都是與眼睛有關的行為,當我們以某種方式觀看一幅繪畫時,會經常出現一些意外情況,產生一些與繪畫原本形象毫無關聯的意外感受。這種狀況類似于觀察浮云的效果。形象逐漸變得不可確定,這種潛在的圖形刺激是從不同的觀測點獲得的。在藝術史中,出現過一些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組合形象,比如: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馬、安琪兒、埃及的斯芬克斯以及中國的龍、鳳和流傳至今的吉語諧音式的圖形。這些由表面上毫無聯系的因素組合而成的凝縮圖形,所使用的原始材料卻存在于現實之中,而造型的結果成為超越現實、擺脫現實束縛的一種方式,賦予形象一種特殊意義。
形象的復合是從物象的內在景觀和物象的超常觀照中,獲取的新穎意象。是對日常生活的素材加以處理消化,使之改變性質,并從原有的意義中抽取出來,進而產生新意義的形象。這種形象具有三方面的因素:
① 原始材料:
古代雕像、靜物等是傳統素描教育的主要形象材料,現在對于這些材料的認識已大相徑庭,又萌生了許多有悖于原初意義的認識。材料的使用已不具備原初的力量,所以,應該擴大材料的范圍以達到與現代生活相適應的目的,構架出新的形象。這些材料可以是兩個或多個形象,是以藝術家在現實中或藝術史中所見到的形象為基礎。對形象進行二次處理,或完全改變材料形象的性質,或保留部分材料形象的意義,以空間、時間、運動等造型因素將材料形象不斷地展開,重復組合。
② 想象:
想象,就是為事物創造某種形象的活動,這個形象與外在現實和主體的視覺、聽覺、記憶力等因素相關。僅有形象還不夠,藝術家必須要有想象力——也就是能夠超越現實,把實際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從觀念上把它們合在一起。
③ 認識:
這種融合,組合不單是由于偶然性或僅僅出于審美需要,有些組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遵循著創造原發過程的規律。
我們可以從這些組合的形象中發現眾多新穎,獨特和富有想象的成分來,并導致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新形式,新概念和新形象。
素描作為探研自然的一種形式,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傳統素描教育片面強調其功能的一面,而忽略了其精神的表述,現代素描對于造型等因素的理解已不僅局限于傳統素描模式,而是去挖掘其更加內在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去重新發現、認識傳統,從現實中通過造型與意象來豐富素描理念,使素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成為真正的現實和真正的生活表現。
參考文獻: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阿瑞提《創造的秘密》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王中義、許江《從素描走向設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2
黃作林、李育、鄧旭《設計素描》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2
呂勝中《造型原本》三聯書店 2002
惠特富德《包毫斯》三聯書店 2001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