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05 15:34:10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前言:當前書法教育手段的不足
大家都知道現代書法教育是以弘揚藝術性為宗旨,目的是要充分發揮書法的抒情、寫意、意境等多元化的藝術功能,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的軟件方面要有與其藝術性教學相匹配科學的教學理論與方法手段,以保證書法藝術性教學良好成效的實現。作為時空藝術的書法具有線條的時序性與空間的構筑性兩大要素,據筆者所知目前書法教學在這兩方面依然處在教學理論與方法手段落后與不足的境地,從而影響了書法教育的質量,在此向大家提供一種關于書法漢字空間構筑性(結構造型)方面的教學方法格式。
在書法漢字造型結構教學方面我們通常使用的輔助手段是格式,在書法教學的發展歷程中曾出現過諸如“九宮格”、“米字格”、“田字格”等傳統格式,再加上現代人設計的新格式總共不下五十種習字格式,可以說在研習漢字結構造型方面下了巨大的功夫,對傳統意義上的習字觀(實用寫字觀)的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另一方面這些格式卻嚴重束縛了漢字造型的自由性特征,這與現代書法藝術性的需求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這些格式的特征要么是以靜態的單一的固定格式進行分析的,而缺少以動態靈活變化的特征;要么是以眾多格式似乎要面面俱到式的方法解析,而造成了格式繁雜混亂不實用的結果。如果我們說單一的格式不具有規律性的意義,那么試圖面面俱到的格式則更不具有規律性解析的意義。習書者運用這一類靜態固定的習字格式在滿足了應用所需的端莊的同時,也為自己設定了禁錮,制約了書法藝術造型的發展,從而破壞了漢字藝術造型的自由化需求。在此筆者向大家提供一種可以解析漢字結構造型規律性且具有教學方法意義的格式(游動九宮格),與各位同仁共議。
二、游動九宮格的原理
“游動九宮格”是一種動靜結合的、具有極大靈活性與規律性書法教學格式,這種格式是在“傳統九宮格”所富涵的深刻內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合理開發運用的結果。在傳統文字學當中“宮”是指方位的意思,九宮格可以解釋為圍繞著中心(中宮)而構成八個方位(方向)空間,由此可以看出九宮格局有全方位變化的展示功能,具有其它任何格式所不能比擬的優點。
筆者之所以以“游動九宮格”這個名字命名,是因為這個格式是將傳統“九宮格” 格式固定的、靜止不變的模式改換成運動式的,就是將方框內的‘井’子架改換成運動式的,從而形成漢字結構的中宮與四維之間自由轉化與漢字形體縱橫間的自由轉化,因其性質特征是隨機的、變化的靈動多變的格式,所以稱之為“游動九宮格”。可見兩種九宮格的共同之處是都劃分為九個格,不同的是一個是均等的另一個是非均等的,一個是靈動的、變化的,一個是靜止的、不變的。
游動九宮格化傳統 “九宮格”的絕對固定的單一格式為相對固定五種基本規律性格式(圖一),從而形象的概括出了漢字結構造型的變換規律。因為五種格式之間存在轉換,所以說其有了相對的運動性;隨后在俯仰向背、開合、斂放等書法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更多的變換,而形成化相對固定五種基本格式為隨機變化的格式(圖二、圖三)。從而形成靜止固定格式與運動無常的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傳統九宮格的靜止固定格式]-----[游動九宮格的五種相對靜止的格式]-----[在俯仰向背、開合、斂放等書法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隨機運動格式] 可見游動九宮格可以將眾多的書法理論通過形象化的格式得以展現,所以說其具有承載豐富理性內涵的廣闊空間。
初期的格式我們設定了五種固定的格式,作為入門的基本格式。圖中的五種固定的格式是在縱橫轉化過程與中宮四維轉化過程中選定的五種造型風格較分明的格式。在上面的圖一、圖二、圖三中我們采用正方形邊長的六分之一分別固定上下維,我們又分別以正方形邊長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六分之四作為主體中宮的三個固定的寬度,做出這三種格式。圖一作為揭示主體縱向瘦窄險峻一類造型風格字帖使用的格式;將圖二作為主體縱向高寬雄峻一類造型風格字帖使用的格式;將圖三作為主體造型方正寬博一類風格字帖使用的格式。而圖四、圖五則是主體由圖三的方正寬博向橫勢轉換的圖示。將圖二、圖一橫倒既成圖四、圖五,由此形成左右維固定而上下維移動的格式,在圖三、圖四、圖五三種格式中我們可以看到造型由方正寬博向扁橫勢的轉換過程。圖四屬于寬厚霸橫之型勢,圖五則屬于平薄橫逸之型勢。這五種格式較全面地展示出造型與風格的對應關系,基本可以將歷代楷、篆、隸諸體的眾多古帖漢字造型的特征都具體詳細地展現出來,起到宏觀綜合把握造型變化規律的作用。由此而形成揭示漢字造型規律的五種基本格式,作為古代法帖諸類書體,多種風格所選用的格式。
三、各種格式與傳統書帖的對應關系
在傳統的千百件書法傳世精品中,任何偏重于造型書作的漢字結構都可以通過這五種格式得到清晰的展現。這并不夸張,因為這五種格式所展現的是漢字造型縱橫轉化規律的一個完整過程。在此我們不分書體,只是根據眾多書帖中漢字結構造型的主體特征為標準(僅以大多數漢字的造型為準則,并不考慮極少數個別字。)與五種格式進行對應分類。
格式一:王孫遺者鐘銘文、中山王鼎銘文、齊陳曼蒲銘文、猛龍碑、九成宮、夢祭帖、卜商帖、張翰思鱸帖、唐太宗晉祠銘、李陽冰般若臺記、米芾蜀素帖、紫金硯帖、黃庭堅黃州寒食詩卷跋、吳熙載篆書、朱彝尊隸書等等。
格式二:石鼓文、秦始皇泰山刻石、袁安碑、嘉量銘、左棻墓志、史晨碑、受禪表、曹真殘碑、王羲之蘭亭序、圣教序、虞世南孔子廟堂碑、雁塔圣教序、李陽冰三墳記、李一麓山寺碑、顏真卿勤理碑、自書告身帖、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趙孟姚福神觀記、妙嚴寺記、張總管墓志銘、吳昌碩臨石鼓文田車等等。
格式三:秦嶧山碑、祀三公山碑、嵩山開母廟石闕銘、少室闕銘、張遷碑、禮器碑、史維則大智闡師碑、乙瑛碑、封龍山頌、石門頌、鄭道昭鄭文公碑、論經書詩等等。
格式四:曹全碑、某些東漢簡、金農的隸書以其齋、鄧石如、伊秉壽、陳鴻壽隸書都多用此型。
格式五:這種造型特征的作品非常少見,當代的錢君陶老先生的隸書有幾分這種特征,算是一種造型上的創新。
在此我們僅僅是將古人的作品進行造型分類,并不是說所有的古帖都有必要作為書帖出版,這樣做也與我們的初衷不相符。我們的目的正是為了改變過去那種遍臨諸帖的做法,所以我們僅選用幾種造型特征鮮明的作品制作書帖作為輔助掌握漢字造型規律的練習即可。如果在用筆方面也達到規律性學習的模式,(關于這一方面筆者將在《書法的簡一原理》一文中詳細論述)那么書法教學將更加趨于成熟與完善。
四、《游動九宮格》的優越性
(一)、一種揭示造型規律的格式:
游動九宮格通過對轉化過程區域的劃分,揭示出漢字在縱橫的轉換與中宮四維的轉換對造型風格的影響。使學書者對造型與風格的關系產生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而運用規律,達到對任意一種氣勢型體的靈活塑造。
(二)、一種可用于多種書體、多種風格的格式:
甲骨文、大小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一切偏屬于造型的書體都可以通過游動九宮格清晰揭示出其結構與造型的特征。
(三)、一種主觀能動性較強的格式:
習字者可以將同一種用筆特征書帖中的同一范字進行多種造型的嘗試練習,充分感受造型的樂趣,也可用多種線條進行同一種造型的練習,從而達到提高書者對造型與線條組合式的運用的能力。
(四)、此格法具有系列化教學的意義:
這是一個由簡單固定格式向豐富運動格式學習的過程,一個由相對自由道絕對自由的過程,最終拋棄格式而達到任意調和中宮與四維轉換的狀態,調和字體縱與橫轉換的狀態,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字型來。初期采用五種固定的格式,分別對不同風格作品進行臨帖練習,并進行一字多種格式的造型練習;中期采用中宮主體寬度不變,使原固定兩維游動進行更豐富的造型格式練習;后期采用格式隨機變化的方式進行練習,所以說這是一種具有深遠意義的習字格式與教學方法。
五、《游動九宮格》的系統化教學方法
我們可結合《游動九宮格書法教材》與《游動九宮格書法字帖》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期固定格式的臨摹階段,主要是掌握用筆以及運用五種固定格式掌握漢字造型的基本轉換規律。在基本掌握結構規律后再參照五種基本格式,根據漢字結構的特征做一字多型的練習,一方面可以因型造字,一方面可因字而造型。
第二階段:中期解放初期固定格式中原來固定的兩維(注:主體寬度不變),進行四維平直移動的練習,從而達到對漢字的四維與中宮轉換更靈活的把握,進一步拓寬漢字造型的天地。
第三階段:井字架平斜、曲直隨機合理游動的練習階段,這是造型因素全面融合進行轉化練習的階段,是走向造型自由王國的階段。通過井字架曲直可以明示出字勢的斂放、筆劃的俯仰向背、字型的方圓;通過平斜的變化可以展現出字型的開合等因素,創造出造型風格各異的漢字。因為造型的格式是千變萬化的所以在此僅舉幾個有代表性的格式為例。
(注意:除了初期的五種固定格式作書帖范格,其他格式則僅作為教材的內容。)
另附:大仿本格式選用的建議
我們用來臨字大仿本的印刷可采用兩種方式:
(一)、五種格式一一獨立印刷的方式,雖書寫起來會碰到找與其相應格式的麻煩,但格式清晰分明,較適合習書初期階段使用。(其中的麻煩我們可以用合理穿插印刷的辦法加以解決。)
?。ǘ榱烁奖闫鹨娢覀儗⑽宸N格式合為一種組合的格式,如下圖既是五種格式的組合格式。
在組合格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游動九宮格》的全面變化,但由于組合格式稍顯復雜,因此可作為中期學習階段采用的格式(或者不用)。
本文的基本內容是筆者的一項發明專利,因其具有很好教學的方法意義,故此筆者將其展現與大家共議。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