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05 16:06:12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一幅中國畫作品,其藝術價值高低在于文化含量的多少,文化含量越多,藝術價值越高,反之亦然。這當然是不錯的。但是,究竟怎樣來認識所謂的“文化含量”呢?
在通常的觀念中,文化含量是與技術含量相對立的,要想增加文化含量,必須削減技術含量,如果專注于技術之事,必然減弱了文化含量。所以,一般認為一位畫家,文化修養第一,繪畫技術第二,缺少文史、哲理、書詩修養的畫工,其繪畫的技術再過硬,也不可能創出具有較高文化含量的藝術作品來,而富于文化修養的文人,游戲翰墨,草草逸筆,也能創作出具有很高文化含量的藝術作品來。其次,一幅繪畫作品,不能僅止于運用繪畫的技術或稱繪畫語言來完成,而必須用書法的、詩文的技術、語言來配合繪畫的技術、語言來完成,是為詩、書、畫、印的“三絕”或“四全”,由于摻入了繪畫之外的文化因素,自然,也就相應地“擠出”了繪畫本身的一些因素,它的文化含量就高,否則,全部都是繪畫的因素,它的文化含量就低。
正是基于這樣的“藝術價值——文化含量”觀,唐宋的繪畫,尤其是畫工畫、院體畫,一段時間認為便只是“落后”的“再現”的藝術,“只有工藝的價值而沒有藝術的價值”;而明清的繪畫,尤其是文人的寫意畫,便是“先進”的“表現”的藝術,因為文化含量大于技術含量,所以,藝術價值也就高于唐宋的畫。
然而,這樣的認識盡管有它的道理,卻是十分片面的,偏頗的。因為衡量一個人,畫家也不例外,文化修養是不是高?“學歷”只是一個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全部因素。古往今來,文人無行乃是一個常見的現象,這些人讀書不可謂不多,但是否可以稱得上有文化修養呢?而一個人,有高度敬業的精神,有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精神,則即使他讀書不多,也可能具備高尚的文化修養。
其次,各行各業,繪畫也不例外,都是以“技進乎道”即高超的本專業技術來體認文化的精神。庖丁解牛,技進乎道,是片面的“文化含量”論者所津津樂道的一個范例。但恰恰是這位庖丁,他的主要精力乃至全部精力,都是用在研究宰牛的技術,而沒有分心于所謂的“文化修養”,所以能技進乎道。至于那些遠庖廚的君子,盡管有著豐富的文化修養,如果讓他們來宰牛,缺少了技,或者技不過硬,是很難進乎道的。
回到繪畫的問題上來,唐宋的畫工,即使缺少“文化修養”,但他們以刻苦的鉆研掌握了高超的繪畫技術,并以敬業的精神用這高超的技術來塑造真、善、美的藝術形象,體認民族的、時代的文化精神,盡管他們沒有運用“三絕”、“四全”的形式要素,但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文化含量是高還是低呢?藝術價值是高還是低呢?誠然,如鄭板橋等文化人所創作的“三絕”、“四全”的繪畫作品,從多元化的角度,也自有它們的文化含量和藝術價值,但如果即使不是作技術含量的比較,而是從文化含量上來作比較,顯然,也應該認為莫高窟的壁畫和《清明上河圖》更“先進”、更有價值。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