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05 16:07:56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最近,上海首個民間版畫創作基地——半島版畫工作室在半島花園成立。緊接著,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版畫作品展——《中國版畫名家邀請展》也在半島美術館開幕。而另兩個別具特色的版畫藝術展覽《中日友好青少年版畫展》和《2002上海版畫邀請展》也分別在上海中國畫院舉行。還有一系列專題性版畫展正在策劃籌備之中。素來被看作是小畫種、相對比較寂寞的版畫開始向人們露出了迷人的風采。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當前的版畫創作?本刊日前特意采訪了部分美術界專家。
宋源文(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改革開放20多年,版畫已經走過轉型期。在一次全國性的評獎中,靳尚誼先生曾說,比較起來,版畫發展得最正常。但是,我們自己應該看到,版畫在近幾年沒有力作。要出好作品,還是得有兩方面的準備:一是專業上的基本功。別看米羅那些點、線條簡單,絕對有功力啊!少了專業訓練,就先天不足。特別應該鼓勵年輕作者上學、進修。二是生活積累。有些作者太注意創意,過多地受設計的影響,作品缺乏內涵。藝術形象、精神內涵不是憑空想象的,只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能找到感覺。奧地利版畫100多年來只有克里木特、席勒流傳下來,說明藝術家的民族情結很重要。
吳長江(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這100年來,中國現代美術是跟著西方走的。有一個時期,中國美術界有點迷茫,人家不玩這些了,我們怎么辦?我常常想起延安時代的木刻,那樣的條件卻誕生了那么多的大家,靠的就是“中國氣派”!中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情感,有幾千年文化的傳承,路德維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收藏中國版畫(木刻),看中的正是這些。當然,現在社會發展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人很難適應,就容易著急、浮躁。但我們搞版畫還是要靜下心來,花時間積累。不錯,版畫是小畫種,不被重視;但只要拿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你就是大畫家。
齊鳳閣(《中國版畫》雜志執行主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版畫隊伍規模縮小了,但創作質量提升了,在各畫種中狀態最好、最純粹。在前些時的“今日中國美術”大型活動中,版畫送去的作品不多,但好作品不少。評委們說,還是版畫狀態好。當然,與國外同行比,我們在技法、材料上差距還不小。近年來,學院版畫作為研究、發展的主力,注重文化內涵、學術品格,總體是超前的——傳統版畫的邊界得到拓展、延伸,“大版畫”的概念逐漸生成。不少畫家意識到,必須走出西方現代藝術的陰影。西方的觀念、技術可以借鑒,但只有以現代觀念整合本民族民間的傳統資源,發揮自身的優勢、潛能,摒棄模仿、抄襲,才能以個性贏得尊重,才能立足于世界。擁有“八大美院”的廣東,甚至提出了爭當“版畫大省”的目標。上海版畫的綜合實力并不低,關鍵在于組織、反思?,F在有了工作室,搞社會化、商品化,可望重現輝煌。
盧治平(上海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半島版畫工作室主持人):版畫在前幾年恢復了元氣,今后怎樣發展?版畫對材料、技法的依賴性較別的畫種強,我們在硬件、技術層面上比一些版畫藝術發達的國家缺了很多年,需要補。但這很容易陷進去,沒有文化領銜就沒了靈魂。哪怕是一個簡單的技法問題,也有文化背景、感情因素在里面。所以文化內涵是不容忽視的。上海是新興版畫的發祥地,可上海的版畫為什么一直不景氣?說起版畫,人們印象中還是上世紀30年代的黑白木刻,專業圈子外很少有人了解版畫的現狀。原因可能一是學術深度不夠,二是社會化不夠。版畫工作室試圖向國際版畫前沿靠攏,引進國際版畫家的創作、展覽以及最新的信息;同時為大眾服務,把最新信息傳達給社會,向社區居民、特別是向中小學師生普及版畫。注重學術性、藝術性、社會性,從而走向市場化,形成良性循環。
陳家泠(中國畫畫家):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本身就是版畫。明清木刻,是用國畫的線條做版畫。為什么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呢?什么都玩玩嘛!好玩,才有生命力。會玩(創造),就是藝術家。版畫工作室初具規模,今后還要搞電腦版畫、手工造紙,營造一個藝術的、高品位的玩的地方。藝術家與藝術家融合,藝術與生活融合,房產商與藝術家融合,海派藝術就是融合的藝術。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