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05 16:10:0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儒家做人以“孝”為本,可現今不孝敬父母的事卻常常見于報刊;儒家提倡誠實做人,以誠待人,可現今人與人之間缺少起碼的信任;儒家恪守“忠恕之道”,既要求“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一個人即便不能做到盡自己所能積極地幫助別人,也決不可以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更不可以妨礙、損害別人,可現今助人為樂的現象卻并不多見。諸如此類在儒家看來不可設想的事,在現今民眾看來,卻不足為怪,不必義憤,這足以說明現今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民眾對儒家的道德已相當的淡忘。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呼吁儒學大眾化,就是為了改變民眾從情感上疏離和拒斥儒學的現狀,使儒學走出知識分子的書齋、走出大學課堂,由少數知識分子謀生之學問,變為廣大普通民眾認同的“生命的學問”。
可在有些學者看來,推行儒學大眾化是無視儒學的“草根性”,沒有任何意義。他們認為,作為一種悠久的文化心理沉淀,儒學已扎根于華人的心靈深處,成為普通民眾不自覺的價值認同。這種認識,在我們看來,是以情感代替理性,缺乏根據。首先,認同是以了解為前提的,但事實表明,現代民眾恰恰對儒學缺乏起碼的了解。我們曾經做過“現代民眾對儒學了解程度”的問卷調查。這次問卷調查,只擬了37道極其簡單的題目,其中19個題目是希望了解民眾是否具備儒學的初級知識,結果151份有效答卷的統計結果顯示,現代民眾對儒學缺乏起碼的了解是不爭的事實:多數老年人不能區分儒家和道家、道教、佛教、基督教;大多數青年、中年人不了解董仲舒、王陽明、王夫之是儒家;就連“孔子是不是儒家”這樣的儒學知識,各個年齡段中都有數人答錯或不知如何回答。
其次,認同也應該是情感上的認可,但事實表明,現代民眾對儒家基本道德也缺乏真誠的認同。上面那個問卷調查另18個題目是希望了解民眾是否認同儒家所提倡的基本道德。但統計結果卻顯示:對這18個題,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作出認同回答的只有“該不該孝敬父母”、“要不要尊老愛幼”這兩題,而其余16道題中,有10道題認同的人略多于不認同的人,有6題不認同的人遠多于認同的人,而且認同率與文化水平的高低呈逆向的正比關系,文化水平愈高不認同率愈高。例如對“講真話有利還是有害”一題的回答,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答錯的占總數15.3%,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答錯的也只有18.1%,然而高中、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答錯的則分別高達57.1%、50%;再如對“為求回報而幫助別人好不好”一題的回答,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無人答錯,初中文化程度的人也只有7.6%的人答錯,可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卻有21.4%的人答錯,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答錯的更高達總數的31.4%;還如對“要不要真心待人”一題的回答,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無人答錯,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也只有7.6%或7.1%的人答錯,可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卻有10%的人答錯。
既然現代民眾對儒學缺乏起碼的了解與真誠的情感認同,那么如何改變這一事實,使儒學走出現代困境,是我們當前謀求儒學大眾化所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主張通過世俗化的途徑以實現儒學大眾化。我們始終認為,當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世俗化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儒學在當代只有經由世俗化才可能實現大眾化;而且儒學只有經由大眾化才可能實現現代化,因為任何傳統學說的現代化都取決于廣大普通民眾的真誠認同,儒學當然不會例外。
世俗化乃相對于神圣化而言,是指通過對神圣化的“去魅”回歸世俗社會、世俗生活與世俗價值。世俗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人掙脫神圣偶像的束縛、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過程。早期的世俗化意味著大膽藐視作為最高的、終極價值的神,以后逐漸固定為一種世俗的價值追求,即將尊重人格、理解人的情感、重視人的日常世俗生活視為合乎人之本性的價值訴求。一言以蔽之,世俗化就是將人由神圣之奴仆變為自由主體的同時,完全承認人的世俗愿望與世俗追求的合法性。“庸俗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以追求世俗價值為生活的意義,但它之所以不能同“世俗化”混淆,是因為“庸俗化”消解了人作為自由主體的積極意義,在否定人是神(圣)之奴仆的同時,將人變成了“物”的奴仆,使人因過度膨脹的物質欲望而喪失了自我。世俗化意味著人從世俗層面貞定自我價值,而庸俗化意味著人在世俗追求中喪失自我價值,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所以,主張通過“世俗化”的途徑以求儒學的當代發展,決不是提倡將儒學庸俗化,而是為了使儒學端正自己的發展方向,贏得現代民眾的情感,融入現代民眾的日常生活,從而真正發揮其現代價值,成為有現代性的“生命的學問”,并對現代民眾的現實生活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
問題是,儒學如何通過世俗化的發展真正變成普通民眾自己的“生命的學問”。在我看來,要真正做到儒學的世俗化,諸如讀經、辦書院之類的儒學普及工作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扎實地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方面是要通過廣泛認真的社會調查,充分了解當代民眾在知識層面把握儒學的程度、在情感層面認同儒學的程度,從而找到一個使儒學大眾化的切實可行的辦法,以保證儒學能真正打動普通民眾的情感,進而贏得普通民眾的認同;另一方面,為了贏得普通民眾的情感認同,儒學必須實現三個轉變:首先,改變立場,由重“士”轉向重“民”。以“民”為重,則不可以教主的身份訓“民”,必須外斂強人之勢、內顯淑世之態,予現代民眾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以同情的理解;其次,改變觀念,由不能容忍世俗價值轉向重視現代民眾的世俗要求;再次,改變導向,由專注正面指導人生轉向積極關注人生的負面。儒家必須清醒地了解,在現代的文化背景下,儒學假如不正視現代人消極的人生要求,不認真解決現代人的種種人生困惑,就不足以與專以解脫人生困惑為宗旨的佛教或基督教抗衡,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起到指導現代人精神生活的作用。儒學若不能全面地指導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則儒學走向未來便失去了現實的可能性。這兩方面的工作,對儒學世俗化來說,都是重要的,不必分主次,否則,無論輕視哪一方面,都不可能造成真正意義上的儒學世俗化。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