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05 16:14:2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上世紀70年代后期,鄧小平同志順應時代潮流掀起思想解放運動,開啟了我國的民主化進程,而民主意識的覺醒又為開放改革鋪平了道路,落實到文藝領域則體現為一種寬容精神。如果說,從前不同流派、觀點之間的爭論是一種敵對斗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那么新時期的爭論變成一種和平商榷,如果不能達成共識,那么就各自保留、自行發展,即后來所謂“立交橋”的方式,互不干預、和平競爭,假若取代過去“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用今天的說法,就是文化多元化。諾大一個國家,十多億人口,那么多民族,加上復雜的人文地理環境和數千年的歷史,沒多元性的文化才是怪事。
開放改革的最大成果就是讓中國面對世界、融入世界。冷戰結束后,一個多極化世界呈現在眼前,單邊主義的一再挫折進一步證明多極世界的現實。在國際政治中對多極世界的認同也是民主意識的表現。文化豐富多彩的中國成為多極世界的一極。所謂主流文化和邊緣文化的劃分都是相對的,當一個民族發奮圖強、充滿自信的時候,她的文化也將煥發出美麗光彩,受到世人尊重,中國自身的體驗就是一個很好證明。一個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民族的每個成員自我意識的覺醒,民主意識的覺醒。
早在毛澤東時代,就確立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但當時的人民群眾還只是簡單的受眾,被教育的對象。開放改革增強了公眾的民主觀念和主體意識,公眾漸漸從消極的藝術接受者轉變為積極地參與者,開始觸摸藝術的批評權和話語權,尤其在一些公共領域的藝術中表現最為突出。例如,80年代初北京國際機場候機室的壁畫《潑水節》、90年代杭州西湖畔的雕塑《美人鳳》和大連大型雕塑《東方女神》的設計方案等,曾引起激烈的討論,尤其是吸引了許多非美術圈內公眾積極參與,為藝術民主和創作自由之間的和諧關系樹立了榜樣,證明了公眾意識到行使自己在公共領域的權力,這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藝術機制的必要條件。由于公共空間是許多問題交匯的地方,那里的藝術經常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生態等方面的重要問題,也關系到城市或社區的戰略,一般須經多方協商由設計團隊協作完成,綜合著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師、歷史學家、環境心理學家、文化地理學家、景觀設計師等的勞動,浸潤在都市的批評語境中。因此,公共藝術能促進市民之間、官民之間的對話,拓展積極、民主的公共生活,提升公民的環境意識和審美素質。正因為如此,公共藝術符合社會的迫切需要,提供了一個重新定義我們時代藝術的機會。公共藝術強調以人為本,直接指向社會公眾,以公眾需要為目的,以公眾批評為鑒戒,生存于公眾之間,服務于社會精神文明,開始顯示出它在當代藝術中獨特的魅力。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