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05 16:24:46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B]內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學為文科學生所作的演講,主要介紹美國學者杰姆遜關于“后現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觀點及其對西方社會的認識價值,并借助其理論來觀照分析當代中國( 包括大陸和臺港地區)的一些文化現象,文章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當代文化是否已經進入杰姆遜所稱的“后現代階段”?作者認為中國的現代性建構事實上并沒有完成,同時試圖解釋“后現代”問題何以在中國引起熱烈爭論的原因。“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相互交融的狀況,正說明了中國當代文化的復雜性。[/B]?
1985 年秋天,美國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遜(FredricJameson)在北大舉行了為期四個月的演講,這些演講后來輯成《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一書,北京大學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這本書,“后現代”,或者說“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這個名詞,據我所知就是杰姆遜教授最早介紹到中國來的。在當時來說,此舉相當大膽,因為他80 年代初才開始從單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現代理論,而他的那本“大書”《后現代主義--- 后期資本主義的邏輯》,就是訪問北大后問世的。換言之,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紹自己的后現代理論和文化理論,是在北京大學。我想這對于北大是一個相當大的榮譽。最近我又重讀這本書,仍然覺得受益良多。?
來北大之前,我又買了一本杰姆遜教授最新出版的論文集——TheCulturalTurn(Verso,1998),譯成中文名為《文化轉向》,意即當代整個文化批評和文化理論的文化轉向。書中收錄了他寫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 篇論文,1983 年那篇經典性的論文《后現代主義和消費社會》也在其中。這本書受到美國各個學界的重視,我從前的同事,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也是馬克思主義者,PerryAnderson,本來要為這本書作序,結果卻越寫越長,竟至成書,名為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Verso,1998),即《后現代性的來源》。以介紹杰姆遜入手,Anderson 把整個西方后現代主義的來龍去脈都展現出來。據Anderson 說,這個名詞最早見于西班牙文壇,后來在1950 年左右,中國革命剛剛成功時,有一位美國詩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個主張:20 世紀的上半葉是現代,下半葉就是后現代;后現代的動力不是西方,而是第三世界,特別是中國的革命。這樣說來,中國與西方后現代的起源可能還有一層關系。?
當然,另一個重要觀點是杰姆遜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講中提出的,他認為所謂文化上的現代和后現代,是和整個西方經濟歷史的發展相關的。所謂現代主義是文學、藝術上的名詞,而現代性是較為廣義的文化歷史上名詞。他把這個時期定在1880 年左右到1930 年左右;而他認為后現代階段是從1960 年前后開始的。這是他的一種歷史分期法。現代性和后現代性有非常大的區別,因為現代性所表現的是資本主義盛期的狀況,他引用了列寧的名言:資本主義發展到了極端,就是帝國主義。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資本開始向世界發展,這種發展到了最極端之時,變成了壟斷資本主義,而文學藝術表現的就是所謂“highmodernism”,即高潮現代主義??墒堑搅硕问澜绱髴鹨院?,整個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變動。杰姆遜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時學者ErnestMandel 的影響,寫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后期資本主義》)的書,認為后期資本主義和盛期資本主義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后期資本主義逐漸地跨國化、國際化乃至現在所說的全球化,而全球性的資本主義近幾年來最大的發展就是全盤的金融化,所謂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錢在世界的各地運轉。在他看來,這種抽象的金融化傾向給西方文化帶來了非常大的轉變,后現代的文化即所謂電動器械、電腦,以及資訊的高速流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媒體,特別是視覺媒體,已影響到所有人的生活,他認為,五六十年代電視的發明為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電視的普及使整個人類生活視覺化。彩色電視機所表現出的形象完全是虛假的,是模擬式的。當然他用的不是“假”這個詞,而是援引了法國理論家波德里亞的一個詞:simulacrum,意即“摹擬的假相”。“假相”事實上在人們的生活中變成了真相,真實的生活反而被抽掉了,生活中展現的正是這種“假相”,或稱“模擬象”。所以說電視的視覺影響對于整個人類生活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另一個現象就是所謂高級文化和普通文化的融合。?
當時現代主義所揭示的幾個重要的立足點都已經被打破了。比如,在思想上,現代性所標榜的是個體的建立,是一種理性,是對于前途的樂觀。杰姆遜教授認為這些在后現代時期都已經改了。而最主要的是現代主義所謂“個體”問題在語言上遭到了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徹底消解。現代主義所說的作家個人的視野,作家的天才,作家作品本身的震撼力,作家用自己的語言建立、并借以作用于讀者的自己的世界等等一系列重要的論點,全部都被后現代主義理論推翻。在這種情形下,他認為在后現代中沒有所謂“獨創性”這回事;假若說后現代具有獨創性的話,那就是“復制”,所有的東西都是按原本復制出來的。電影就是一個最大的復制品,你并不知道原本是什么;電視中的形象也是一連串的復制品;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理論,他也認為是復制品。這些復制品在全球各地不斷地發展、衍生,其結果是一般人對于文化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從欣賞轉為消費。所以說現在我們處身的時代就是文化大規模的復制、生產和大規模消費的時代。后現代理論中提到的已經不是一個個人閱讀或創作的行為,而是一種集體的大眾性消費行為。他認為這些都是資本主義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以上是我對杰姆遜教授的理論所作的簡略介紹。我是把杰姆遜的理論放在他個人思想發展的心路歷程、他所處的境遇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史的境遇之中來看待的。我認為杰姆遜教授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他自己并不是非常熱衷于后現代主義,可是他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在看出了世界文化的轉變之后,拒絕對這種現象作道德式的批判。也就是說,他并不扮演上帝的角色,置身于這個世界之外作出評判,如果是這樣,他未免把自已抬得太高了。而另一方面,他認為歷史還是向前走的,可是將來的世界會是何種景象?未來資本主義會發展到什么程度?后現代主義以后又將如何?他最近非常困擾的就是日本學者福山提出的所謂“歷史終結”的問題。福山認為,歷史發展到這個時候,資本主義全面征服世界,民主逐漸征服世界,以前的歷史到此已是盡頭,已經無路可走。對于這種觀點杰姆遜在某種意義上是同意的,但是他又認為照此發展下去,對于整個人類并無益處。而他又不愿扮演先知或領袖的角色,他始終困擾在自己所建立的這個理論系統之中,在其中對耳聞目睹的“假相”的文化作不停歇的探討。他探討的面越來越廣,甚至于從他原來的專業法國文學、理論一直探討到文學作品、藝術、建筑(特別是洛杉磯的那家旅館),最近又開始探討美國好萊塢的電影。他在這本書中提到,現在的意象世界已發展到這樣一種程度:看電影已經不注重情節,因為一切情節不過是為打斗和特技鏡頭作鋪墊而已,人們只注目于所謂“鏡頭的精華”,這是視覺文化發展到極致的表現。于是他說:看樣子,電影的預告片要比電影本身還重要,因為預告片是在短短兩、三分鐘里把電影中的精華鏡頭剪接起來。他說這番話時,美國的《星球大戰》續集即將上映,我這次來北大之前,在報紙上看到人們爭相觀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許多人花費七、八美元去看一場名不見經傳的電影,就是為了能一睹隨片附映的《星球大戰》的預告片。當然,有一點是杰姆遜沒有完全料到的,《星球大戰》上映之后人們依然是排著長龍觀看。我們據此可以看出,杰姆遜教授的真知灼見是相當了不起的。無論是高調的東西,還是低調的東西他都非常認真地加以研討,并進行理論上的批判。?
杰姆遜教授今天如果在場他一定會說,他的這個理論還是在西方的立場上提出的。但是由于他相信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全球性的,那么他將不得不承認,中國和亞洲其它地區將來必然會發展為后現代性的社會,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相信這種潮流,你就不能否認中國會進入這個世界性的潮流。問題就在于,中國現在的文化是否已經進入了杰姆遜所說的后現代階段。一些令人困擾的問題隨之產生。如果我有機會與杰姆遜教授對話,我將重新提出現代性的問題?,F代性與后現代性是否具有直線般的關聯,有了前者的產生,就必然有后者的出現?其中是否有錯綜復雜的可能性?就杰姆遜的理論來看,西方的發展非常明顯,到1960 年左右由現代向后現代轉變。而中國在這方面與西方情況迥異,中國的現代性我認為是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的,是一種知識性的理論附加于在其影響之下產生的對于民族國家的想象,然后變成都市文化和對于現代生活的想象。然而事實上這種現代性的建構并未完成,這是大家的共識。沒有完成的原因在于革命與戰亂,而革命是否可以當作是現代性的延伸呢?是否可以當作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一種延伸呢?一般的學者、包括中國學者都持贊成態度。這意味著中國從20 世紀初,到中國革命成功,甚至直到四個現代化,基本上所走的都是所謂“現代性的延展”的歷程。其中必然有與西方不同的成分,但是在廣義上還是一種現代性的計劃。這個“大故事”好象還沒有說完,可是恰恰是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正進入繁榮階段之時,杰姆遜教授突然提出我們現在要講后現代理論了。后現代和現代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是否后現代可以繼承現代性計劃所未能完成的那些步驟呢?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征象,比如中國都市文化的復蘇,中國民族國家的模式過去未能做完的現在似乎又重新做下去,諸如此類。另外一方面,就杰姆遜的理論來說,現今所謂的“后”至少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時間上的先后;第二層意義是后現代在質和量上與現代性是有沖突的,是不同的,甚至是對抗性的,如我前面提到的后現代對于主體性的摧毀等。這樣看來,中國目前的狀態就比較復雜了。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