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03-30 11:35:24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潘立勇
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
儒家人文精神作為在“軸心時代”形成,影響了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兩千多年的一種主導性、共通性的文化精神,它的最顯著特征是什么?或者說,它的根本指歸和基本工夫是什么?用《周易》的元典說,就是“人文化成”,也就是“人心化育”;說得更具體些,那就是:通過藝術與道德的有機交融,以感受與體驗為中介,實現對人生和人心的和諧化育,這就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
海外一些著名的華裔學者對中華人文精神(主要指儒家)的具體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中華人文精神的最基本特色的概括,卻是大致接近的,那就是認為這種人文精神是內在的或內傾型的,它注重的是“向生命處用心”與“內在超越”。相比較而言,西方的文化精神是外向的,西方的人文主義也是外在的,由于超越經驗的宗教及思辨的形而上學,都是以一絕對的意義來分別自然與超自然、人與神、主體與客體、心靈與肉體的。因此,西方精神文化中充分發達的是以純理性分析為基礎的唯理論和以彼岸信仰為基礎的宗教論,他們的用心是趨向于外在的自然或超越的彼岸。而就中國文化哲學來說,自然被認定內在于人的存在,人也被認定內在于自然的存在,這樣在主體與客體、心靈與肉體以及人與神之間便沒有一種絕對的分歧,這樣中華人文精神便把注意的趨向集中于內在的人生和人心,通過“向生命處用心”和“內在超越”來求得人自身的解放及人與世界關系的和諧,這便是中華人文主義或人文精神的基礎。概括言之,這種文化精神重和合、重體驗、重內在超越,其要義是通過對人與世界各種關系的恰當把握,通過對人自身的內在感受系統的合理調節,來恰如其分地化成天下。
就本體論的思路說,中國哲人的思考傳統不是從絕對客體著眼,純客觀的宇宙本體論在中國歷史上向來不夠發達,中國傳統哲人注重的是價值世界的存在。因此,在宇宙與人生的關系上,中國人重視的是人生,或者甚至可以說是以人生為本。而在人生與人心的關系上,中國傳統哲人的思路又是以人心為本。在中華人文精神的奠基者那兒,就認定了人生和文化的價值不在天,不在地,也不在神,而是在人自身的心。故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致矣。”(《論語·述而》)又說:“為仁由己。”(《論語·顏淵》)而到孟子則明確指出“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儒家如此,道家也不例外,莊子把老子形而上之道落在人的心上,認為虛、明、靜之心就是道,故莊子主張心齋、坐忘。中
國化的佛教禪宗主張“明心見性”,實際上是認本心即是佛,不應向外向上追求。也就是說,佛教在中國發展到禪宗,即把人的宗教要求也歸結到人的心上;所以禪宗又稱為“心宗”。到了宋明理學,更把心上升到本體的地位。程明道已稱“只心便是天”,對心作了形而上的規定。張載有句名言:“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西銘》)強調的不僅是“天人合一”,而且是以人為本。人不僅與天地同體,而且是為天地立命,做天地靈性。到了王陽明的心學,更是高唱;“人者,天地之心,心者,萬物之主。”(《王文斌公全書》卷6《答季明德》)他不但把人當作了衡量萬物價值的絕對尺度,而且又把人心當作了賦天地萬物以價值意義的本體。
本體論與方法論的合一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點。《中庸》認為:“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道是理想本性,教是對理想本體的追求、體認過程,教化實踐過程本身就是道。因此,本體就是人生的創造過程,人生的本體流行就是人生在現實創造中對本體意向的自覺與貫通。在中國傳統哲人看來,宇宙的本體就是人生,而人生的本體則是指人生的應當,人生的應當就是人生的理想世界,人生的本體自覺和本體實現就是對理想世界的自覺追求和體認,也就是對天道的自覺體認,“一旦豁然貫
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四書集注·大學章句》)。這樣的本體實現狀態仍是教的結果,是在現實人生修養中實現的自由完美的人生境界。這種修養的思路是由內至外,由個體心靈至天下,這點在《大學》中表達得最為清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為次序表明了這個世界最終和諧與否的基礎,在于每個個體的心靈。如果每個個體的心靈都能符合“各得其分”的分寸,都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都能“性道合
一”,“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那么,天下的大治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就儒家的本體論而言,是以人生和人心為本;而從儒家的方法論而言,又是以“養心”或“化心”為本。
心如何養?又如何化?儒家哲人們拈出了一個“樂”字,“樂”不僅僅是養心的一種工夫,而且本身就是心的本體。整個儒家人文精神美育品格的要義,就在于如何通過“樂”的修養工夫,達到“樂”的人生境界。《荀子》云:“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荀子·不茍》)《中庸》云:“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大學》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所謂“誠”、“自慊”都是強調心的一種真實自然、毫無勉強、渾然天成的本體狀態。如何達到這種本體狀態,按北宋理學開山師祖周敦頤的說法是“尋樂順化”。①返誠至宋,順樂達化,通過樂的中介圓融作用,消除天人之間的渣滓與隔閡,使人進入渾然與萬物為一體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