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03-30 11:40:54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如今是一個學術著作批量生產的時代。書很多,但好書并不很多。書店里名目繁多的新書常常使人無暇顧及,而時常遇到的雷同重復之作,又往往敗壞閱讀興致。近讀湖北教育出版社新出奚永吉《文學翻譯比較美學》(以下簡稱《翻譯》),多有空谷足音之感。該書獨辟蹊徑,巧思運作,特色彰顯。讀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單就書名便可見出著者匠心。四個關鍵詞巧妙搭配,顯出作者對文學、翻譯、比較研究和美學的獨特理解。該書的主題是文學翻譯,在古今中外名著的翻譯中著力探其要旨;但作者立意卻并不在于建立某種文學翻譯的美學構架,而是聚焦于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問題和風格;更有甚者,作者視野恢弘開闊,名著各篇什的諸多段落信手拈來,于比較中見各譯家之功力,寓比較于美學鑒賞評點之中。至此,我不得不嘆服該書對文學、翻譯、比較和美學等關鍵詞創造性的發揮。
首先,這是一本討論文學翻譯的專書。然而,作者決不停留在文學翻譯的一般理論范式和抽象原則的探討上,而是深入文學翻譯的藝術實踐而游刃有余。諸種不同文學的翻譯中,文學翻譯最見功力,也要求最高。假如說實用問題的翻譯“辭達而已矣”的話,文學翻譯則“信、達、雅”缺一不可。作者從國內外翻譯諸家學說中爬羅剔抉,敘說評點,將自己的文學翻譯見解融于對各家學說的敘說之中。既是討論文學翻譯,就不能只流于空洞的理論慨念,而是要深入到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去。奚先生深得中國品鑒美學傳統之道,如若古人論詩說道,品味評點各家翻譯成敗高下,很有點兒中國古代詩論之遺韻。翻譯研究的文章常會流于瑣碎的技術性問題,但該書作者由技入道,觸及語言藝術的精髓和翻譯的要害。行文恣肆汪洋,所選擇文樣本成百上千,足見作者對文學翻譯了如指掌。不但從中文本追蹤到英譯本,亦從英文著作追溯到中譯本,來來回回,就像電影中“閃回鏡頭”讓讀者游弋于古今中外的文學世界中,文學翻譯之妙趣力透紙背。
其次,《翻譯》又不是一本一般的文學翻譯論著,作者之意重在比較。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比較文學論著,而是在不同的層面上比而較之。照作者的說法,“本書試圖在對翻譯本身進行比較研究的同時,又以美學的高度參互觀照,從而審聲辨似,以別異同。”作者在《翻譯》一書中身體力行地實踐了諸多層面的比較;對同一原著的中外譯者與譯品比較;對同一原著的不同時代的譯者和譯品的比較;對同一原著的不同地域的譯者和譯品的比較。亦即作者所追求的“跨文化、跨時代、跨地域的比較美學研究”。比如祖國內地、香港和臺灣三地漢語寫作,因為具體社會文化上的差異,翻譯各有千秋。作者在跨地域的比較中顯出漢語文化的共同特制和地域差異,無疑對翻譯文學的比較研究有所推進。
最后,《翻譯》的作者不把美學當作純粹思辨理論,不但別解文學翻譯,活用比較研究,而且顯出對美學頗為獨到的理解。我們知道,美學研究極易變成深奧蜇理的艱深表述,不少人以黑格爾的辯證表述,或海德格爾的玄妙說法,或阿多諾的晦澀文風為榮。《翻譯》作者對美學卻自有見解。作為一個讀者,我以為該書的特長并不在于建構蜇學美學的宏大理路,而是秉承中國古典美學的品鑒傳統,在品評比較中見出美學趣味和鑒賞力。歷史地看,美學之精髓在中國傳統文人看來,從不在抽象演繹的思辨之中,而在具體入微的現象里?!斗g》一書作者深諳此道,于細微處見美學,在比較中體味文學翻譯的美學意蘊。許多比較評析個中三昧,決非一般作者所能,實乃翻譯道中之人深切體認的表現。也許我有理由這樣來猜測,《翻譯》一書的主旨不??在于抽象美學理論的論述:而是在具體入微的翻譯文字和風格中透視其美學意味。于是,美學便從威嚴高聳的神廟中走了下來,進入我們的日常文學閱讀,變成我們閱讀經驗的一部分。所以,雖然《翻譯》一書洋洋80多萬言,讀來卻無冗長拖沓萎靡之感。讀后,我不得不重新反思“何為美學”的問題。
依我之見,好書標志之一乃是讀來給人以啟迪?!斗g》一書在文學、翻譯、比較和美學四者關系上所做的有益嘗試,對于我們理解文學翻譯之道,乃至美學本身,無疑是有所助益的。
來源:網絡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