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2/13)
(3/13)
(4/13)
(5/13)
(6/13)
(7/13)
(8/13)
(9/13)
(10/13)
(11/13)
(12/13)
(13/13)
中國美術家網--讓藝術體現價值
人物介紹: 汪寅仙 (女):1943年生于江蘇宜興丁山丁南村,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顧問。曾任宜興紫砂工藝廠副總工藝師、宜興紫砂研究所副所長等職。 汪寅仙 1956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著名老藝人吳云根學習制壺技藝,后轉師朱可心門下習研紫砂素塑器造型設計,1959年隨師朱可心成功復制南京博物院藏品《圣思桃杯》,并隨文化部藝術交流展送往當時的蘇聯等東歐國家展出。1979年作品《葡萄杯》選中為國家領導人出訪外國的禮品。1980年創作的《高壽梅樁茶具》獲江蘇省四新產品評比一等獎,1986年作品《回方壺》獲全國陶藝評比二等獎,1986年與中央工藝美院教授張守智合作創作的抽象線條形茶具《曲壺》曾送往日本、美國等國家展出,1990年分獲全國陶藝評比一等獎、國際精品大獎賽一等獎,并被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作品《回方壺》、《圣思桃杯》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曲壺》、《彎把梅樁壺》、《大一粒珠》、《秦權壺》、《南瓜壺》、《圣思桃杯》收藏在英國皇家大英博物館等世界六大博物館。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她的藝術追求,抽象與自然寫實相結合是她的壺藝風格。 田園情趣 筋囊結構完整,比例恰當,紋理清晰,矮長型壺身呈飽和狀。搭配瓜葉卷包成粗短圓直筒形流;夸張地彎成近360°的瓜藤為把,肥厚瓜蒂拔高成蓋的,的上露水似小珠一丸,各處相互呼應。活脫像一只熟透飽實,鮮嫩多汁的瓜,贊美著豐實的生命。 記者:汪老師 您好 汪寅仙:你好 記者:可以這么說 您是第一個走進我們節目的大師級的人物。一般人都感覺大師的生活,可能跟平常人的生活不一樣,是這樣嗎? 汪寅仙:其實是一樣的,不會不一樣 松樁筆筒 去皮露骨樹樁為筒,根干為足,樸質有味。刻意將去皮處紫砂處理得潤澤光滑,對比斑駁粗皮,形成裝飾變化。老皮隨干轉折扭曲,增加視覺的動感,引人流漣。 記者:您平時都做些什么呢?有什么興趣愛好? 汪寅仙:平時我在家里一般來說,早上喜歡鍛煉鍛煉身體,另外有時間我還要搞一些創作 記者:您現在還在搞創作 汪寅仙:我還搞一些創作,的時候也弄弄園子,搞搞花什么的 圣柏壺 汪寅仙對柏樹的詮釋是「蒼勁老練,氣勢橫生,蒼翠而富有生命的魄力」。此壺洗練地雕琢出柏樹獨有的理肌紋路,在流和鋬處創造不凡的動勢與力感。尤其與壺身銜接處的處理表現張力十足的氣勢。霜雪嚴寒中,扭曲枝干奮力生長壯大的柏,是為圣柏。 記者:我看見您的家很漂亮,特別是外面那個小花園特別有特色。有人說紫砂是一門大器晚成的藝術。您到了50多歲的時候被評上了大師。您覺得這是早了還是晚了 ? 汪寅仙:應該怎么說呢,就是說這次評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為紫砂廠來講 一共是評了7位。作為我來講還算是7位里面最年輕的 圣桃壺 已飽滿桃形構成壺體,蒼勁的桃干作為把手,生動挺秀,壺體上有許多的桃干、枝蔓、桃葉和花果,塑成立體,形神各異,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桃干蛀孔自然,生動的表現殘缺美,枝蔓和桃葉顯示了陽光雨露的生機、令人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記者:已經算是最年輕的了 汪寅仙:我是最年輕的 記者:那最高的有多大年紀 汪寅仙:最高的象顧老已經過輩了,現在健在的就是蔣蓉啦 她有85歲了 記者:85歲了 汪寅仙:她也是跟我同一屆評上的 記者:那么您是怎么開始紫砂生涯的 汪寅仙:我呢就是說怎么開始的呢,因為50年代 我是1956年進廠的,那個時候我在丁山小學還在讀書。在學校里讀書的時候,看到紫砂廠,那個時候還不叫紫砂廠,就是剛剛合作化,那個時候把紫砂的一些作品,拿到我們學校旁邊的操場上面做一個展覽。這次展覽我看了以后很振奮,因為我的家庭出身也是搞陶瓷的。但是我們家搞的陶瓷,就是一般的日用陶瓷,大缸啊什么的,建筑陶瓷 衛生陶瓷也都做 過。但是就是沒有見過這樣的藝術陶瓷。小時侯看到紫砂的一些小茶壺啊 瓜果啊。就放在我們大操場上展覽的時候,我就說我將來能夠搞這行多好 調砂高南瓜壺 同樣以紫砂燒成,由于溫度不同色澤稍淺,是其早期之作。 記者:一看就喜歡上了 汪寅仙:一看見就挺喜歡的 很振奮,后來我小學畢業以后,那一年正好紫砂廠招收第二批學徒。我知道這個信息以后,就積極要去報考這個學徒班 記者:學徒班學了多長時間 汪寅仙:我學了三年 記者:學徒班是三年 汪寅仙:學了三年,當時進廠的時候也做一些簡單的考試。比如說給你一塊泥巴。你怎么樣做成圓的 怎么樣做成方的。另外呢也搞一些書畫。就是說畫了一個《喜鵲登梅》 大漁翁壺 流、蓋、鋬以至壺身,各部份皆顯得圓圓飽飽,塑造出敦厚純樸、樂天知命的漁翁造型。圓錐狀流向出水處收縮;提把下粗上細的設計,向上營造出開朗的興味。壺身由汪寅仙之子姚志源刻畫,雙喜(鵲)上梅梢更加強此壺予觀者的愉悅感受。 記者:還要畫畫 汪寅仙:那時侯一個老藝人 現在來講也過輩了,出了一個畫稿在黑板上,給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臨摹,另外呢也做了一些口試,你為什么要來學紫砂,就是一些簡單的考試吧 記者:當時考的人多嗎 汪寅仙:考的人有30多個 記者:都是小孩 汪寅仙:我報考的時候年齡最小,我是虛報了年齡去的,當時我虛歲只有14歲,我還不敢多虛報,就多報了一歲。報了15歲去考。大的大概比我多五六歲,(大)三四歲 五六歲都有,有的是初中畢業 有的是小學畢業 滔滔提梁壺 整體造型完整、穩重;各部份處理細膩;提梁、蓋、的和流等處,細部線條對應巧妙;紫砂光華溫潤;東坡心暢愉悅的品茗布滿主視線面,似正提壺相喚,邀人共飲。工精細制,處處講究,卻能收放自如,不顯拘泥,勻稱大方有名家風范。 記者:你們當時那一批有多少人考上了呢 汪寅仙:實際上去考的人大部分都考上了,因為只是做一個簡單的考試。主要是你為什么要來做紫砂,我覺得問得挺有意義的,現在回想我當時講,從小我就聽到紫砂是中華聞名的陶瓷我是很向往的 記者:宜興是個陶都,自然在宜興做紫砂的人就特別多,但是能稱得上是大師級的人,只有很少的幾個,您覺得您的長處在什么地方 汪寅仙:要說起長處,我也不是有多少特別的長處,但是我就是喜愛這門藝術,我進了廠以后由國家級,就是國家命名的老藝人來培養我們的,從技術上培養我們 曲壺提梁壺 曲壺形象源于蝸牛的有機生態,通壺以一條渦線貫通,同時形成線與面的變化。線條處理清晰挺秀,靜中有動。流與把所形成的虛空間與壺的實體對比強烈,巧妙地勾勒壺體的輪廓美。在紫砂陶藝的設計概念上,曲壺有著突破性的成就。 記者:當時是誰呢 汪寅仙:我剛剛進廠的時候老藝人叫吳云根,后來到了1958年的時候又跟了朱可心,朱可心在做花貨方面,也是名望很高的一位老藝人,跟了他以后主要是按照他的特長,來學習他的門類,另外我在工廠里不僅在技術上,得到了老藝人的指導,另外工廠里也培養我們參加,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進修培訓,在這方面對我來講,不僅在做的方面有提高,另外從理論上來講也得到了提高,還有一個在工廠培養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是拼命在學的,另外還有一個機遇在里面,我覺得我們是有機遇的,特別是遇上改革開放的機遇,對我們來講鼓勵是特別大的 記者:紫砂藝術素有“方非一式 圓無一相”的古訓,您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汪寅仙:是這樣的,因為紫砂的造型千姿百態,方的話你講方的 什么叫“方非一式”,方有八方 六方 四方,所以“方非一式”,方有好多種還有大小還有高低,所以說是“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圓的東西更加多了,有胖一點的 有瘦一點的,有大一點的 有小一點的,有下面大上面小的 有下面小上面大的,都有 所以說類型是各種各樣,這句話來形容紫砂的造型,確實是很貼切的,說明紫砂不僅門類多 花樣多,造型是各式各樣的 南瓜提梁 此壺為汪寅仙近作,以瓜為題,呈現另一種素凈、簡潔的美感,樸質中見大方,有股悠然適意的生命情調。由粗而細的提梁上,幾道渦形線,使瓜藤充滿勒性的力感展露無遺。杯、托造形精巧曼妙,搭配得宜,慧心可見一般。 記者:聽了您的介紹,我對紫砂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我對紫砂沒有什么研究,也不懂得怎么樣去欣賞一把壺,現在我們就以您剛才拿來的供春壺,以這個壺為例,我們應該怎么樣去鑒別它 或者欣賞它? 汪寅仙:這個壺我講給你聽,這個壺實際上是我們老祖宗,就是說它是由明代開始 萬歷年間,紫砂有歷史記載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從供春開始的,那么供春壺是怎么樣命名的呢,實際上這個里面講起來,還有個故事在里面,因為過去吳頤山在金沙寺,我們宜興有個金沙寺,在讀書 他(供春)是他的書童,他有時間在閑暇之余就照著傳說,照著銀杏樹的瘤捏了這把壺,所以這把壺象銀杏樹的瘤,它高高低低,它的癰結實際上就是,從瘤的高高低低上來變化的,這個壺比較自然,一個它有歷史價值,還有一個紫砂有花器實際上是從它開始,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比較早的一件,另外象這些地方怎么樣來品它呢,象這些地方都留有我的指紋在上面,這就有這種手感 有手捏的味道,還有一個它的造型古樸 很古雅的,這里面還有“供春”兩個字,這是一個比較古樸的造型,但是這個里面手工的味道,要細細地看才能看得出來,它實際上這個里面,樹皮的裂紋都做出來了,這個地方手捏的一塊一塊捏上去的,都可以看得出來指紋在上面 西瓜壺 汪寅仙的花貨功力已是眾所肯定,作品皆有一定水準,呈現自然界中生意昂然的姿態,以豐腴圓熟的造型,營造生命力與活力的意象。視自然中最精華豐腴的形象為美。 記者:您有不少作品是在全國獲獎的,那么您自己最滿意的一件是什么 汪寅仙:這件作品應該講,還是我挺滿意的一件作品,因為整個這把壺線條非常流暢 靈根幽罄提梁壺 粗竹結為壺身,削竹架成提梁,上方下圓各居其半對比強烈,而由壺身延伸到提梁并形成了一個長直條狀,予人修竹俊挺的感受。壺身老竹皮的刻痕和上下兩道斜繞周身的夸張竹結紋路,巧妙地表現出天地靈氣所蘊釀出來的生命美感。由壺底拔出的粗枝為流,不僅變化了整體傾向長高的壺形,更增添此壺出塵脫俗的神韻。 記者:這叫什么壺 汪寅仙:這叫“曲壺”歌曲的“曲”,為什么取它叫“曲”呢,因為它有象音樂的旋律在里面,等于這把壺是用一條線來貫穿,非常柔和的一個造型,你看它也沒有斷線的地方,每一個線和面都有變化的,從這面看 這個里面的線,線條非常流暢 象一只蝸牛,實際上這把壺 來自于蝸牛的形象 松段對壺 運用調沙段泥,間上三兩墨綠油亮松針配色。主視線面偏右一道去皮曲紋到底,變化粗鱗斑斑的壺身;左下方則凸出一節砍斷的松枝,平衡視覺。流、把銜接自然,把根向長而直挺的嘴流處延伸出無形的弧線,一股嵚崎昂然之勢與動感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