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08 16:10:55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藝術正在被拿來作為一種符號的形式,如果你不愿意這么認為的話,不可以再把它降低到裝飾的功能上去……(杜尚)。人們需要藝術,通過藝術他可以更新自己。
每一件東西都帶給人一段回憶,每一個符號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穿梭在圖像與元素的抽象世界里,我們不禁懷念著昔日里具象的傳統,沒有一個臨界點,只是在不停的接受模仿與程式化,西方的文化生生的殖民了我們一代甚至幾代人,于是現代人的悲劇就產生了,在這個看似更加自由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孤獨,焦慮,惡心,畏,沉淪,死亡,結束了所謂自由的生命。
西方體制的介入,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常規,個人價值被大大提升,工作不再以考勤為標準,更加突出個人能力,表面上自由多了幾分,突破了傳統的有規律的圓規紀律。遺憾的是現代人沒有感受到自由的快樂,壓力,焦慮,孤獨,無時無刻不在身邊纏繞。無助變成年輕一代的鎖鏈,傳統早已不再屬于我們的護符,時代也沒有照顧到我們的需求。就這樣,丟掉了傳統的底子,我們剩下了什么,我們收獲了什么,我們快樂嗎?好像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生活的質量不見得比以前提高。
——曾杰
記者:“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雖然我們都未親身經歷過這段“青年運動”,但運動背后的精神依然存在,國家也將五月四號設為一個青年人的節日,那么作為藝術青年能談談你心中的“五四精神”嗎?
曾杰:說實話,五四離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挺遠的。五四精神對我們的影響也不是很強烈。不過,五四運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卻相當大。中國的傳統告別時代源于五四,因為五四運動,我們拋棄了文言文,拋棄了傳統,與此同時,我們也被傳統拋棄了。我們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殘余傳統的混血兒,我們吃的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夾生飯,混跡在國際化的中國大地上,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呼吁傳統,回歸本土。
記者:你覺得這種“五四精神”是否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的生活與藝術創作呢?
曾杰:潛移默化談不上,現在到處都宣揚創新、保留傳統,其實五四精神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就是創新和勇氣。我們中國人有一點不足就是瞻前顧后,想創新有不敢創新,其背后的原因我們也都通宵,國家局勢唄。有些地方比較保守,一味的鉆老祖宗的位子,看到年輕人搞創新就很不屑,說:翅膀還沒長全就想飛。對年輕人的作品更是不屑一瞥。我身為80后的青年人,我覺得我有責任捍衛藝術,發揚中國的藝術精華,我不喜歡把傳統徹頭徹尾的拋掉,我們兒時的記憶就是在傳統中國的氛圍下長大的,我們骨子里流下了傳統的印記。我近期的藝術創作也一直是圍繞著如何把我們中國傳統的“特色”真正的融入到繪畫作品里!
記者: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習繪畫的,最后有受到誰的影響嗎?
曾杰:我從小喜歡畫畫,父母也非常支持,還特意的往繪畫這方面培養我。我家是內蒙古的,但是為了學畫畫,我執意考取了魯迅美術學院附中,附中的環境條件比較好,有外文圖書室,可以看到很多繪畫大師的作品,比如:達芬奇、莫迪里阿尼、倫勃朗、畢加索等,其是莫奈、梵高、達利、塞尚、高更、安迪•沃霍爾等,他們的作品對我繪畫的色彩語言和造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魯美附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我繪畫思想的形成,我真正的繪畫創作夢想也在這里實現了。
記者: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有過放棄的想法嗎?又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曾杰:在學習中困難是少不了的,可是任何困難都阻止不了一顆上進的心,至于放棄,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在近期的繪畫作品中,我一直有一種使命感去表現我們80后一代人是如何看待,表現出屬于我們的藝術
記者:在畫畫之余,還有其它的愛好嗎?這些愛好,給你的藝術創作帶來過啟發嗎?(舉例)
曾杰:愛好很多啊!比如說中國傳統樂器:笛子、蕭、葫蘆絲,硬、軟筆書法!書法的語言自然不用說了,“書畫不分家”嗎!呵呵,樂器的愛好也讓我在繪畫創作的語言上多了份靈感,所謂藝術都是相通的。
記者:你的《失衡的“保守”》 系列作品,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創作的,談談最初的創作想法。
曾杰:是在2009年開始創作的,之前也是一直在通過各種繪畫語言嘗試著去表現這一系列,畫了很多的稿子!最初創作的靈感來自家鄉的人不經意間的談話,“花瓶一樣的女孩”“女孩一樣的花瓶”,我就在想,他們有什么樣的聯系呢,然后想到了我們國家傳統的青花瓷瓶等,架上地球這個“抽象”的元素構成了我畫面不可缺少的語言,他們互相滲透,蘊含著那份深意是我創作的動力,我要努力的表現它們給我們呈現的是怎樣的深刻感受!
《失衡的保守》系列,是根據家鄉人民的純樸觀點聯想到的,在當下紛繁復雜的、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傳統的美韻PK舶來品,結果如何?除了我們心靈的外套換掉了,骨子里的傳統美韻是否還依然,抑或蕩然無存,還是,除了思想,身體上別的都不是我的?我想超越藝術局限,走進自由境界。所以這一系列作品,我選取了象征中國傳統意義的青花瓷(China),典型的東方女孩,囊括世界的地圖,建立我自己特有的繪畫語言,并強調這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就讓他們簡單的、赤裸裸的、誠實的呈現出來,沒有邏輯,沒有程式,任意的散落在同一畫面中,構成一幅當代社會的鏡像:當人們發現自己虛構的真實性愈加拙劣的時候,就不會再把這種真實的虛構當作信念來供奉,自我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根,就只能自己決定自己,于是,焦慮,孤獨,虛無,畏,又重現生活表象。
花瓶最重要的是里面的空間,但它卻存在于兩個客體之中,一個是外界的存在,一個是內部的空間存在,這正好隱喻了我們當下所處的環境。一個是外部客觀的世界,它強加給我們太多的不想要,比如,人生在世,必須選擇做什么:工人、農民、政治家、學者或游手好閑。選擇了什么,什么就成為你的活動,什么也就成了你的屬性。這個客觀的世界就把你黏在了那里,就像蜂蜜粘在手上、衣服上那樣,讓人無處可逃。只要你生存著,就不得不做個什么和是個什么,從而就要不斷地被黏住,不斷地感到無助。另一個存在就是花瓶內部的空間,也是花瓶最重要的部分。我們雖然被外界環境無休止的牽繞著,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在當下的社會中,我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更加注重個人潛力的發揮,我們是否應該把中國傳統這個根基打好,抓住時代的步伐,在西方過于注重自我價值的海洋里給自己一個保險,自建一個可以搭乘的諾亞方舟,以便更好的“拿來”,俗話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記者:在《失衡的“保守”》系列作品中,都有“青花瓷”的元素,那么“青花瓷”與“少女”的相結合,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
曾杰:青花瓷等花瓶是我畫面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語言,他代表著東方的智慧、美感,文化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花瓶隱喻了我們當下的處境。花瓶存在于兩個空間之中,就像我們當下的年輕人,既有著自己強烈的個人思想空間,又擺脫不了現實社會這個大的生存空間。該處于一個什么位置,我們還在困惑。這也是我想表達的一個繪畫主題。這個女孩是我的親妹妹,呵呵,多說了一句,她在畫面中體現了我們一代人所遇到的現實問題與困境。
記者:你在魯迅美術學院學習版畫專業,那么你覺得通過學習版畫對你的油畫創作有什么幫助嗎?
曾杰:恩,也可以這么說,我比那些單純只接觸油畫的人有多元優勢吧!學習版畫,使我多學到了一門繪畫的語言,在繪畫創作中,我可以把兩種繪畫形式有機的結合!舉例子:版畫很重視畫面的構圖安排,表現語言要生動,還有就是做版畫很講究步驟,每個步驟的做法與成品的密切關系,這些方面都給我的油畫創作方面給了很大的幫助。
記者:在藝術創作方面,接下來有什么新的計劃嗎?
曾杰:接下來我還會繼續圍繞著《失衡的“保守”》系列繼續畫下去,直到把這系列表達到更加成熟,深刻為止。
記者:最后通過這個平臺,給藝術青年或者自己說的什么?
曾杰:我想對大家說的是“五四青年節”快到了,我希望無論是從事藝術還是其他事業的朋友們,銘記這個“五四精神”給于我們的啟發,它是有所作為的青年們應該具有的使命感,國家需要更強大,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有義務的去努力作出貢獻!從事藝術的朋友們我們要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把專業基礎做好,并弘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去創作被世人所矚目的藝術作品,把屬于中國的當代藝術推向世界。
最后奉上羅德琴科的一首詩歌,與大家共勉:不要把藝術當作所有權人的平凡生活中的明亮的裝飾片。不要把藝術品當作貧民暗無天日生活中的珍貴的寶石。不要把藝術品當作逃脫生活的一種手段,因為生活得不償失。
關于•曾杰
1986年出生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阿榮旗 自幼酷愛畫畫
2004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附中,油畫作品留校
2007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本科 版畫系
2007-2008年度在學校評為優秀共青團員及優秀學生干部獎
2009年參加《青澀創想提名展》今日美術網
同年在《夢中的故鄉》刊登于《中國當代大學生美術作品年鑒》
2009年策劃并參加“符號”主題的魯迅美術學院版畫作品展
收藏
《超越空間的存在之一》、《超越空間的存在之二》私人收藏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