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8-18 18:02:44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愛好收藏書畫作品的朋友都會感嘆現在的藝術品行情一路走高,在市場中覓得一幅佳作是越來越難了。其實對一個藝術品的收藏者來講,怎樣才能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品市場中找到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而接近那些有聲望的藝術家,聽聽他們對藝術的見解,就可以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真知灼見,可以提高自己的見解與眼力,因為畢竟,藝術品是由藝術家們創作出來的,被收藏家們收藏的藝術品,本身就是它的創作者——藝術家本人的思想與生活的一部分。
著名書畫家 孫其峰 先生在天津乃至全國可謂泰斗級藝術家, 孫其峰 先生原名奇峰,亦署琪峰,號求是樓主。 1920 年出生于山東省招遠縣。他是當代著名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早年在舅父、畫家王友石的影響下,酷愛書畫,后考入北京藝專國畫班,得到了徐悲鴻、秦仲文、李苦禪等大家的親傳。由于他勤奮篤學,尤其得到徐悲鴻大師的器重,曾親自為他改畫、示范,使他至今仍難以忘懷。除繪畫外, 孫其峰 先生還擅長書法和金石,是中國泰斗級的藝術家。
孫其峰先生畢生致力于藝術教學與藝術創作,在藝術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筆者藉孫其峰書畫院院長聶軍先生相助,得以與閑居在山東招遠的孫其峰先生電話相聊,就藝術與收藏的話題進行了采訪。八十多歲的孫先生思維清晰,語言詼諧,許多真知灼見,在這里當與讀者共同分享。
收藏者要懂得欣賞藝術,不要去欣賞技術。
現在在收藏市場中,許多剛出道的收藏者喜歡購買那些畫得十分精細的作品,覺得這些物有所值,他們會覺得有些寫意畫作品僅僅是寥寥數筆,相對于那些繪制得相當細的作品會顯得特別不值。其實這種看法過于偏頗。
孫 先生認為中國畫不是技術而是一門藝術,應該看重它的藝術性而不是技術性,畫畫雖然離不開技術,但是用技術性的東西來等同藝術性是不對的。成就一個藝術家需要多方面的修養,包括文學、音樂、哲學與歷史等等各方面的素養, 孫 先生認為有些畫家的基本功相當好,但是過了四十歲,藝術創作水平就不再有所提高,這就是因為受到修養的限制,也可以看出技術性的東西解決不了藝術創作中的根本問題,所以大家在品讀一張畫的時候,要多看其中藝術家的修養與藝術感覺,而不能簡單地由技術性的東西去推論一張畫的好壞。這是尤其值得注意的。
筆墨當隨時代,但中國畫的變革應是漸變。
藝術界的變法風氣甚濃,現在的收藏家們也分成兩大派別,一派主張中國書畫應該推陳出新,應該在繪畫觀念和繪畫工具上做大膽創新,這樣才能和西方藝術形式有所接軌,也為中國畫進入西方收藏市場打下基礎,另一派認為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應該遵循中國的傳統理念,中國畫不應該受西方藝術思潮的左右,因為 “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對于這個問題, 孫 先生認為中國畫像所有的藝術形式一樣,當然也需要變革,因為時代在變化,而 “ 筆墨當隨時代 ” 。但是,中國畫的變革應該是一種漸變,它不會出現西方那種與現代主義有關的顛覆性變革。但是每個時代對于藝術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每個時代對于 “ 大師 ” 的概念也會不一樣,你要是把齊白石的作品拿到宋朝去,那時的人也會接受不了。 孫 先生坦言自己原先也是保守派,但是從上世紀 40 年代以來,尤其到了 80 年代,不斷有各種藝術思潮陸續登場,自己的藝術觀念在這種藝術思潮中也有一個慢慢穩定的過程,但是 孫 先生認為傳統還是至關重要的,畫畫的不知道傳統就好比上樓時不走樓梯,偏要從外邊爬上去,這是一種很不智慧的做法,在繪畫工具上, 孫 先生認為不能把一些藝術工具的改革說得一文不值,也不能一味叫好,那樣也會 “ 捧殺 ” 。 孫 先生認為今天的創造,也有可能成為明天的傳統。就像古人剛開始發明毛筆的時候,肯定也是個新鮮事物。
由 孫 先生的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在藏品市場中端正許多態度。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許多朋友在收藏藝術品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那種來自內心的滿足感,而相對于市場中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自己擁有的充其量也不過是九牛一毛,對于那些自己暫時得不到的藝術品,又會心生失落。其實,一個人的心態很重要,無論對于收藏,還是對于創作,抑或是對于生活,都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孫其峰 先生有個座右銘: “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 。他自釋說: “‘ 知足 ' ,是對待生活我已經很知足了。要求不高,能吃飽就行了,也不想穿什么好衣裳、坐什么車。 ‘ 知不足 ' ,是自己自律吧,審視自己是不足的,不管是繪畫技法也好、思想認識也好、待人接物也好,都有不足。再一個是 ‘ 不知足 ' ,是指對治學的心理狀態,就是對好多書像欠了賬似的,看過的還想再看看。 ”
看來,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是一個藝術家的修養,也值得所有人去學習。
對假畫的態度。
現在收藏市場中,最敏感的詞匯就是假畫,每個藝術家對假畫的態度都會不一樣,有的人恨之入骨,有的人一笑置之。比如啟功先生就曾笑言市場中仿冒自己的作品都是寫得比自己還好的作品。讓我們聽聽 孫 先生對假畫的態度, 孫 先生認為對那些作偽自己作品的人不應該一概而論,而要分清情況,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對于那些想在市場中混淆真跡,用假畫牟取暴利,有意地欺騙收藏者的情況,一定要追究責任,不能縱容。而對于那些生活困頓的畫手,靠臨摹自己作品來維持基本生活的情況, 孫 先生表示自己可以寬容,想到自己的名字可以養活一些潦倒的人, 孫 先生甚至覺得是一種欣慰,我們由此可見一位老藝術家的胸襟與懷抱。
徐悲鴻曾買過孫其峰的畫。買畫往往會有種種不同的情況,尤其在一位畫家困頓的時候買他的畫往往就會有一種很溫暖的色彩在里面, 孫 先生給我們講了徐悲鴻買他畫的故事,那是在 “ 國立藝專 ” 求學的時候,徐悲鴻、李苦禪、黃賓虹、王友 石等 先生都曾是孫其峰的恩師。徐悲鴻校長原想把他留在學校任教,但是因為他反對國民黨當局,看不慣他們的貪污腐敗,為時局所迫,徐悲鴻校長沒法兒留他了,老師們也叫孫其峰趕快躲到城外去。后來,孫其峰找徐悲鴻看畫兒求教,徐悲鴻看了之后就問這兩張畫有用嗎?孫其峰說沒用了。徐悲鴻就叫他夫人拿出二百塊錢給孫其峰,告訴他 “ 這兩張畫我留下了 ” 。實際上哪有學生的畫值得徐校長買呀?那不就是對學生的鼓勵與周濟嗎。至今這兩張畫還在徐悲鴻編的藏畫目錄中。
通過與 孫 先生聊天,我們對藝術與藝術家和藝術品收藏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帶著這些理念,但愿大家都會提高自己的見解,因為藝術品市場中最看重的是 “ 眼力 ” ,而 “ 眼力 ” 往往來自于見識與見解。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