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8-19 12:12:18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走進劉旦宅的知白堂,看到他用鉛筆在紙上勾勒馬的輪廓,畫案上已經放著多張,勾勒出馬的多種姿態。在我的印象里,劉旦宅每創作新畫,總是先用鉛筆勾出草本,并數易其稿。而畫馬則是他的“看家戲”,應該是駕輕就熟的了,何須這樣反復勾描。莫非又要有新的作品問世?我說:“你在創新?”他說:“不,我在復古。”原來,他要畫李白的《天馬歌》。我說:“你不是畫過天馬嗎?”他說:“過去畫的是我心中的天馬,不是李白詩中的天馬;現在要畫李白詩中的天馬,就要研究唐人畫馬的方法。”我說:“你要回到老傳統中去了。”
對待傳統,要有增有減
“凡是稱得上傳統的,都是有生命力的,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是不好的,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與可能,也就不可能成為傳統。所以過去的東西能保留到現在,說明它有存在的必要。”他干脆放下筆和我交談起來。和劉旦宅交往多年,我知道他除了用功畫畫,用功寫字,還在用功讀書。近幾年他經歷了幾次波瀾,說話的水平也在突飛猛進地提高,本來的木訥已消失,變得健談起來了。他繼續談論繪畫傳統問題,說:“既然能稱得上傳統,就沒有好壞之分。現在把傳統和創新對立起來,更是不對的。傳統的東西雖然源遠流長,但不是遙遠的過去,現在新的、好的,將來也就成為傳統,就像現在的齊白石、黃賓虹,大家都在學他們,將來也就成為傳統了。傳統并不是幾千年幾百年不變的,而是不斷有新的融入,逐步積累起來的。”
對一些畫家或一個時代來說,傳統會變成一種歷史的惰性。他們雖然書必稱晉唐,畫必稱宋元,但是他們創作出的作品既不能領悟到晉唐宋元的真諦,也沒有自我的個性和創造,營養不良,停滯發展。討論中國繪畫藝術向何處去時,無不都圍繞這個焦點進行。理論家是這樣,作為畫家又是怎樣理解的呢?
劉旦宅說:“我們提倡發揚傳統,但并不是對傳統頂禮膜拜,不是迷信傳統。后來又提出對傳統要批判地繼承,其實是只有批判,沒有繼承。學習傳統,要有增有減。所謂增,就是增加自己的東西;所謂減,就是去掉傳統中的不足。以書法而論,宋四家都是學習唐人,但蔡襄就沒有學到家,他的書法接近唐,沒有形成宋人的風格,學唐代沒有增減。而蘇東坡就不同了,是最善于學習的人。他的詩學李白,但對李白有批評;他的字學顏真卿,對顏真卿也有批評,越是他佩服的人,他越是有看法,有批評,而不是一味崇拜。大多數人學習前人傳統,是處在摹臨階段,有的雖然不是照本摹臨,也只不過是把石頭樹木之類的東西換個位置罷了,沒有把自己融入。”
筆者:“談談你的學習過程,是如何吸收、繼承與創造的。”
劉旦宅:“我談不上有什么創造。我只是不斷看出自己的缺點,通過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我這個人很老實,缺乏想象力,因之我對一些聰明的、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豐富的,就特別要學習。比如詩詞中想象力最豐富的屈原、李白、蘇東坡的作品,我特別歡喜。我畫的東西比較瘦,人家說得好聽些比較秀氣,其實這是我的不足,所以我歡喜一些樸實的、有力量的、厚重的東西。在宋畫中我喜歡李唐,在元人中我歡喜吳鎮。人物我學漢唐東西,漢代畫像磚,唐代壁畫,明清只有一個陳老蓮,他的東西可以看看,不是我學習的對象。”
“未來的繪畫,寫意派是主流”
中國畫未來的發展,主流是寫實派還是寫意派?我和徐建融教授曾經討論過這個主題。徐教授主張未來的繪畫發展主流應屬寫實派。對這個問題,劉旦宅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說他讀過這篇文章,但他所持的意見和徐教授有所不同。
劉旦宅說:“中國繪畫的確有著寫實和寫意兩大類。一般理解是寫實的比較工整,講究形式;寫意的比較粗獷,不拘形式。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其實,寫意的不等于粗獷,粗獷的也不等于寫意。你看陳老蓮畫的就很工整,他的畫是寫意的;吳偉的畫就比較粗獷,但他是寫實的。寫實的主要表現客觀對象,而寫意的則是通過客觀事物來表現畫家主觀的、感受到的東西,抒發感情。古代畫院的畫家,多數是寫實的,在野的畫家,多數是寫意的,像南唐徐熙,他說自己的畫野逸。”
筆者:“從繪畫的寫實與寫意各自發展的規律中,能否預示未來繪畫的前景?又如何評價寫實畫與寫意畫兩者的藝術成就?”
劉旦宅:“從繪畫的發展歷史來看,開頭一般講都是寫實的,不過中國的藝術一般都是寫意的。西方古代多數是寫實的,后來寫意的東西越來越多,在西方不叫寫意,叫抽象,形成了具象與抽象相對應的兩個概念。而中國則是寫意和寫生(寫實)相對應。這兩種對應的內涵是不同的。總的來講,中國寫意畫占上風。凡是寫實的都比較拘謹,藝術性不是太高,如古時畫院及宮廷畫家。這是為什么?因為中國繪畫的藝術特點是從藝術到藝術,它本身就是主觀的東西。而在野的畫家多是文人氣氛較濃,感情的、主觀的東西較多,他們作畫不是要討好人家,也不要求畫得表面上好看,顏色也不講究,所以在野的寫意畫水墨的居多。還有一點寫實的多是專業畫家,講究法度,在畫里的功夫很深,畫外的功夫較少,他們的畫有匠氣。而寫意畫家又多是業余的,繪畫修養功夫不是很深,但在別的方面都有很好的修養,他們的畫要表現自己的想象力,要表現文人的雅氣,要高雅,很有藝術性。從社會發展來看,人的思索空間會越來越寬廣,心態會越來越解放,想象力會得到充分的開發,中國畫從藝術到藝術的傳統也會得到發揚,所以寫意畫會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
筆者:“你這個觀點,恰恰是當前人們所要批評的,批評者認為元代開啟了文人水墨寫意的風氣,自此以后中國畫就江河日下,歷經明清到近代和當代,一代不如一代,最后使中國畫走向衰亡。”
劉旦宅:“中國畫是不是在走向衰亡,今天我不和你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如那些時髦的評論家或畫家所說的中國畫在走向衰亡,其罪在誰?能歸咎于水墨寫意畫?不能這樣看。如果要找罪魁禍首,那是畫家自己。寫意是塑造自己的主觀感受,瀟灑來表達自己,所以寫意也就是開心的意思。但畫的人只想到表現自己,使自己開心,似乎連繪畫的最起碼的基本功也不要了,只要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就行了。這樣只能越畫越壞。蘇東坡說不求形似,他是大詩人、大文豪、大思想家,各方面的修養非常高,下筆不凡,同一般人不一樣。歷史上能有幾個蘇東坡?文同畫竹開創了一代新風,是文人畫中最成熟的畫家,沒有學過畫、沒功力的人是畫不出來的。清人鄭板橋也是畫竹出名的,但他的竹子和文同的竹子不好相比,這里除了基本功之外,還有就是畫外的功夫詩詞文章,鄭板橋雖然也寫詩,但多的是打油詩,所以他的畫是雅中俗,他畫的竹子是雅的,雅當中有一股俗氣。而明人唐寅是俗中雅,他畫的題材都是俗的,但表現出來都是高雅的,所以他是俗中雅。如今學畫的人,既沒有畫內功夫,又沒有畫外功夫,都想現炒現賣,走不花力氣的捷徑。照此下去,捷徑就是中國畫走向衰落之路。”
“批評要有個標準,把目光轉到中國畫本體上來”
如何拯救中國畫,使之不繼續衰落下去,這個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此開出了不少藥方,獻出不少良謀妙計,也提出了不少批評。說來說去,仍然是一個混沌世界,給人的感覺是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很難取得共識。這是為什么?
劉旦宅說:“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看看東西方繪畫之不同。前面已經談了,中國繪畫的特點,是從藝到藝。而西方繪畫是從藝術到科學,再回到藝。所以東西方繪畫發展趨勢不一樣。從原始社會用線開始,西方、埃及和東方的彩陶,都是線條,都是用線條來表現客觀事物。后來,西方繪畫追求逼真,從平面走向立體,不斷往科學發展,諸如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這些都是科學,不是藝術的本身。但這些科學推動了藝術的發展。西方繪畫和雕塑、建筑相結合,三位一體,所以西方有不少畫家,是雕塑家,又是建筑家。中國是詩書畫結合,中國的畫家,兼書法家、兼詩人。西方有畫家兼詩人的,但沒有書法家,因為他們沒有書法。建筑和雕塑,是由平面變立體,繪畫把色彩和透視相結合,也從平面到立體。而中國藝術呢?從平面到平面,最后還是平面,不強調立體。中國山水畫強調深遠、平遠、高遠,都是在一個平面上。用中國畫的技法畫一個圓球,畫出來仍然是個平面,效果不好,球面畫得像鏡子一樣。中國人說月亮是一片月,一輪月,沒有說一球月的。西方畫家畫玻璃球,完全是立體,中國畫家對透明的東西都不畫,不去表現,他們覺得表現出來沒有意思。中國的色彩也是固有色,不用外來的色彩,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不去表現環境的顏色對它的影響。這里就引出了一個評論標準問題來。用西方標準看中國畫,什么都不行,都是錯的。同樣,用中國畫的標準來看西方油畫,也是什么都不行,也都是錯的。中國人很大度,從來不用中國畫的標準去批評西方油畫,相反則用西方的標準來批評中國畫,有的畫家說要像強盜一樣把西方的繪畫經驗搶來改造中國畫,恨不得把中國畫納入西方油畫的路上去。我覺得毛病就出在用人家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就自卑起來,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對。我們應把批評的目光轉到中國畫自身上來,用中國畫的標準來評論中國畫,對繪畫的發展或許更有利些。”
“國外沒有的,怎能去接軌”
筆者:“現在有人提出,中國書畫要走出國門,和世界接軌,你對此是怎樣看法?”
劉旦宅:“不知如何理解這個問題,是指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藝術進行交流呢,還是向世界宣傳介紹中國書畫藝術呢,抑或是用西方的藝術觀強行改造東方神韻呢?按照我的理解,所謂接軌就是彼此有著同一原則使之銜接起來,但是這個問題提出的出發點不是這樣的。
以書法而論,外國沒有書法,中國的書法怎樣去和它接軌?日本有書法,那是從中國學去的,和中國的書法韻味及技法畢竟是不同的,有差距的。而中國有些被稱為書法家的人,本來寫得還可以,現在拚命使自己的書法日本化,這樣做不知出自一種什么樣的心態。西方的藝術家或藝術評論家,很少有人說中國書畫藝的不好,沒有一個西方的藝術大師說中國畫是落后的,封建的,沒有的,從來沒有的。是我們自己的不肖子孫,學了一點西方的皮毛,對中國書畫藝術橫加指責。這種人是抹殺了自己的觀念,去強求接近人家。我不是一個保守不肯向外國學習的人。有一次在美國,我看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展覽,從時間來說正是中國明朝,也就是明四家那個時期,兩個一比較,就感到中國的東西是差了一些,差在氣度上。看看文藝復興是了不起,那種力量有著不可一世的氣概。明四家是學元四家,在氣度上還不及元四家。如果把中國的唐代拿來和它相比,中國就厲害了。明代的整個氣度,看上去不舒服,正如讀歷史一樣,讀史就要讀唐史,有勁啊。看明史,簡直要氣死人。我們學前人,要學他們的大家風度,學外國,也要著眼于氣度與自尊上。如果我們不講究氣度,又沒有自尊性,還能談得上什么發展呢!”
用西方的觀念來解釋中國的歷史現象,不只是在繪畫領域中,也表現在社會科學的其他領域中。用西方觀念能解釋清楚中國的問題嗎?這只好留在探索的過程去回答吧。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