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9-02 17:02:4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當代藝術”是“智商”的較量
胡晶:“藝術”這個概念已經被討論太長時間,特別在杜尚做了《噴泉》之后。但是,作為一位職業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必定還是從對“藝術”這樣一個概念的某種理解之上進行的.您在中國和法國這兩個具有中西典型性的國家生活必定會對”藝術”這一概念的理解發生過一些變化,那么請您談談,您當下對“藝術”概念的理解。
王度:“藝術”早就泛濫成為形容詞了,你沒發現很多跟藝術沒關系的東西都被稱為藝術嗎?“藝術”對于我來說不是一份職業,而是我的生活方式。我只認可藝術原始的那點自由精神。它慫恿我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進行自由的表達。它不會有你想像的什么具體功能。所謂藝術家只是一個媒介,是那種有體驗能力的個體,他體驗著他生存的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觀念的演繹,和體驗著人性及不同區域文化生態的變異。
藝術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表達方式,一種存在范疇。藝術家就是媒體,“作品”就是信息。
胡晶:當代藝術更多是從文化的角度界定它的意義所在,我們現在也能看到,西方已經否定了之前“西方中心論”這樣一種“進步論”的觀點,開始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關注更多文化、民族的生態.而藝術成為了個獨特的窗口。但是,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在不同的語境中被展示的時候,會出現觀眾接受的問題,這種現象在中西方發生的更明顯一些,例如很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對西方人來說是有解讀困難的。您在法國已經學習生活了很長時間,但同時您是中國人,您的作品在法國展出是否也會有同樣的情形出現?
王度:我的作品在西方不會出現嚴重誤讀的司題.最多是觀念的同意與否.因此有評論家說“對于王度.要么你喜歡他要么你十艮他”。我從來就沒把自己是中國人或者哪個具體區域的人來作為自己作品的文化標簽。我體驗我的生活,體驗我生存的文化生態和語境,以及體驗我自己思考過程中的困惑或興奮。我所體驗的都是多數人也在自覺不自覺體驗的問題,我每日每時的體驗和思考的東西都隨時會變成某種表達的可能,所以我經常回答記者說我許多作品的信息是在便秘時收到的 我認為,“中國的當代藝術”之所以會出現誤讀.更多原因還是在于作品本身釋放的是一種異國情調的東西:政治的異國情調,社會的異國情調和民族的異國情調。
胡晶:您是一個藝術方向性很明確的藝術家,也在“當代藝術”中得到了很多的認可。那么,從作為當代藝術家的角度來說您是如何理解“當代藝術”這個概念的?
王度:“當代藝術“這個范疇絕對是元的.多元是它絕對開放的屬性,與后現代以前的藝術不可混為談。更不包括今天的學院派和極少國家的官方藝術。
“當代藝術”是藝術史中藝術的終結者(也將是它自身的終結者).是當代社會文化在場的“發言者”,它時刻體驗著今天這個全面訊息化高科技化發展的人類社會變遷的脈動。也可以說.當代藝術測量著社會文化的“智商”,沒有“智商”的社會是沒有能量的。
胡晶:之前看過一篇對波蘭藝術家Artur Mijewski的采訪,這個藝術家在波蘭做了很多與時事政治有關的作品,文章最后藝術家提出這樣種觀點:“讓我們放棄藝術”,他之所以會這樣說.與他將藝術家,藝術作品與社會學家,各種社會制度進行對比的結果有關,之前,在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的研討會中,某位教授在發言中也曾這樣來定義當代藝術,他認為充斥了跨領域內容的當代藝術已經成為了社會上左翼勢力的先鋒,當代藝術就是種沒有流血的社會革命。而Artu r Mijewski認為,在這樣一個消費時代.資本在慢慢消解各種社會矛盾.當代藝術成為藝術家無病呻吟或者發泄憤怒的結果,他甚至稱藝術已經成為排泄社會問題的方式,其結果也就是垃圾。所以,他會說“讓我們放棄藝術“。這種說法聽起來有些極端,但是也反映了當代藝術的現實情況。您怎樣看待他的說法?
王度:這波蘭人很可憐,他根本沒有明白作為藝術家應該想些什么,是他自己把藝術當做庸俗的宣泄工具,無病呻吟地游離在比較學的低級欄柵里,他才是真正的垃圾。那個教授他說的可能是實話要么是他作為左翼的絕望呼喊要么就是他的右翼實用主義的企求。他仇視當代藝術和他根本不懂當代藝術是兩碼事。他們拒絕明白,當代藝術不是革命也不是工具,跨領域的語言能力正是時代賦予當代藝術的特權。資本在消解部分社會矛盾的同時也在激化更多更復雜的社會矛盾。
要追究他們是怎樣騙得中國簽證和是誰發給他們的簽證進入中國的,這樣貨色比恐怖分子更恐怖。(笑)
胡晶:那您應該很明確自己做藝術的方向?
王度:當然,當代藝術就是一種文化“體驗“和“冒險”。
“當代藝術”需要“體驗”的能力
胡晶:請具體解釋一下,什么是你所謂的“體驗”。
王度:體驗有很多種:心理的體驗,身體的體驗.思想的體驗。這種體驗不是被動的接受.體驗者不是中轉站。很多人就是中轉站,信息到他那里沒有住留,馬上就轉運出去了,就像效率很高的物流公司。有“體驗”才能有表達的欲望。從“體驗“到“思考“再到“表達”,經歷的是一個發酵過程。做作品不是在做命題作文,先有個什么主題或點子然后就去做。“體驗“就是日常生活本身,你的身心腦皮膚的功能都是用來體驗的。“體驗”激發思想,會生出只屬于你自己的意識形態。
胡晶:那么,是否每個人都具有“體驗”的能力?
王度:難說.在面對同一事物的時候.有些人會熟視無睹,充耳不聞,有些人的心就像被深深觸碰了一下。同樣是藝才家,有些人的作品就是沒有“作品感”.他可能做了很多影像,裝置,但是他根本就不知道作品到底是什么。我們說的裝置,繪畫,雕塑,錄像,攝影,這些只是不同工序的分類,并不是說你用錄像機拍了什么就能叫做錄像.把油畫布填滿就是油畫,把一堆材料結集在~起就是裝置了。一個人面對一事物沒感覺,也就是說他沒有這種“體驗”的能力,他接收不到這個事物釋放出來的信息。沒有”體驗”能力的人不適合做“藝術”,只能做服從工序的工人。
喬治.迪地一胡貝爾曼Georges Didi—Huberman(法國批評家)說“我們在看的那個是在看我們的那個…”。禪里的“見性” 說也有此義。
胡晶:”體驗”與“感覺”有什么不同嗎?
王度:體驗牽動的是范疇,是事物自在排結抑揚的東西。感覺是一般的,是器質性的。
胡晶:從”體驗”的角度講,您的很多作品之間是否有聯系?
王度:體驗與作品之間不是直接關系的。作品只是某些體驗的副產品,有些體驗的表達就是體驗的瞬間過程本身,它不需要再做什么。知道哪些體驗必須表達哪些不需要表達并非易事,很多人搞不清楚。
胡晶:您說的這種“體驗”應該是”當代藝術家”特有的一種能力,相對之前對藝術家的技術的要求來說,這種能力有更多的對思想深度的要求。那么,在您看來在對文化的體驗上.藝術家與學者的不同是什么?
王度:藝術家與思想家不可比,非要比的話,應該是高度理性/反理性與超越理性/稀釋理性的區別。藝術家是思想的另類,作品可能是一種情緒,一種思考.一種姿態,一個介入事物的角度.一種對事物的再定義,一種觀念,一惡作劇,一種批判,一種再呈現,一種行為體驗,或者就是一無是用的物件或圖像等等。思想家從事的是理論系統工程,用語言結構一座邏輯與理性的建筑,把世界從各個窗口塞進這座建筑,同時把他們自己也塞了進去且內斗不休。只有早期的尼采和后來的德里達讓哲學棄惡從善,前者借助酒神醉意逃出理性囚禁,后者則干脆拆解了整個建筑重新把思想的自由還給了思想,把語言的利刃還給了語言。
好的藝術家和好的思想家對社會和人的“體驗”是殊途同歸的。好的作品和好的學說是“體驗”的泄密或是故意說漏餡的。
胡晶:國外的生活與藝術環境讓你有何“體驗”?
王度:在國外的環境中.會讓你的視線更寬一些。所以,我提倡藝術家應該時常換換地方生活,當代文化也概括了“游牧文化”。如果你經常改變自己的生活語境,那么你就不會被圈禁在某種特定文化背景下思考問題。人是可以吸收很多東西的.像一個化學容器,很多東西放到里面之后就會發生化學反應。你無法確認哪些東西會發生什么反應,但是確實會對你發生有益的思考.
不要戴“中國”的帽子
胡晶:作為一個“視線寬闊”的當代藝術家,您是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對中國當代藝術您有何”體驗”?
王度:首先,我對”中國當代藝術“這種稱謂就很困惑,為什么要在“當代藝術”前面加“中國”兩個字?什么時候這兩個字被去掉了,那么”中國當代藝術”才是當代藝術。
胡晶:我知道您的意思,這一點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在國際收藏家論壇的時候,與會的發言人也在討論這個問題,西方人在不斷擴大他們關注的藝術現象的視野.希望進行國際化的收藏.擴大對非西方文化的理解與交流,但是,讓他們困惑的是中國卻在努力理解自己。藝術界也在討論如何民族化,如何做的更像中國藝術這樣的話題。
王度:這就是問題。中國當代這樣一個概念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而是中國人自己主動貼上的。中國目前還是~個政治,經濟遲到發展的國家,在文化上,我們基本喪失了話語權。你說.現在的中國人在文化上有什么貢獻7在國際范圍來說,我們今天是否有過一本書,或是有某個思想家對當代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沒有。不錯.我們曾經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但是,古人的文化不是我們今天的文化,古代的中國文化與現在的中國沒有任何必然的傳承關系,最好的文化繼承就是不斷的超越和再生文化,反之,就象不肖子弟炫耀祖輩久逝的輝煌那樣,只能一再地出賣祖人的色相。現在的中國更像一個剛發現的新大陸.
胡晶:很深刻的民族危機意識。
王度:我們不要總是做線性的比較,是的,我們是比前些年的物質豐富多了。但是,在文明以及道德方面,我們卻是在徹底的墮落。我們應該橫向的看自己的位置,我們缺席的工業文明階段.脆弱的基礎工業建設,包括生活的細節都是不夠質量的,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要經過上百年的努力.這絕對不是十幾,二十年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踏實地發奮勞作,清除各種體制弊端。中西方還不是“接軌”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把“遲到”的時間盡快趕回來,盡早建構一個具有當代文明素質的社會。
胡晶:這種“當代文明”指的是什么?
王度:“當代文明”,指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已積淀的許多思想家的思想精華和高科技的發展成果共構的當代社會文化形態。
中國雖然是遲到的,但是她已經在受著這種文明的影響,首先在經濟范疇,這也是西方經濟擴張的軟著陸戰略使然,西方的科技成果需要更多的消費者。但我們別以為自己是消費者必然也是“制造者”,你買了電腦不等于這電腦就是你做的。我們應該意識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的自信心不是建立在西方經濟危機的幸災樂禍之上的.我們的當代文化建設也不是讓外國游客看看新修的幾段長城和還沒拆的紫禁城所能替代的。尤其是當代藝術,應該得到必要的認知和庇護.以此顯示中國再生文化的能力和建構當代文明的意愿。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