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9-02 17:43:46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田太權,中國80年代崛起的第一代觀念攝影代表人物之一。2006年,其表現文革的作品《遺忘》、《印痕》、《圖騰記憶》以及《神曲》等系列在國際上引起轟動。2010年6月27日,他的《7010》攝影作品展2010年6月27日下午3:30在泰鼎·3807攝影基地成功舉辦。并持續將在大理、上海、平遙、深圳等地展覽,其以思考人類未來的主題再度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
田太權的創作軌跡被他歸納為“三部曲”。過去,屬于中國不能《遺忘》的紅色記憶。現在,《網絡焦點》注視著國內國外的網絡名人,從芙蓉姐姐到小布什。未來,《7010》如同神諭,警示著無節制地開采和消耗地球資源的人類,當資源被消耗殆盡的時候,人類之間的相互殺戮與戰爭就會發生。這種戰爭是非理性的,將造成人類徹底的毀滅。
過去 中國的紅色記憶
田太權200 6年在重慶開始創作以紅衛兵墓地為題材的一系列作品——《遺忘》、《印痕》、《圖騰記憶》以及《神曲》等。國外雜志認為他是以中國的文革題材為主旋律,用照片向全世界詮釋了中國的近代史。對于這個評價,田太權認為不妥當,說得太大了。“我覺得我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詮釋了1966-1976年的文革歷史。”
出生于1960年的田太權,不是文革武斗游行的參與者,他說:“但我是一個在這個年代生活過的人,我看到,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記憶。它不是我的切身體會,而是由無數的片段組合成的。馬路上狂熱的人,游行,遍街紅旗、傳單,紅色的子彈在夜色中穿梭,在我腦海中留下了紅色的記憶。”
“回想有關文革的一切,就像不可思議的,超現實的,荒誕的東西。所以,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把他們呈現出來。”
現在 網絡焦點與信仰缺失
田太權的創作方向是對時間的梳理。比如文革,他關注的是1966-1976那十年,中國的一段歷史。那么,《網絡焦點》,關注的是當下,網絡上發生的事。《7010》關注的是人類的未來,人類的終極問題。
“從過去,現在,將來,這三個系列,是我創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條主線。表達的是我對社會現實的一種思考。我對文革的梳理,也是對現實的反思。過去的文革和我們的當下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
田太權認為,文革時期的人們崇尚精神,精神欲望戰勝一切。它不是宗教,不是信仰,不是愛。而是不可理喻的,瘋狂的,非理智的精神狀態,是從反人性的角度來表達的精神欲望。到了今天,道德缺失,信仰缺失,精神缺失,人呈現出極端的兩面。人們的欲望更多的是物質的,精神欲望被物質欲望徹底埋沒。我們對物質的渴求,對財富的渴求,甚至可以超越一切,包括道德,倫理,良心。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從芙蓉姐姐到小布什,從以嘩眾取寵賺取金錢的網絡紅人到掠奪資源發動戰爭的政客。田太權創作的《網絡焦點》呈現出一種黑色幽默般的荒誕感,他的目光從只屬于中國的文革時期收回,開始放眼看世界。
未來 五千年后的人類世界——7010
“到了7010,我質疑并思考人類的未來,與我一直關注的環保問題有關系。我們現在的人類,對物質財富的欲求,同時會造成大量的,無節制地開采和消耗地球資源,當地球資源被消耗殆盡的時候,人類之間的相互殺戮、戰爭,就會發生。而這種戰爭是非理性的,會造成人類徹底的毀滅。”
去年,田太權去甘肅旅游,當時飛沙走石的天氣突然呈現出來的影像,讓他找到了靈感,甘肅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成為《7010》系列一個非常完美的載體。
有專業人士認為,7010,超越了田太權以往的作品《文革》和《網絡焦點》。因為它是對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的呈現,而且是以非常真實、直觀的圖示呈現。這種作品對于專業人士和普通老百姓都看得懂,看到這組作品就象看到了美國大片,有一種宏大敘事的風格。
北京映畫廊那日松評價:“這組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不能與前面兩組(指《文革》與《網絡焦點》)相比。有深度挖掘可能性。”中國著名的攝影批評家李媚表示,她對《7010》持肯定態度,7010系列一組以雅丹地貌為原型,一組是中國畫,李媚傾向于中國畫系列。而大部分人則更喜歡雅丹地貌。
對話田太權
Q:您曾在接受采訪時說“觀念攝影已經過時了”,請問為什么這樣認為?
A:這是我針對關于假觀念攝影的現象提出的批評,而不是針對觀念攝影本身。比如有些人通過數碼后期,PS,對圖片進行改變,最終出來的東西,可能他們自己都看不懂,他們稱之為觀念攝影。第二種,有些攝影師,他們希望向當代藝術方面靠攏,簡單地在他們的畫面里加一個符號,如一個穿旗袍的人,就認為這是觀念攝影。實際上,真正的觀念攝影,是作者關注和思考的問題的一個持續創作。既不是簡單的符號堆積,也不是簡單的PS變形。
Q:您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什么樣的人生您認為是成功的?您成功了嗎?
A:人生的意義因人而異,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作為我個人來講,人生的意義在于當你的肉體已經消失的時候,你的精神還永留世間。我的作品都是我對人生意義的一種詮釋。我在創作的時候,就會想50年后,100年后,它們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是否能給后人一種啟示或感悟。我無法回答自己是否成功了。
當我登上高峰時,我有一種優越感,當我仰望更高的高峰時,我有一種征服欲。我會覺得自己很渺小。當我處于中間時,我無法回答自己成功還是失敗。
Q:生活中,最能打動您的是什么?為什么?
A:人性。比如,我昨天看到綠色和平組織的圖片,那是志愿者冒著生命危險,在雪山,深山老林等艱險之地拍攝的關于氣候變化的圖片。我看到后很感動。其實我自認為不是容易動情的人,真正讓我失態的,淚流滿面的,就是汶川大地震的圖片,當我看到跟我兒子同齡的孩子被埋在瓦礫堆里時,我一個人在北京的工作室里痛哭了一場。
Q:您最近看的一本書是?能不能談一下您的閱讀史,如哪些書對您的影響深遠?
A:對我影響較深的是《紅與黑》和高爾基的三部曲。尤其是《紅與黑》,主人公于連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對我的影響就是,我想成為一個想改變自己的人,能主宰自己的人。最近在看《沉思錄》,馬可奧列留所寫的,一本關于生命哲學的書。
Q:您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么?
A:我將繼續地堅持下去,跟社會現實有關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部曲方向,通過我對這三個題材的深度挖掘研究,會呈現出更具有學術或者藝術價值的作品。希望更能起到對社會的一種警示與共鳴。這是一個藝術家必須有的責任感。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