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9-03 15:03:09 來源:北京商報
張章的人物題材油畫作品,流淌著一股潺潺的懷舊情調,清末民初的各式女子形象,好似老照片的重新描摹、刻畫,而藝術家用意不在復古與敘舊,更多在于借助這一具有時代特色的人物標簽。藝術家將不同時代人物內心深處的孤寂與落寞娓娓道來,那是一種煙花彌漫般繁花似錦背后的華麗憂傷,“太陽底下無新事”——時代在變,人的情感姿態卻未曾改變。
商報:您近期的繪畫作品,無論清末民初的女性題材,抑或是針對傳統民俗人物的重新刻畫,如“不開心系列”,都流露出一縷憂思與迷蒙,這其中蘊涵著怎樣的情感訴求?
張章:我個人對于那個年代的女性服飾,以及由此衍生的人物形象,還有他們所處的整體社會環境氛圍很感興趣。從表象上看,是對那個歷史時期女性形象的呈現,根本上是對其進行重新解構與概括。另外,相對卡通形象的移植,可以理解為一種符號化的闡釋。
商報:在“不開心系列”中,主人公通常都閉著雙眼,這種神態有何寓意?
張章:這是一種隱喻,作為“80后”藝術家,其中飽含我對生活的體驗與玩味,也可以理解為在特定人生階段里,對生活與現實的個人理解與態度的片段。
商報:您似乎對女性主題的關注程度相對大一些。
張章:選擇人物題材,具有靈動性以及較大的表現空間。同時,站在男性的角度來看,對于女性內心情感的細膩把握與理解會有所不同。從本質上看,更多的是借用這種特殊歷史時期女性的外在形象與標識,來進行當下的時代精神風貌表達。
商報:您創作的“清代仕女系列”,更接近于對當時遺留照片的重新描摹。與純粹“寫實主義”風格的油畫相比,您選用的畫布粗糙,近看沒有斑駁陸離的痕跡,更多是統一的黑白色調,但置于燈光之下觀看,卻擁有了一種熒亮效果。
張章:與以往作品中明亮的色調相比,這個系列我致力于營造一種時光殘片的立體感,諸如那種特意制作的碎邊,選擇粗制的畫布作為繪畫底材,都是為了實現這種懷舊情調。其中的熒亮質感,意在表達一種浮華世景背后的孤寂與落寞,折射出我對諸多現實問題的思考與探索。
商報:盡管作品整體風格給予觀者復古、懷舊的感受,但畫中人物情態與方式卻并不符合那個時代,此種處理方式用意是什么?
張章:我不愿將藝術的思想表達拘泥于對特定時代的局限理解,雖然人物原型在外形上借用了那些逝去的并極具時代特色的歷史人物,但人物內心的靈魂與精神世界卻是在進行當下寫照,皆來源于生活中無意或有為的感受與體驗。我對作品的整體構思,首先需要達到一種協調、和諧之美,即畫面給人的直接感受,然后在具體創作的過程中打動自己。
商報:您在創作中有何獨特的藝術感悟?
張章:我認為,創作的題材有時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如何將創作者內心的思想內涵展露出來。偶有靈感來臨,勢必要立即投入繪畫,惟恐轉瞬即逝,在創作過程中尋找真正的方向,也是對畫面氛圍探尋與摸索的把握。同時,藝術不是孤立與單一的,所涵蓋的范圍很廣泛,熱愛藝術,勢必也要對與其相關的領域,諸如電影、音樂、文學等,有很好的涉及與體會,藝術不僅要多元化,更要多極化,與藝術之外的不同領域融會貫通,會有新的發現和突破。
商報:您為何選擇油畫這一藝術表現形式進行自我表達?
張章:談及對藝術的啟蒙,不得不提到我幼年時期受家庭影響與熏陶之下的書法學習與訓練,至于對油畫的選擇,也只是藝術形式與表達途徑的改變,歸根結底,要對自己表達的藝術核心思想具有獨立的語言體系。
商報:通過您的油畫作品,能感覺到您對古典元素的偏愛。
張章:確切地說,我更多是對傳統文化符號的鐘情,傾向古典與現代的結合。對于藝術,我認為自己需要走的路還很長,目前只是一個開端。
張章:1981年生于北京。200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油畫專業,現為職業畫家。
2010年 時代美術館時代“藝術之夜”展覽
2009年 第二屆“五四國際青年美展798巡展”(798亞洲藝術中心畫廊)
北京798雙年展“綠色時空”特展
沈敬東策劃原色生活舉辦“大家一起玩”當代藝術展
2008年 “新路·心路”六人油畫展(文化部博藝畫廊)
“時空”二人聯展 (798幾藝畫廊)
五四國際青年美展(北京宋莊虹灣畫廊)
北京國貿藝術沙龍
“中國當代架上繪畫展”(荷蘭阿姆斯特丹)
2007年 中國東盟青年藝術品創作展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