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爭者白石,議者立新——再訪呂立新直面幾大市場爭議 作者:張天羽
作者:汲平2010-09-03 15:53:17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但凡不利的言論大致有這么幾種:有所根據的叫“爭議”,無所根據的叫“緋聞”;語氣嚴重的叫“質疑”,語氣緩和的叫“疑問”;一堆人一起發表的叫“話題”,有來有往的叫“激辯”……但是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要發生在公眾人物或者事件上,否則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謠言”抑或“家常里短”。但是它們的目的是相同的:挑起話題,引起重視,謀求回應。
而在中國藝術市場中,無論有利還是不利的言論初衷往往都是要“引起重視、期待回應”,藝術市場發展至今,各類言論往往和藝術品市場運作、藝術家包裝炒作愈加結合緊密,于是就有了“用文筆捍衛畫筆”的吳冠中,“自己畫畫自己評”的陳丹青,而從市場反饋上看,收效明顯。
而作為在《百家講壇》中將齊白石爭紅的議者—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呂立新也在與大師的互動下聲名鵲起,一躍成為當紅議者和市場人士,并被認為是這場席卷中國藝術市場的“齊白石”熱從文化現象轉化成市場效應的重要推手。
然而“紅者必爭”的慣例也注定了呂立新會成為了眾多議者的關注甚或爭論焦點,針對呂立新在《百家講壇》中的詼諧言辭——評說白石老人是“北漂代表、蟻族典范”并“比1000個杜拉拉還勵志”等等的“現代派”言語,爭議話題從“蟻族的真正定義”到“北漂的真正標準”;“從辦公室政治和人際交往的區別”到“職場競爭和自由職業的異同”等不絕,面對媒體對自己文學表現手法上的“較真兒”,呂立新終無奈地表示“其實我的初衷只是想以大眾熟知的概念和說法,更為形象地講述齊白石老人拼搏奮斗的過程和勵志精神,但是被某些媒體曲解了,就引出了很多誤會和誤解。”
而針對大眾媒體對一些說法和文學手法上的爭議,更多的藝術市場內的讀者,尤其是廣大市場參與者們更關注的是,當下幾大關于齊白石作品的爭議問題,為此,記者再一次約訪了正在“風口浪尖”上的呂立新:
專訪
齊白石仍是今年春拍之焦點?
《藝術市場》(下簡稱《藝》):您經常提到:“中國近現代書畫歷史上無論誰排在第二,都會距排在第一位的白石老人在藝術成就上有相當的差距。”這種說法也一直受到某些市場人士的爭議。而您在之前預測白石老人的作品將會成為現今市場上的中流砥柱,但是就目前春拍的表現來看,已經結束的拍賣中只有張大千作品加入“億元俱樂部”,而齊白石作品似乎還沒有較大的作為,是不是由此可以斷言在今年的春拍市場上,白石老人將不再是主角了呢?您還堅持您的觀點嗎?出現如此現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呂立新(下簡稱呂):倘若我們仔細觀察拍賣成交數量和市場占有率之后,就會發現:齊白石作品是今年春拍市場不折不扣的焦點所在。也許人們的目光習慣上還是容易被占據鰲頭位置的天價拍品所吸引,無論是眾望所歸也好,還是靈光一顯也好。但是如果我們進入拍場,走進藏家,就會發現今年春拍是齊白石作品歷史上放量最大的一次季拍,而參考每平尺的價位,也是整體價格最高的一次。在藏家之間談論和關注的焦點,都是齊白石,從幾幅著名的作品歸屬,再到30至50萬成交的作品的真偽,都是熱議的話題,而目前齊白石藏家群的主要特點是:好作品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放;進一步挑選其精品進藏。所以我相信一旦有這樣的作品出現,必定會引起再一輪天價競拍。
我還是堅持我對白石老人的藝術成就問題的觀點,市場上價格波動是多種因素造成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出現上下波動的狀況很正常,但是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步入正軌,藏家群體的不斷專業化、理性化,這種不等同狀況將會越來越少,市場會愈加真實地反應藝術家們的真實藝術造詣。
代筆作品不會影響其價格
《藝》:市場上關于齊白石在70歲之后由于年老眼花而讓其子齊子如代筆的做法有很多爭議,這種代筆的做法會不會影響其作品的市場價格呢?
呂:如果我們縱觀近現代書畫藝術家們的創作生涯,特別是那些健在以賣畫為生的藝術家,以海派畫家群為代表,代筆現象不在少數。而比起這些刻意的,大批量的讓自己的學生、后代晚輩代筆的狀況,如吳昌碩,齊白石老人對自己的畫作仍持有非常嚴謹態度。就存世真跡來看,代筆狀況不是很明顯,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作品。
事實上,白石老人有著一種非常樸實的“市場預見力”,他深知畫家的水準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受眼花等身體方面的限制,所以他在早年身體狀況好的時候,預先畫好了大量半成品,特別是那些需要“眼力”的細筆,北京畫院至今還存有許多類似的作品:一整張大紙上只有一只小蜻蜓。這也就是為什么其在晚年賣畫時“工蟲需額外加錢”的道理。而其少量的代筆作品也都出自其子齊子如之手,是被白石老人唯一認可的代筆,所以目前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市場上,都將這類畫作看作為白石老人的真跡,不會影響其價格。
用營銷理論套用白石行為很膚淺
《藝》:目前市場內有相關文章稱“齊白石是藝術市場營銷的高手,有著自己一套精心策劃的市場營銷策略”,而其成就有相當部分是營銷策略成功的功勞,您同意這種觀點嗎?
呂: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盡管我們今天在做藝術評論和批評時常常會出現“作品高于作者”的狀況,但是簡單地拿現在的營銷理論去套用白石老人種種做法是一種淺顯認識。白石老人絕不會是個營銷高手,他賣畫的理由很單純,養家糊口。為此,他不惜將畫價設置在一個相對低的市場價位上,就是為了確??梢再u出去,甚至是注重“走量”而贏錢養家,所以無論是他的初衷還是他的做法都是一種樸實的“有意識的市場行為”,而當時和現在的社會環境差異也讓所謂的營銷策略無從談起,所以這種觀點顯而易見是牽強的。
談論“三高”,實則討論中西經濟發展史
《藝》:在目前國際市場中,齊白石已然成為了僅次于畢加索和安迪·沃霍的“世界上最貴的”藝術家,您認為這是偶然還是必然?他們三者之間又有什么異同之處呢?
呂:當我們要討論這3位東西方的藝術大師們的市場地位時,其實我們是在討論中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史。3位大師中畢加索率先在市場中“出道”,時間是歐洲作為世界經濟中心的時期;而安迪·沃霍在市場上如日中天之時也正是戰后美國經濟在世界上一枝獨秀的時候;而隨著中國經濟近年來的不斷發展,齊白石也一定要在國際市場上找回大師應有的禮遇。這些都是國家經濟在藝術市場領域的外延結果,其實質是一個國家藝術市場的發展水平和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步調一致的結果。如果說齊白石作品在價格上跟兩者還有距離的話,這也絕不是藝術上的差距,而是國家經濟間的差距在藝術市場上體現而已。所以如果許些年后我們的經濟水平超越了歐美,那么齊白石的市場價位也一定會超越畢加索和安迪·沃霍,這是最基本的市場規矩。
爭者白石,爭得是大師風光;議者立新,議得是市場真經,爭議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論道,而論道講求的是學和思的過程,所以無論是何種的爭議,我們希望的是我們可以在爭議間有所獲得,有所增進,而不是單純地坐而論道,空指評說,為了爭議而爭議,甚者是謀求爭議以外的東西。
所以,爭議和藝術市場一樣,也是一門正經的學問呢。
來源 : 《藝術市場》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