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03-14 11:19:46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近聞徐門“樂陶砂”在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受到臺、港、澳及海外人士的歡迎,于是有了這篇訪談。
徐門雙大師
“樂淘砂”--紫砂藝術的品牌。
紫砂藝術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經典之一,影響深廣。上世紀五十年代,紫砂壺工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護和發展,顧景舟大師一脈得以延續和發展,其中,以其大弟子徐漢棠、得顧景舟指點的徐秀棠兄弟傳承和創建的“徐門紫砂”成為紫砂藝術的杰出代表。
徐漢棠、徐秀棠兩兄弟出身紫砂世家。徐漢棠先生從他的祖父徐錦蓀開始,其父徐祖純、直至徐漢棠的孫女徐曲,有五代人從業紫砂。外祖父邵步云、曾外祖父邵云甫都為制壺高手,所制的紫砂煙具曾盛名于南洋,舅舅邵茂章、邵全章也是當時紫砂界的名家。徐漢棠在顧景舟大師悉心指點下精于制壺,尤擅制作各式微型小盆,被稱道為“漢棠盆”。徐秀棠擅長雕塑,所塑的人物神態如生,被譽為“當代紫砂界的雙璧”。徐漢棠、徐秀棠兩兄弟的壺藝絕活成就了“紫砂良工出徐門”。上世紀90年代,兄弟倆雙雙被評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文化部授予徐漢棠“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 成就了一門兩大師的佳話。江蘇省將“徐門紫砂”作為中國“申遺”項目上報國家。名門出高徒,徐漢棠之長子徐達明于2009年底被評為中國陶藝大師。
在兩位大師的攜領下,徐門家人和子弟精心創作,不斷推陳出新。徐漢棠大師創設了“徐漢棠大師工作室”和“樂陶砂”兩個紫砂壺精品品牌,將古拙莊重、質樸渾厚的徐門和邵氏的早期紫砂作品如壽星壺、海茶盤、四方回紋瓶、長方美人瓶、柿扁壺、梅花周盤壺等,繼承、發展為融入現代情趣元素的極具觀賞、收藏藝術價值的作品。專家評論道,“僅從這一個側面,就反映出了’徐門紫砂’在中國紫砂藝術傳承中的厚重家學淵源和藝術成就。”
上海“樂淘砂”
令人稱奇的是,徐門竟然擁有十多位高級工藝師、工藝師而為中國當世最大的紫砂世家。徐漢棠、徐秀棠兩位大師的胞弟徐可棠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樂陶砂”的主持者。
在位于上海五角場地區的“樂陶砂”上海工作室里,只見人來人往。上海世博會期間,欣賞與選購紫砂壺、盆、杯等藝術品的地方有多處,為什么這里的文人墨客這么多?
“最近,這里的海內外顧客比平日多了幾倍,慕名而來者最多的是臺胞了,我想,這與世博會不無關聯吧”。 “也因為‘樂淘砂’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于一體的獨特文化境界吧。” 工作室的工作人員說。一旁的美籍華人畫家林女士接過話題說,“品評紫砂,要以藝術的想象力去體悟紫砂藝術特有的語言和內在情感”。“我很喜歡徐可棠先生的紫砂作品,在美國的圖書館查訪過資料。這次回國,既參觀了世博會,又親眼欣賞到了‘樂陶砂’和徐門紫砂藝術品,還有幸見到了徐可棠先生,真是一次行程三份快樂喲”。顯然,林女士是“樂淘砂”工作室的“信徒”了。
面積不大的工作室里顯得有些擁擠,與徐可棠先生的交談只得在茶區關門進行了。徐可棠先生平日話語不多,十分低調。“我爸的個性是話不投機三句嫌多。”徐可棠先生的女兒、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徐行竟然也與我有同樣的感受。由于相識已久,我們的話題直截了當。“之所以在上海設立工作室,為的是借上海世博會的東風,讓更多喜愛中國紫砂藝術的人理解和感受紫砂的高雅藝術底蘊,滋養健康的藝術生活態度。”他喝了一口茶,一下子就將在上海設立“樂淘砂”工作室的初衷表述得明明白白。徐可棠先生于2001年與兒子徐躍、女兒徐行一道創建了“樂淘砂”工作室,于2006年進駐上海。
“樂淘砂”在紫砂藝術界展現出了耀目的光華,為什么會有“知‘樂淘砂’者必知徐家門”的說法? 徐可棠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按自已的思路說道,“以‘道’的境界聯想紫砂藝術,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對技的一種單純的熟練把握,實則不然。純熟地運用技,雖然也能達到一種在外人看起來似乎自由的境界,也能創作出精美的作品,但是決不可能達到化境的地步,也決不可能創造出神品和逸品來,因為他心目中還有技在,還有物在,還有法在,還有我在,甚至于還有名利在”。談起紫砂藝術,徐可棠先生的話多了起來。
“所以,我認為,紫砂制作分為實用品、工藝品、藝術品三類,能制成真正的不朽的藝術品的人,必定是處于‘無我、無利、無為’的至高境界之中,加上當時的愉悅的精神狀態,才會造化出神品、逸品,而所謂佳品與神品、逸品相距甚遠啦。” 我品味,“造化”與“制作”的巨大距離,前者是藝術,后者是工藝品,進入流水作業的就是實用品了。他對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有著獨到的理解。這種對文化的深刻理解,一旦融入藝術品,其意蘊便起了質的變化。
他補充說,“茶文化形成風氣,普惠民眾,使用實用品,也能讓人們在飲茶中品味文化,喝出健康”。他話鋒一轉,又道,“但是,能賞鑒、品味出神品、逸品者,才能在人文精神上擁有它,它與精、氣、神合一才具有藝術生命力呵。”
聽著徐門第三代傳人徐可棠先生的侃侃而論,我分明讀到了他對紫砂藝術的至高追求,還有他的藝術風采和個性魅力,在他的工作室里,體悟到的不僅是“樂淘砂”品牌,更有他對紫砂藝術的文化精神境界。不是嗎?!紫砂壺造型“色不艷、質不膩”,泡出的茶淳香甘美、余韻悠然,“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這些特點正迎合了文人追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精神境界,而品茶與把玩、觀賞紫砂茶壺的渾然一體,又讓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
徐可棠先生瞇縫著眼睛、近乎癡情地把玩著手中的紫砂壺說,眼神里寫著思索,面容上滿是鑒定,此時此刻,他進入了“無我無人”的境地,他的太太、中學語文教師陳小仙女士在他身邊說“現在,‘樂陶砂’就是他的全部。他將‘樂陶砂’定位為只做藝術品”的話,他也全然沒有聽見。這不正是他作為藝術家的最動人的神態嗎!?我立即用相機記錄了徐可棠先生與陳小仙女士在一起的一刻。
或許是這種文化的境界,或許是徐門和“樂淘砂”的藝術品味,讓中國紫砂藝術展覽業有一個說法--紫砂藝術展覽不能沒有徐家的作品。從早年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徐門“福康”紫砂名震北方的天津、大連、營口,遠銷東北,馳名于南方的南洋、印度尼西亞等地,徐門紫砂興盛百余年,這在中國紫砂行業的家庭獨此一家,而徐可棠先生的“樂陶砂”被瑞典皇家收藏引為至寶,并為比利時皇家博物館等多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臺、港、澳更有著喜愛“樂淘砂”的群體和“樂淘砂”沙龍交流機構,他們研究“樂陶砂”,也在研究徐可棠先生這樣一個人物。
探索的苦樂
徐可棠先生1945年2月出生于宜興蜀山紫砂世家,“從小就在紫砂泥堆中玩”,1958年,他獨立做的第一件全手工作品“柿子壺”參加了“勤工儉學成果展覽”,他高興地給父親看,父親看了一眼,然后“嗯”了一聲,算是不低的表揚了,從此,他得以幫父、母“干活”了。后來任教于陶瓷職工高級中學,參與創建紫砂專業班,帶領學生從打片子開始練習基本工。1980年初,他被陶瓷職工高級中學派往紫砂工藝廠研究所進修。在這里,他不僅欣賞到了更多的頂級紫砂藝術作品,更開闊了他的藝術視野,大師們發現,這個言語極少、但很執著的年青人善于學習,也善于思考,手上的功夫有潛力。就這樣,他在紫砂藝術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訪談之前,我曾做了功課--品讀《徐漢棠紫砂藝術》一書。難得一見的“漢棠壺”、“漢棠盆”和書中的自述、論藝、人生等章節,不僅詳述了紫砂的傳承、繁榮和積累的寶貴經驗,我想, 徐可棠先生也從中感受到了家族的藝術氛圍和影響。
幾十年“彈指一輝間”,徐可棠先生在學習、思考、實踐中擁有了實踐的積累和經驗、厚重的文化積淀,因而成為紫砂界的名人--“知‘樂淘砂’者不可能不知徐可棠。”
飲茶的普及和飲茶器具日趨工巧的需求,出現了飲茶最理想的茶壺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