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9月14日在家里畫廊舉辦的“夜霧: 大偉 安絲林個展”中,將展出大偉·安絲林(David Ancelin)近期在中國創作的版畫和繪畫作品。David是一位年輕的法國藝術家,05年畢業于法國尼斯當代藝術學校(Villa Arson), 現為法國圖盧茲美術學院的絲網印刷教師。 2009年David初訪北京,而此次他再次回到中國,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家里畫廊繼續他的圖像加工。
此次展覽將分為“霧”與“夜”兩個系列,并分別由大幅的不銹鋼和絲網版畫還有小幅的丙烯繪畫組成。整個展覽將圍繞圖像的關系以及被它所篡改、虛構和重塑的現實的中國風景。 “煙霧(smog)”是“煙(smoke)”與“霧(fog)”兩個詞的結合。它可能指代污染,也可能意味著不安或恐懼。但這對于觀者則見仁見智,David并沒有給出任何答案。 David在大幅不銹鋼版絲網版畫中,通過手工的“打磨”制造出了粗礪的,工業化的煙霧效果。而這些圖像來源于他旅行中的風景碎片。而這些風景的時空,重新激活并定義了整個“繪畫”的空間。在David“再造”出來的記憶風景里,焦點看似總是一些物體的局部,而其真正的焦點則是記憶本身。
下面,我們將和David聊聊他在中國畫的“夜”與“霧”:
記者:為什么要提前一個半月在北京實地創作?
David:我之所以要在開幕前一個半月在北京創作,是因為我想在北京這個城市中尋求一種不同以往的語境來創作。我的每個作品都寓于不同的故事,而故事中的細節需要通過繪畫來闡釋。我不會說漢語,而對于中國的陌生,促成了我此次的“夜霧”展覽。
記者:你這次將展出的繪畫和中國存在某些聯系?
David:夜晚系列來自于我在蒙特利爾和紐約的旅行期間拍的照片,但以后的許多繪畫都來自于4年前我在中國的第一次旅行。出于對夜晚審美的迷戀,我注意在毗鄰繁華街道的北京郊區的夜晚有荒蕪的街道、昏暗的燈光和我所謂“真正的黑暗”。這個對比是非常鮮明的。 同樣,我對絲網印刷的工藝特別感興趣。印刷術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技術,而絲網版畫技術則從西方傳入。我希望在這二者之間尋找到一個不確定的點,一種漂浮的感覺。
記者:為什么你用照片作為版畫的素材?
David: 照片其實是作為我創作之前的一種分析工具。通過對照片的分析,我能夠判斷我是做架上的版畫、繪畫還是做裝置。而在這里照片只是一個起點。
記者::繪畫中你如何運用照片?
David:我的大部分照片都是模糊的低像素的,而我刻意地通過繪畫來喚起我印象中美好的場景,并通過繪畫來保留它(模糊是為了記憶的真實)。我試圖通過繪畫來對美好的事物留念–留住在黑暗和陰影之間的記憶。
記者: 你的作品和和夜晚的關系?
David:顯而易見,光線會反射物體的光譜而產生不同的顏色,但是夜晚就會采用單一的光源來用簡單的方式思考,祛除了“雜質”。但如果你在夜晚的黑色中加入一點藍、紅、綠或黃色的話,那么黑色的冷暖也會隨之變化,就像霓虹燈和白熾燈之間的差異一樣。我非常享受在繪畫中控制這種微妙的變化和層次。
記者:為什么以 “smog”(煙霧)為題,煙霧暗示了某種不祥的預感么?
David:我并沒有覺得這有不祥的預感,但你可能從這些繪畫中感覺到某種奇怪的氣氛。“smog” (煙霧)這個詞本身由smoke(煙)和fog(霧)兩個單詞組成,它是兩個不同詞匯的拼貼,并且這兩個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我的工作通常是為了給這二者的結合賦予新的意義。置于觀眾能從中感受到什么是否有不祥的感覺,則見仁見智,起碼我沒有故意去引導什么。 這個系列中選取的作品,都取材于我在旅行中所拍的風景,只是絲網版畫中加入了煙霧的元素。我喜歡讓觀眾自由想象畫中的故事,我只是做一個圖示,采用的是抽象與具象之間的二分法。
夜霧: 大偉 安絲林個展
地點:家里畫廊
展期:2013.09.1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