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美術館聯手奉獻藝術大餐
成都商報:此次展覽策劃的初衷是什么?以前為何沒舉辦過相似的十大美術館館藏展?
范迪安:美術館以收藏、保存和研究、傳播現代以來的中國優秀美術創造為己任,本次展覽的緣起與立意,就是建立在美術館藝術資源為公眾共享這種新的認識上。全國公立美術館藏有大量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術作品,各個美術館尤其是一批大館開始注重發揮藏品作品,盡力使藏品與公眾見面,但總體上還不夠,而社會對此有強烈的需求,為此我們邀約各大館一起來做一次聯袂展出,得到了大家的響應。這“十大”館的來由,九個是文化部評估后命名的“國家重點美術館”,一個是當年新館建成不足3年而沒有參加評估但在藏品特色和辦館水平上都很優秀的浙江美術館。這次聯動意味著集全國美術館之力,開展一場面向社會、服務公眾的盛大的藝術餐宴,十大美術館的館長共聚在北京,也是我們美術館界的一次盛會。
成都商報:各館的參展作品風格突出各異,在策劃展覽時是如何考慮側重的?
范迪安:策劃時就是一個要求,或者說目標:展示特色,體現優勢,既是十個專題展覽,又可貫穿為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讓藏品展現出在美術歷史坐標上的價值。各館館長都高度重視,有的親自進行學術的思考和策劃,形成了這些專題。因為有了好的策劃主題,也就有了選擇作品的方向,在這過程中,我們與各館保持了密切的聯系。應該說這一次主要是美術史上的作品,但也有像關山月館的設計和陜西館的中國畫,主要屬于當下和當代的創作。
美術館不能僅僅是一棟建筑
成都商報:館藏對于一個美術館的意義?
范迪安:藏品是美術館的立館之本,也是制約我國美術館從美術展覽館向美術博物館轉型的關鍵因素。美術館并不僅僅是建筑,美術館因擁有藏品而名實,美術作品因成為美術館的收藏而名重,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讓藏品發揮作用,與公眾見面,公眾有此期盼,美術館有此責任。國家藝術資源讓人民共享,這是美術館要盡的基本職責。一個有誠意的美術館應該讓公眾欣賞到眾多的藏品,這實際上也推動了美術館界自身的學術建設。
成都商報:如何發揮藏品的作用?
范迪安:一方面是要想著觀眾,另一方面是要學術跟進,因為任何藏品都要通過學術的梳理才能明確定位,我想這次十大美術館的亮相就是建立在每個館的藏品積累和學術梳理的雙重建設下,才能呈現出這樣精彩的展覽。
成都商報:國內美術館的館藏情況?是否樂觀?有何困難嗎?
范迪安:藏,是美術館的原始意義,沒有藏品,美術館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根據文化部的數據,全國168家公立美術館共有藏品約22萬余件(套),我們中國美術館就占了10萬多件(套),達近50%的份額。公立美術館的藏品積累主要是靠歷史優勢,在沒有藝術市場和美術生態單一的時代,作品主要進入美術館。但現在大大不同了,民間收藏、企業收藏、民營美術館、畫廊和拍賣會等都在瞄準藝術資源,而公立美術館總體上資金不足,缺乏收藏競爭力,常規收藏總量不夠,主要是靠舉辦展覽、依靠老一輩藝術家及親屬的無私捐贈增加藏品,經常是嘆看重要的應該進入美術館的好作品“花落別家”,形勢不容客觀。
成都商報:四川也是藝術家匯聚地,氛圍濃厚,為何沒有四川的美術館參與此次展覽呢?
范迪安:四川是美術大省之一,當代美術很活躍。相信美術館新館落成后,能較快增加收藏,也會有機會交流藏品,讓全國公眾看到有地方特色的精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