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簡介】陳子游,于藝堂主,1966年生,湖南懷化人。
2001年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高級研修班。2004年至2008年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
現任《中國藝術家年鑒》主編,《中國畫藝術年鑒》執行主編。
藝繪網:陳老師好,先請您談談您的藝術歷程。
陳子游:藝術家的一生不可重復,每個人都像一顆天上的星星,會按照自己的軌道運行,我也不例外。如果說對圖案有興趣,不論是墻壁上的還是紙上的,心里就會產生好奇感,然后就想看過明白,這樣的感覺是天賦的話,記憶中,我大約七歲左右就對一些老房子墻上的水印圖案感興趣,而真正拿毛筆寫字是十七歲以后,到今天也已是三十年過去了。其實,有些事情是說不清楚的,比如畫畫這件事,因為我身邊有很多畫畫的朋友,但最初我拿毛筆的十年,只臨帖寫字,夢想當好一名書法家,并沒有考慮去嘗試著畫畫,去研究,后來是因為做了廣告、裝修設計這方面工作,開始接觸很多畫畫的資料,學著勾白描,畫山水,刻印章。現在看來當初這些行為,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我家鄉懷化的山水很美,都是沈從文先生小說里寫的那樣。畫畫并不是件簡單的事,它最重要的是畫畫要走對了路。我1997年才離開故鄉來京求學,有點像當年文藝青年奔延安的感覺,但一路走來確并不輕松。在北京,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變,應該說:臨摹讀書寫字交朋友,編書做稿謀生跑江湖,是我這些年的真實寫照。
藝繪網:您從97年開始臨摹齊白石、吳昌碩的畫作,并且游學于北京大學,和我們分享一下那段時間的心得和體會好嗎?
陳子游:剛開始畫畫,主要還是興趣,也算是跟風,沒有明確的方向,學齊白石,吳昌碩的畫法,沒有顧及,很舒暢,入手容易,做到畫上有氣格和精神卻很難,別看是筆墨氣勢如雷,一揮而就,但一般的人一學就死。齊白石有句名言:“字我者生,似我者死。后來讀了一些關于齊白石先生的書和看了許多他們的原作后,決定改換學習方法,先研究畫史,再做選擇。游學過程很短暫,經朋友介紹,我去北大聽課,純屬旁聽,但非常受用。那一段算是我人生的低谷,一切從頭開始,心里也是一根筋,想的事都是藝術,看很多畫展,這樣的生活經歷了近兩年的時間,因為當時在京城沒有太多的熟人,有點閉關的感覺,但又可以吸納非常多與藝術相關的東西,開了眼界,很重要。
藝繪網:行內的朋友評價您的畫和傳統的花鳥畫不一樣,是一種“把握了審美和理性之后的天真”,您怎么看?
陳子游:這跟我的知識結構相關,或許又是一種機緣。在來京城學畫的過程中,結識兩位老師是我能夠堅持前進的明燈。一位是陳綬祥先生,一位是易英先生,從學問上去理解他們是一東一西,主張鮮明,從為人角度都是人格高尚,文人境界,獨立個性。我有緣相伴他們十余年,我很知足。
我覺得藝術創作本身,不需要用一種尺度去衡量,論出誰有對錯,不然就沒有藝術價值可言,這里面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藝術家創作目的和動因,一是創作的思維和方法。那么說,你為誰去創作,這是關健,創作目的越單純,作品就會越高尚,反之,就會繁瑣和低俗,看你如何選擇。還有思維和方法也同樣重要,藝術創作沒有對與錯,只有好與不好,高尚與低俗,共性與另類,完美與殘缺,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好,但藝術作品的價值基礎來自于不可重復,是唯一的,獨有美感的藝術語言,重復是藝術家一種恥辱,包括重復古人、今人和自己。 我認為,中國畫的文化藝術價值和傳承方式是獨有的,是以文化脈絡來傳承延伸的,而不是以新替舊和沒有根的藝術創作,這里有一種中國文化審美理念和民族欣賞心理,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藝術觀等的價值取向。所謂的審美,與人的性情、眼界、學識相關,有了好的審美修養的人,絕對不會趨同于低俗和迎合市井,要有氣格和品質。 朋友講,我的畫與傳統畫不一樣,這是一種角度。我畫畫,我的直覺比重占得多一些,這種體驗本身讓我在畫畫的過程中非常享受,因為畫畫這樣一個系統,內在的容量具大,包羅萬象,一個人一輩子浸泡在里面,也不一定能取到很好的業績,要學會選擇,在繁雜的知識量和技術面前,許多人很難切入到藝術層面,不是那么簡單,不容易。我認為,尊重傳統和尊重自我同樣重要。
藝繪網:目前中國人的生活基本呈現為一種欲望化狀態。您如何調整自己的現實生活和藝術創作之間的距離?
陳子游:社會的現實往往比你我想像的還要復雜,社會的發展是必然趨勢,進入消費時代是中國進步的標志,每個中國人都不可能置身世外。我個人的觀點,任何事情需要找到平衡點,表面上的物質生活的快速發展,讓當下的社會付出很大的資源、環境、道德、生活成本遞增的代價,因為社會所擁有的資源有限,每個人的生存權不可能平等,那么,許多表面東西也不是一層不變的,物欲橫流是因為大家沒有安全感所造成的,沒有信仰也是一種原因。那么,如何調整心態和加強自我的生存能力是積極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方法,我覺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必須的,但過多的物質欲望會使得藝術家在迷戀享受的同時背離藝術修行的路經,同樣也會減弱藝術家對精神追求的動力,這要看是誰,像英難過美人關一樣,堅持信念,感悟藝術是當下社會給予的藝術家的價值空間。我更多地去享受藝術創作帶來的那份愉悅,同時也會增強自我生存空間的能力,與有緣人交往,積極面對,體驗人生。
藝繪網:您覺得中國畫的審美意趣能與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相合嗎?
陳子游:有人說“中國畫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安全閥”,我覺得有道理。我前面講到,任何事物都要找到平衡點,什么是當代快節奏生活的平衡點。中國畫的審美意趣,應該就是寧靜的、悠遠的、性情的、美好的、積極的的藝術表現,這些也正是人類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需求,社會變遷并不能改變每個人對精神的內在需求,藝術的存在會讓更多的人從現實物質的困惑中解脫出來,享受精神文化產品帶來的心靈滋養。但不是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都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藝繪網:畫家如何才能獲得用筆的自由?
陳子游:畫中國畫,最關健是在用筆。筆法是中國畫得以傳承的奧妙所在,從具體技術來看,寫法最高級的,寫法最難。畫畫先要懂得法則規律,不可異造,瞎胡鬧不行。前人有許多經驗留下來,比如元代陳繹曾關于執筆就說得明了,分列手法、腕法、指法三法最基礎,還有南唐后主李煜的《書苑菁華》有記載,共記載從漢代蔡邕至唐代顏真卿等二十三位筆法傳承有序的實證。古人講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等比喻,往往需要自己去體會去研究。怎么才能獲得用筆的自由,我覺得自由是相對,用筆的質量來源于理解到用筆的意義,在一定規律中找到自在。從中國畫發展的歷史看,有記錄的作者,無非是先識字、寫字、讀書習文,再畫畫,這是千百年來的一個必然途徑。那么,畫要畫好,就有要求,先是字寫的好,詩文做的好,還要有性情、懂規矩,有能力和思想。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像王羲之、陶淵明、顏真卿、董源、蘇東波、趙孟附、黃公望、倪瓚、沈周、文征明、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林風眠等,無不是照耀中國藝術家前行的明燈。我覺得,藝術家的精神內涵主要是由天賦、才性、品格、思想來支撐的,古人講,取法手上,兼得其中,樹立心正人正格高的思維,認真踏實地實現藝術的理想,才會有內涵有品質有高度。
藝繪網:就目前的創作而言,您覺著自己所追求的風格已經形成了嗎?這和您的性格有關嗎?
陳子游:古人講“畫如其人”,主要講的是精神氣質和為人作派,作品的語言風格一定是作者長期修煉的結果,雖然我與毛筆結緣三十多年,是乎覺得對中國畫的認知才剛剛入門。至于畫風的確立一定不是現在,因為玩毛筆的心態才剛剛打開,怎么會說鎖定在某種程式當中呢。性格到底是什么?誰也說不清,說清楚了就不是性格。從字面上看,性,是性情和心性、智慧,格是面像和氣質和人格,怎么界定這些虛無的東西呢,更多地要從語言、文字、行為、事情等具體表達上來判斷,那么在不同時空里,每個人的為人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性格的內在魅力復雜而不確定性,它或許是天性,或許跟閱歷、交往、地域、遺傳有關。那么,我自己看自己,也很難用一種特點來說明,但重要的是看在遇到什么樣的事或者人,我就會有明朗的態度,遇到原則性的事,我會態度硬朗,不留情面,而平常的事,我會積極的包容兼顧,不太做出強硬表達,很和氣。我感覺與人相處需要包容友善,而藝術創作需要獨立自在。
藝繪網:在您看來,畫家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陳子游:畫家的精神與品質,一定繞不開真、善、美三個字,這既是中國藝術最根本的追求,也應當成為建立人格品質的標尺,沒有真,何言善,難以美。藝術的標尺又在每個讀者的心里,共通的眼界、心境和情趣,才能得以享受。我選擇花鳥畫,依舊是因為書法的原故,筆性的恣意,形色的多樣,與花與鳥與魚與禽與水與自然,情入紙上,得以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