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您的創作對象往往以靜物為主,但作為觀眾往往我們感到的是一種“凝固的瞬間”,您為何對描繪時間如此著迷?和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嗎?
張:在我看來,這并不是“著迷”與否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經歷的都是時間,時間是線性的,是不會割裂的。創作藝術是我的工作,這個工作和我的生活也是不能割裂的。在年齡的增長中,從20歲到40歲到60歲,都是時間線性的過程。
尤:這次和UCCA Limited Editions合作的《春夏秋冬》系列作品,您希望觀眾以什么樣的心情來欣賞?
張:我沒有預設。作為藝術家,也覺得不應該預設觀眾的心情,觀眾都是個體,帶著個體經驗來欣賞。
尤:您認為今天的城市生活,對我們的精神狀態有什么樣的影響嗎?藝術在其中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張:有一些朋友認為城市生活節奏太快了。但我認為這種“快”其實也是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個人對時間的反應和節奏感其實也不同,當你適應了這種節奏后,就不會有這么多的擠壓感了。藝術在其中可以調節適應性。
尤:您的作品強調純粹的精神性,您自己是如何調整生活和工作之間的平衡的?
張:我覺得我是比較幸運的人,我的工作就是我真正有興趣和喜歡的事情。我的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覺得我也不會適應離開創作的生活。
尤:人們在觀看或者收藏藝術作品時,其實都是在進行一種對于圖像的處理,我們應該怎么看待作品中的圖像和現實生活中的圖像呢?應該如何處理這些關聯?
張: 我們看到的所有歷史其實都是基于視覺的圖像經驗。比如我們看15世紀的繪畫,很容易看出和當時的現實圖像關系比較密切,同期的雕塑和建筑也是來源于當時現實圖像的經驗,雖然映射沒有繪畫那么直接。作品中的圖像和現實圖像不能孤立分開來看待,我們所處的城市也都是由圖像所構建的。但是要記住,所有的現實圖像都會消失,我們剩下的都是視覺經驗。
UCCA副館長尤洋特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