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離不開人與自然豐富多彩的關系,人類的藝術其實更多層面上折射出了一種自然與哲學的相互交錯。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將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這也是畫家們一直所追尋的足跡,在這一過程中,畫家對中國特有的自然哲學的思考、理解和表現往往與畫作相結合,將自身的感悟寄于筆端,闡述與內心與自然地對話。
劉新老師的最新系列作品“太初有道”秉承自然與人文的法則,在藝術創作風格上涌現出新的精神層面,把審美視點從對自然的親近引到心靈對世界的闡釋,是劉老師的一次新的嘗試,我們具體了解一下。
記者:在山水畫的創作中,人與自然地和諧相處是創作的靈感所在,不同階段對自然的不同感悟也會對創作風格產生影響,“太初有道”系列是否是您在這一時期的新的感悟?其創作靈感來源于哪里?
劉新:同大多數有想法的畫家一樣,不愿只衣食先人,而是力求改變。就我個人而言,在長期的臨摹、寫生和創作的過程中,會不斷的顯現靈感,在藝術理論、文學修養和社會哲學積累的同時,會產生對藝術深層次的探究,“太初有道”作品的創作是近期對藝術、自然界以及生活的一種新的感悟,是一種精神的體現,它的創作靈感來自于“道德經”,講述了自然與社會的一種潛在法則。
記者:山畫水的世界與畫者的內心往往是相通的,借山水寄情愫表達出的情感或許更能與人產生共鳴,您的“太初有道”系列作品所表現的主題和想要的寄托的情感是什么?
劉新:“太初有道”系列作品用“道”的思想理念出發,衍生出藝術表現手法對于自然的一種解讀,從而變現出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瞻仰和思索,這是畫作主要表達的主題;情感寄托其實更多的是近期對自然對生活的一種新的感悟,萬物皆有其自身的生存之道,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大千世界,遵守其生存的自然法則,做到用現代意識去融合自然,把握文化脈搏。
記者:觀賞完劉老師的作品之后,給我的個人感覺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一種思考,不知道劉老師您將此系列作品的命名為“太初有道”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劉新:其實此系列作品命名為“太初有道”也頗費周折,本人學識淺溥,對“道德經”的理解不免有些偏差,就作品創作的理念而言,我把單純藝術手法上升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的辯證法則的層面,以客觀意識形態闡釋出了一種藝術表現和自然聯系在一起,共同筑建起了有秩序、有規律的“道”的精神世界。這種“道”的理念與“道德經”所闡釋的內容有共通之處,同時也是把中國山水畫與哲學進行的一次較深刻的融合。
記者:在該系列作品中,有一個共同的意象,就是胡楊樹,它代表的寓意是什么呢?
劉新:此作品的主題是以刻畫胡楊樹的角度展開,胡楊樹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她生長在極干旱的沙漠和鹽堿地,生命力極頑強。素有“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杇"的佳話,是中華民族頑強生命力的縮影。胡楊樹在畫中的闡釋的意義與“道德經”的理念相契合,是對本系列作品所要表現的中國文化的一種很貼切的代言。
記者:山水畫的創作可以針對具體景象來進行描摹,也可以再精神的感悟上將山水加以抽象化,您在山水畫創作中更傾向于哪一方向?您之前創作的“尋夢桃源”系列與現在的“太初有道”系列所表達的不同之處在于哪里?
劉新:我的作品總體來說還是以寫實為主,描寫方法較單純、直接。對筆墨的運用及錢條表達上可以看出從技巧型向人文氣息過渡的跡象。“尋夢桃源”的立意是以文人情懷的士大夫精神,獨與天地往來,也能讀出老莊的“消遙游”的思想頃向;“太初有道”的思想以較沉重,是一種對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解讀和寄托。似乎能從作品中讀出宇宙和生物共同生成進化,守護著天地間的法則,二者的主要不同之處也是在主題的設立上。
記者:“太初有道”系列作品整體的布局,以及筆墨的運用營造出了自然的一種獨特韻味,在畫作的整體結構和筆墨的運用上您是如何把握的?
劉新:“太初有道”系列作品還是以傳統的筆墨手法為主要構圖方法,其不同之處在于它結合了現代構成形式,打破常規,標新立意,突顯思想性、學述性,給人以新鮮感,耐讀感,用新的視覺體驗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關系。
記者:“太初有道”可以說是您對山水畫的一種新的詮釋,在這一創作階段對于您個人來講最大的意義和收獲是什么?
劉新:“太初有道”系列作品是一種新的感悟與體會,其最大的意義和收獲在于把自已多年的綜合積累,以打破常規的山水畫的立意與表現手法為突破口,描寫成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并得到了當代大家的肯定和推崇,高興之余也是對自已衷心的鼓勱和鞭策,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創作中能將更多的感悟與畫作相結合,繼續將自然與生活融入到自己的創作生涯。
劉新,字新之,1967年生于河北,現居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會員 河北省邢臺師范美術系畢業,師從美術教育家周秉恭先生。多次參加全國各類書畫大賽,并多次獲獎,作品被多家報刊發表,并被海外著名藝術收藏家所鐘情。其作品被人民大會堂、軍委、總政、國家發改委、中宣部、文化部、首都機場等大型場館收藏。2008年北京奧運會圣火傳遞圖西安版設計者,并制成珍藏郵票限量發行,同時被授予西安市榮譽市民。現就讀于中國國家畫院,師從盧禹舜、劉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