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戴家妙特別忙碌,除了平日里的教學工作外,空余時間幾乎一頭扎進了他藝術世界中,研究書法篆刻的實踐與理論,收藏書籍,忙得不亦樂乎!年前,我們約定了在錢塘江畔,做了一次愉快的訪談。
在訪談中,他娓娓道來,幽默風趣。書法用語經過他的描述,像我這樣的愛好者也聽得清晰而明白,還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萌生想拿毛筆練字的沖動。真可謂是深入淺出,親切自然。
人物名片
戴家妙:1970年9月生,溫州永嘉人,書法學博士。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書法理論教研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省高校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員。
出版專著 《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宋元書家部分》(“八五”重點書目)、《行書筆法概述》、《歷代閑章名品鑒賞》(合著)、《篆刻學·篆刻批評原理》、《行書教程》、《中國書法巨匠叢書·吳昌碩卷》、《篆刻經典技法解析·鄧石如卷》等。其中《行書筆法概述》一書,收入國家“863計劃·中國數位圖書館示范工程”,《當代中國高等書法教育歷史的研究》獲浙江科研成果三等獎。參加江蘇教育出版社《篆刻學》編撰,獲得中國書協“蘭亭獎”二等獎。參與編輯《浙江書法作品集》、《中國法書精萃》、《歷代善本碑刻》、《高等書法教育四十年》、《國際高等書法教育論壇論文集》、《歷代小楷名作選刊》、《沙孟海全集·篆刻卷》、《2010杭州國際高等書法教育論壇論文集》、《書學之路-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創辦五十周年文獻集》等。參與編寫 《中國書畫年鑒》、《世界美術工作室·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工作室》、《浙江書法史》等。重新點校《書畫書錄解題》。正在進行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趙之謙集》的整理編寫工作。
學書之路是艱難而又幸運的
戴家妙出生在溫州一個淳樸的農民家庭。上小學時,除了課本外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其他讀物。好學的他從鄰居那里借來《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偷偷地看,像《唐詩三百首》、《三字經》之類的啟蒙讀物則是后來才知道的。“記憶中,我爺爺每天晚飯后在月光下,跟我們講他所經歷‘八個皇帝’的故事。”從此,他埋下了喜歡讀書的種子。
也許是天賦,初二那年,戴家妙得了全校鋼筆字比賽一等獎,很快引起了啟蒙老師張索先生的注意,他也因此跟隨張老師開始正式學習書法。聊起張索先生,戴家妙感慨地說道:“是張老師讓我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我的人生每一步都離不開他的影響。后來在張老師的引薦下,認識了林劍丹、張如元老師。這兩位老師在我此后的書學道路上也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和指點。”
盡管在初中畢業之時,戴家妙獲得了全國鋼筆字比賽一等獎,但是遵循母命,他報考了中藥學專業,可無論專業成績是如何優秀,他始終感到對醫學的隔膜,尤其是在從事中藥學工作后的十三年里,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在了書法愛好上。
機會總是垂顧于懂得堅守的人。作為“杭漂族”的他,一直懷揣著書法的理想,從未離開書法圈子。“幸運之神一直眷顧我,在杭州,我又遇到了兩位恩師:金鑒才與祝遂之。”
據他自己介紹,在金華讀書時,就常去將軍路一家書畫社等金老師來,可每次都錯過了。1988年,畢業分配到杭州,當時金老師也從義烏調到杭州西泠印社工作。于是就去葛嶺拜訪金老師。金老師對這位來自永嘉的小伙子青睞有加,收為入室弟子。“這么多年來,金老師像父親一樣關心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他還把我推薦到浙江省書協協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我又得到了許多的鍛煉機會。記得金老師有一次一口氣花了近四個小時給我示范臨摹一通《蘭亭序》,我一直珍藏至今。”
戴家妙結緣祝遂之老師則緣于一次在桐鄉召開的篆刻工作會議。“當時祝老師讓我幫忙整理講話稿,大概那次整理得還好,祝老師對我印象不錯。2001年3月,中國美院籌建國內唯一的書法系,祝老師就調我去美院協助他工作。從提議到調動手續,前后大約半個月時間。對我而言,這是人生命運的重大轉變。在祝老師身邊工作了十多年,很受他的影響。那種執著的堅持,從容的自信以及對藝術的敏銳,都是我努力學習的榜樣。”
戴家妙說:“我亦曾經有過困惑,幸運的是我的老師們都是傳統文化的堅定守護者。廿幾年的學書歷程,我最大的感受是書法之外的力量在感召我,向著一個目標在邁進。這個目標也不盡是功利的,更多的是自身氣質的進步與改變。”
寫字要有書卷氣,書法學術不容忽視
戴家妙諸體兼擅,其篆書古雅雄渾,給人以一種幽深厚實之感;其行書深得二王之法,書寫能力很強,暢達中透露深沉之氣,清雅中蘊含樸茂之勢,極富藝術感染力。看他寫行草小札,隨手寫來,無不如意。其隸書根植兩漢,出入清人諸家,饒有古意。其篆刻的造詣也早已被界內所公認,上溯秦漢,下逮明清,工寫結合,探源竟流,清雅與醇正,在青年一輩印人中確為翹楚。正如其導師祝遂之教授所評價的那樣:“近年來,戴家妙精力集中,不為外部紛雜困擾,堅持自己的理想,氣息醇正,很為難得。”
“寫字要有書卷氣,這與書家的學問修養是分不開的。”戴家妙認為,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一定是既懂書法,又有學問修養的。“馬一浮先生一輩子寫字則是越寫越好,因為他學問好。所以,我常跟學生講,有學問的人,不一定是書法家,但成功的書法家,基本上都是有學問的。”“潘天壽先生講要三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還說“不要三絕,而須‘四全’(詩書畫印),”都是主張寫字畫畫的人,不能丟了讀書這一基礎。
戴家妙說:“書法的深入,離不開文化的深入。自古以來,沒有屠夫成為書法大家的案例。原因很簡單,就是書法離不開文化。我的老師教育我,一個人一輩子必須胸中藏有一部書,即要深研一部書,或《說文》,或《左傳》,或《史記》,或《漢書》……”“從讀書的經驗來看,只有感受到了高深的境界,才會起敬畏之心。向往文化,并不等于有文化,正如有才氣并不等于有才華一樣,一切都要落地生根的。”對于時風的浮躁,他也深有感觸。所以,在杭城各種書畫的活動中,他的身影并不多見。誠如他自己說的那樣,“還是學習讀書更要緊!”
縱觀戴家妙的書法生活,大量藏書與讀書極大地豐富了戴家妙的文化視眼,提升了書法品格。詩文修養與書卷氣息深入到他的書法作品中去, 成為戴氏書風獨立于時人的重要支點。讀書養心、入古養性,這是一條隱性的書法生態鏈;眾多的名師指點,豐富的人生經歷,扎實的學術素養,低調的為人處世,則構成了一條顯性的人生生態鏈。
他的家像一座書城
藏書是戴家妙的一大愛好,圈內人都知道。他的家被一堆一堆的書籍所侵占,甚至連餐桌也成了堆書的地方,可謂堆積如山。若是大胖子穿梭其間,還真得要倍加小心才是。
據他自己介紹,他買書是沖著學習的目的而去的,不是為了收藏的目的。十數年前,他到處訪書,遇佳本必傾囊而出。有時為了配齊一套書,他趴在網絡上,到處尋訪,“孔網上有段時間古籍拍賣做得很好,我一般都是自己堅守的。有時,自己有事,就委托學生守候在電腦旁,直到競拍到為止。”在孔夫子舊書網上,他的大名非常響亮,大家都夸他是書癡。我同事中也有幾位愛好藏書的,提起戴家妙,都是豎大拇指稱贊不已。
2003年,吳戰壘先生曾極力推薦他參評杭城十大藏書家的榮譽稱號。他覺得自己遠不夠藏書家的資格,至今都未參評。在他心目中,藏書家是很神圣的稱號,是文明的守護者。“我只是愛好而已,是為了彌補自己知識上的不足才花那么大的勁買書的。”他的謙虛儒雅,一如他的書法。
“家里最大的財富就是書籍,我非常享受每天有它們陪伴的生活。這也將是我給孩子留下的最大一筆財富。”戴家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