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5月23日,佳士得的專家團隊與內地的資深藏家齊聚融熙文化大講堂,以收藏為主題展開精彩的對話,當日廣東省博物館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下半場的論壇期間掌聲此起彼伏,臺上嘉賓的專業講解、犀利言論、風趣的評說讓現場氣氛高漲。收藏是一門精深的學問,首先要有熱愛,要有理論知識的儲備又要有實踐經驗的累積,還要有極大的耐心。小編特別將談話內容整理成文,希望對涉足或即將涉足收藏領域的讀者們有所啟發。
參與嘉賓:
曾志芬女士 佳士得(香港)高級副總裁、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主管
唐晞殷女士 佳士得(香港)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專家
石金柱先生 瀚博美術館館長、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會長、廣東省江蘇商會執行會長
鄭華星先生 中山市五覺齋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一)藏家的發掘與培養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來賓,此次融熙大講堂的論壇活動現在開始,回歸到我們上半場講座的主題——古董收藏的市場與要訣,上半場佳士得專家團隊進行了專業的分享。它作為一個老資格的拍賣行,在培育市場,特別是培養新藏家方面,會有什么樣的部署?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藏家經歷了好幾輪的更替,在亞洲市場,80年代以日本藏家為主,90年代是以香港、臺灣的藏家為主,到了2000年以后,內地藏家迅速崛起。從此次大講堂的活動可以看到,融熙會現在在著重做市場方面的引導。對于佳士得而言,如何進行新藏家的發掘、培育工作?
曾志芬:佳士得有個教育部門,在倫敦有倫敦佳士得美術學院,而且我們拍賣之前都會舉辦講座,邀請專家們到香港、北京、上海做演講,與藝術愛好者們進行近距離的分享,無論是學院式的課程還是講座活動,通過藝術的推廣與普及,從而發掘并培養藏家。
主持人:近二十年,中國內地藏家群體發生了很多變化,不同地域的藏家有什么樣的特點,在培養藏家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曾志芬:最近這十年,內地的收藏家普遍性格偏急,他們很快速地收進一批藏品,一旦市場有波動,他們就會止步。其實,他們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抓住市場的要點所在。無論外界有何變化,作為藏家他需有自己的堅守,要放慢腳步安靜地欣賞藏品,從而選擇屬于自己的藏品,這個過程還需要大量的學習與溝通,與專家們溝通,到拍賣現場、博物館、美術館觀展學習,花時間來了解這個市場,等等,以此來理清自己的收藏方向與脈絡。
(二)三十年的收藏體會
主持人:談到收藏,石先生作為內地的藏家代表,90年代便開始在拍賣行買東西,有二十多年的藝術市場的經驗,我想請石先生來談談講他的收藏體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石金柱:首先,非常感謝佳士得團隊來到廣州跟大家分享交流,佳士得即將迎來250周年的輝煌大慶,在此表示祝賀。我們中國的拍賣行很多才成立二十周年,與佳士得相比非常年輕。佳士得一年在全球的成交額,大約是四十多億英鎊,而我們中國大陸所有的拍賣行加起來成交總額大約200億人民幣,是佳士得業績的二分之一,因此,我們的未來任重道遠。
剛剛結束的中國嘉德春拍成交總額為18.73億元,“大觀之夜”的成交額為9.54億元,書畫在整個成交額中占了很大比例,而在佳士得,書畫的比重沒有這么高,古董如唐卡、家具等,占的份額較大。國際市場跟國內市場的不同在于,收藏古董的人他能堅守持有,而我們大陸的藏家以投資諸多,換手率非???。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成交額,就是反復買進賣出,其中投機行為居多。
關于個人收藏的建立,我經過在藝術品行業摸爬滾打三十年,收藏的側重點是在中國近現代二十多位大師的作品。90年代初,我借跟團旅行、出國的機會到佳士得看看,從那個時候開始購買,那時在香港一兩萬港幣就可以買到齊白石、張大千的畫作。那時的市場是“南高北低”,南方的價格高,北方的價位低。80年代末,很多北方的藝術品中轉廣州、深圳,甚至澳門,源源不斷地流到外面去,現在又沿著這個路徑流回國內。
何為主流文化價值投資?當行情發生變化時,所謂的硬通貨,是具有變現價值?,F在中國的禮品市場崩盤,一度價格炒到高位的時候,北京的某位藝術家的對聯賣到五十多萬一對,同樣的金額可以買一幅康有為的對聯,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風云人物,將來在歷史上誰高誰低,自有公論。
講到這里,我有個故事跟大家分享:一個商人來到村里來,悄悄把村里后山的猴子全部抓了起來,兩天以后,他放了兩只猴子回去。商人對村民說:我要收購猴子,100元每只。勞作的人繼續勞作,無所事事的人就去抓猴子,以100元每只的價格賣給了商人。幾天之后,商人放了幾只猴子到山里去,并將收購價提高到200元每只,全村人放下手中農活去抓猴子,抓到了幾只,以200元每只的價格賣給商人。之后,商人再次提高收購價——300元每只,全村人進山抓猴子,但是猴子很難抓到了。這時,商人放出一只猴子到山里,被村民抓到,村民成功賺到300元。最后,商人將收購價漲到500元每只,全村人都在努力抓猴子,卻沒猴子可抓。這時,商人讓人悄悄進村,將之前收的猴子以300元每只賣給村民,全村人把猴子買了下來了,盤算著再以500元每只賣給商人,哪知商人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這就是當代書畫市場的現狀。
(三)佛造像的市場解析
主持人:石先生的總結陳詞非常風趣幽默。書畫市場不乏投機意識,其他門類,如佛造像,會不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我想請請鄭先生談談他的看法。鄭先生是2009年進入收藏市場,2013年以2.63億元拍下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行業里有個說法,佛造像的市場非常好,這個市場帶動者是兩個人,一個是鄭先生,另一個是劉益謙先生,他以3.1億元拍得“唐卡之王”。
鄭華星:不好意思,兩點我都不太認同。第一點是,事實上,佛造像市場并不好,它現在還是非常低迷的。第二點,說我跟劉先生把佛造像市場推動了,整個市場好像一個大的海面,我們只不過扔了一個石頭下去,濺起一點波浪而已。市場不是單靠某件事或某個人推動的,特別是份額那么大的市場,因此不敢說推動了這個市場,事實上也沒有推動,只是有一個影響作用,引起人關注而已。真正推動市場的力量還是它本身,是大批的藏家一起來推動,因此,個別藏品拍出高價是個案,并不代表整個市場的風向標,所有藏家和準備進入收藏界的人們都要很理性地來分析。
佛造像與唐卡,構成佛教藝術的兩大主要門類,十八世紀以前的佛造像的存世量,比我們當代畫家的作品還少,而且它的受眾相對而言較少。我經常跟一幫藏家聊天,關于佛造像的數量,我們做過一個大致的估計,不敢說很準確,但是是有根據的,我們從18世紀以前的印度、尼泊爾、中國三個地域的佛造像來看,存世量以百萬為單位,除去博物館、寺廟、大藏家等,在市場上流通的不到百分之三十。它與宗教信仰相關,藏家對它的接受、認知還有個過程,特別像佳士得這種成熟機構,對佛造像這門藝術的推廣、培育,從而使之成為一個良性市場。
目前這么多的藝術品門類,佛造像乃至佛教藝術是最平穩的,最穩健增長的。我看看今年嘉德的春拍,139件佛教藝術拍品,成交率是92%,總成交額是4189萬人民幣。李可染的《井岡山》拍到1.265億元,潘天壽的《鷹石山花圖》拍到2.97億元,從七世紀到十八世紀的一百多件佛教藝術的總價值,不及著名畫家的一幅畫的幾分之一,從中可以看出,這個市場是非常低迷的。
主持人:非常低迷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它的成長空間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鄭華星:這是大家所希望的。升值是一定的,但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佛造像的受眾圈子很小,而且它的存世量也不多。
主持人:剛剛鄭先生談了佛造像的市場情況。隨著中國乃至亞洲這塊版圖的崛起,尤其是以三月的安思遠專場為案例,以前中國的藝術品是被西方藏家收藏,現在形勢逐漸扭轉,中國內地的藝術市場火熱,內地的藏家崛起,會對中國藝術品相關的門類產生影響,如瓷器、佛造像等,我想問下佳士得的曾總,你們有什么樣的感受?
曾志芬:在這個信息非常發達的時代,大家都知道哪個地方有拍賣。對于佛造像的市場,我同意鄭總的說法。我覺得佛造像市場還是低迷狀態,炒作幾乎沒有,因為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1998年,我在香港,我們收到一個臺灣藏家送拍的拍品——一批北魏到唐代到十八世紀的佛像,其中有些佛像曾在臺北故宮展出過,我當時在想市場能不能一次性吸收這么多的佛像,事實上,當年這批佛像的買家全部是外國人,十幾年后,如果同一批佛像再次出現,我相信外國藏家一件都買不到。
(四)市場趨勢的預估
主持人:談到我們馬上要進行的春拍,在座的來賓都非常關心,很多拍賣都會在五月份進行,我想問下在座的各位,你們對今年的市場有什么樣的預估?
曾志芬:根據過往經驗及近來拍賣的表現,我們對此次春拍充滿期待,相信效果會很好。
石金柱:書畫市場持續跌到了2009年,按照市場的周期性,市場一定會回升。國內反腐倡廉,經濟調整,禮品市場崩盤,當代書畫市場蕭條,國內的傳統的制造業、加工業、房地產等行業均受影響,整體的經濟環境抑制了一些大藏家的購買積極性。
就藝術市場的周期我談下我的體會與看法,80年代末我剛來廣州,經歷了90年代初佳士得、蘇富比市場的一個高峰。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藝術市場進入一個調整期,如此反反復復。2003年以后,它瘋狂地井噴,那時的價格超出了所有正常人預估的回報價值。井噴行情之后,到了2005年又呈下跌趨勢。又經過5年,到2009年回升,然而到2011年業績又崩盤。2015年,又是一個5年周期,根據周期規律是應該回升的。
剛才我對媒體講,為什么現在藝術品基金、金融產品大多以失敗告終,它們是以三年回報為周期的,而這個周期不可能支撐市場的換手率。三年內大家對拍品仍然記憶猶新,藏家的熱情還沒有起來,而新進場的買家又沒有加入進來,對于價格會斤斤計較。藝術市場的周期是五年。
今年,藝術市場是穩步上升的狀態,精品繼續創造亮眼的價格。剛剛結束的春拍,中國嘉德的胡總說:“兩件億元作品的成交再次印證藝術市場珍稀優質資源恒久高價的定律?!本褪袌龆裕衲耆绻琴u,很難賺錢,除非你手中有精品,如果是買入,今年是最佳時機。賺錢的時機是明年。大家可以關注下明年春拍,滾滾春潮會帶來熱浪。
主持人:石先生覺得今年是買東西的最佳時機,鄭先生,你有什么樣的看法?
鄭華星:今年的藝術市場一定越來越好,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不斷增長。目前,中國的市場還是傳統的藝術投資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轉變為愛好,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投資藝術品絕對是很好的選擇,不但保值、升值,而且還帶來精神享受,這是股票、證券都無法與之相較的。有這么一個現象,影響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我們的收藏大軍中90%到95%都是“國寶幫”,這個比例是非常可怕的,如果90%到95%的資金都是投入到正規的藝術品市場中,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各大藝術機構要多做引導工作,對于藏家而言,選擇好的拍賣行,選擇自己懂并且喜歡的藏品,將有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
(五)答觀眾問
問題一、對于組織器物專場,佳士得的出發點、著眼點是在哪兒?怎么設定主題?
佳士得已經在國內設立辦事處,下一步會有什么樣的計劃與動向?
唐晞殷:我們將會越來越多地籌備一些主題性的專場拍賣,讓買家藏家有一個重心來關注一些拍品。比如說我們這次的佛像專場,我們看到佛教的市場有發展空間,專門組織了佛教藝術的專場,精選22件精品進行展示、拍賣。
曾志芬:佳士得非常重視教育部分,從我們的拍賣目錄便可看出,我們的每一件拍品都經過很多研究,并且花很多時間來編寫目錄。我希望大家可以參考我們的目錄,可以參考其中的方向與題材,從而了解到哪一類藝術品可以關注。
我們佳士得1994年開了香港辦公室,1996年開了上海辦公室,到前兩年我們才能在內地拍賣。佳士得在內地最大的目的是培養新一批的收藏家,這點非常重要。
問題二、從拍賣紀錄來看,全銅佛像一路走高?您還買嗎?你怎么看這個品種的未來走勢?對于木雕造像,你如何評估?
鄭華星:剛剛曾總講到圖錄,大部分人看圖錄就是看照片看價格,很少人仔細閱讀,其實這個拍賣圖錄非?;ㄐ乃?。佳士得的圖錄認真地翻看,是最好的學習過程。
大家都說佛造像是藝術品市場最低迷的門類,它真正市場化的時間,到今年才11年,非常短。書畫領域,有書畫之日它便進入市場流通,佛像比較特殊,有佛像那日起,它并沒有用作交易,是供奉用的,宗教色彩濃厚。
之前在國外被西方人歸到雕塑門類,在中國作為藝術品在市場拍賣才11年的時間,現在市場處在非常穩健的狀態,它的潛力是無限的。它的存世量較少,幾十萬尊在市場上流通,現在我們的佛教文化在不斷普及,佛造像、唐卡作為其載體將會被更多人關注。家里供奉一尊十八世紀的佛造像,是很有靈氣的,這尊佛像可能被很多高僧大德、皇室都供奉過。
木雕造像可能大家還不太留意,其實,木雕造像是很難得的,它的傳承、保管非常難。木頭是大自然產生的,更具有佛性,它不像其他的佛像要通過人工鍛造;而且,它的藝術性更強。傳世品相好的木雕佛造像的市場,我是非??春玫?。
問題三、名家書畫是市場的大熱門,價格居高不下,剛剛結束的嘉德春拍,潘天壽的《鷹石山花圖》拍到2.97億元,億元級的拍品,其價格是否還有上漲空間?對中國的收藏市場會有什么樣影響?
石金柱:物以稀為貴,潘天壽的畫這次拍到2.97億元,我相信這個價格不是終點。可喜的是,像劉益謙、王中軍、王健林等大藏家,他們當年以投資的心態收藏了一批近現代畫作,經過近二十年藝術品市場的調整,精品價格一路上漲,他們華麗地轉身,由當年的投資變成消費群體,他們購買藝術品更多是因為個人喜好。這一點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是非常良性的一個偉大轉折,前幾年很多人以投機的心態進入藝術市場,不斷地倒賣,對這個市場造成混亂,現在這種情況在不斷減少。收藏是要輕松愉快地量力而行。玩收藏的朋友們一定加入到以融熙會為代表的武林正派中來,千萬不要像國寶幫一樣,投機取巧,以撿漏的心理去投資藝術品。
(六)藏家代表的現場講述
游鵬(廣東藏家代表):我是2006年進入收藏領域,我的主行業是資本綜合投資,從事了三四十年。2006年幾個收藏家帶我到佳士得、蘇富比,由此開始涉足收藏領域,有幸接觸收藏將近十年,對這個行當非常有熱情,這是一段痛并快樂著的旅程。藝術品是非常高雅的,不是那么容易懂的,等你懂的時候已經被深深吸引,走不出來了。我的心得是,要進入收藏領域首先要練好眼睛,根據自己的實力量力而行,不要抱著投機的心態。能買到精品是緣分,我有幸于2007年在佳士得買到了1621年的《醉翁亭記》,董其昌所書,三百多年來首次現身拍場就被我購得,這幅作品是無價之寶,全世界僅存一件。
在我看來,投資藝術品是一本萬利,前提是你得買到出處分明的精品,所謂的買貴未必是貴,眾人都看好的藝術品有它自身的價值,僅是你個人看好最終還是低價成交。作為藏家,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水平,當你掌握了其中的奧妙,會發現:這個市場比其他任何都有潛力。收藏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愉悅與收益,切忌急功近利。
朱紹良(古代書畫著名收藏家):首先,感謝融熙會的邀請。進入收藏領域,剛開始我就瞄準《石渠寶笈》,它是清廷內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的大型著錄文獻,當時我就是買其中所著錄的拍品。這個過程中,我有深刻的體會。2002年,我第一次到國外的拍賣公司參加拍賣,見到一個窈窕少女穿著一身中式衣服,作為工作人員的她極力向我推薦一張大唐卡,對我說,你買了以后不會虧還會賺錢,當時我沒在意,那張唐卡以2700多萬被一個美國人買走,2014年被我們的劉益謙先生以3.1億港幣拍得。
我們作為一個藏家,任何一件拍品,你必須要深入研究,要把它背后的故事了解清楚,并將對它價值的研究再次投放到市場,你才能有更大的回報,因此,幾分耕耘幾分收獲。
在蘇富比、佳士得,我是一個受益的人,2002年我沒買到大唐卡的時候,這位窈窕少女送了我一本拍賣的圖錄,因為這本書我去了倫敦的拍賣現場。那時我初入拍場,心情忐忑,工作人員向我推薦了一件拍品——有些許殘損的一級文物,曾是95年香港拍賣圖錄的封面,我以26萬英鎊的價格買下。金融危機時為了變現,我將它送到拍賣行,拍到了2050萬元。
這些經驗告訴我們:買藝術品千萬不要圖便宜,選擇拍賣公司首選有品牌的機構,我非常認同各位朋友的意見——走精品路線。做好知識儲備,做好準備,還是常說的那句話,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而準備的。
后記:兩個多小時的講座,觀眾們全神貫注,要點處還專門做筆記。藝術收藏,是對知識儲備、實踐經驗及耐性的極度考驗,藝術品自身的價值要足以支撐其價格的上揚,由此來看,漆畫的發展空間是不可估量,我們所需要的是飽滿的熱情、睿智的理性、堅守的務實與難得的耐心。講座結束后,小編專門就漆畫收藏專門采訪了石金柱先生,他表示:“漆畫,大家在認識上還不是很充分,它的藝術水平很高,而且這一門類的量也是稀缺,未來只要市場能好好地宣傳、推廣,還有很大的升值上揚的空間,我希望更多人來關注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