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海燕 文化工作者。南陽市玉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鎮平縣玉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十多年來潛心研究中華玉文化,廣泛傳播鎮平玉產業,先后主筆成功申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鎮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鎮平玉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鎮平玉雕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仵海洲;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石佛寺珠寶玉雕有限公司;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鎮平玉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河南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鎮平石佛寺玉文化產業園區;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鎮——石佛寺鎮;河南省特色文化專業村——石佛寺老畢莊村、榆樹莊村;河南省文化產業五十強——鎮平醒石工藝品有限公司等十多個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稱號,為弘揚中華玉文化,宣傳鎮平玉產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壹號收藏網“走進中國玉雕之鄉——鎮平”大型專題活動拉開了帷幕。走進玉鄉,時時感受玉鄉人民的熱情和濃厚的玉文化氛圍,這里榮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河南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河南省文化產業五十強”等多項桂冠,而這些榮譽的背后無不浸透著南陽市玉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鎮平縣玉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甘海燕的心血和汗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十多年來潛心研究中華玉文化,廣泛傳播鎮平玉產業,對于推動鎮平玉文化發展貢獻卓著。日前,在鎮平縣有關領導的推薦下,我們有幸采訪了鎮平縣玉文化專家甘海燕。
壹號收藏網簡稱“壹” 甘海燕簡稱“甘”
壹:您是業內知名的玉文化、玉產業研究專家,對于玉文化的發展史研究透徹,能否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玉文化發展史,這對鎮平玉雕產業的發展有何文化性因素?
甘:儒家內方外圓的理念、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需要一個物化的標準來寄寓。比如梅蘭竹菊代表花中“四君子”。他們觀察后發現,玉最能代表君子形象,堅硬高且很溫潤,硬度高代表著正義、剛正、堅毅、不屈,溫潤代表有原則,這與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相似之處。所以后來儒家所倡導的三綱五倫八德,八德在玉身上找到了代表性,形成了君玉階段,“君子必配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形容君子如玉:“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個時期把玉君子化,君子也可以帶玉,而不是之前的只有皇帝和王子可以帶玉,把佩玉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進入君玉階段。
唐宋之后,進入了民玉階段,一般老百姓也可以帶玉。在唐朝時,佛教傳入中國,佛教與儒家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儒家講仁,佛家講慈。仁者愛人,人必須愛兩個人,稱之為仁,一男一女才能稱之為人,仁者愛仁,必須愛父母,從愛身邊的人,進而愛人類,愛社會,從小愛到大愛。儒家的仁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做好自己,把自身修好了,有修養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愛人必須要孝,這和佛家的慈悲為懷相近。因而,儒佛兩家的理念互相融合,佛家的金字佛和玉結合形成金鑲玉,這樣就形成了三教文化。
一直到近代,多元文化融合,玉石可以鑲鉆。東方玉、西方鉆,過去西方人士信仰鉆石,認為鉆石克硬度最高且透明,代表著公開公正,而中國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西方認為鉆石在陽光下,象征著事業煌輝、愛情燦爛,永不變色、永不褪色,說明愛的永恒;我們的中國文化講究內方外圓所以選擇了玉。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合,出現了玉鑲鉆。現在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中西方文化、三教文化等都開始融合,這在石佛寺玉雕灣市場的產品中,都能找到答案。
這一系列的傳承譜系,在中國玉文化歷史長河中從來沒有中斷,并且每個時期都在不斷的豐富、完善,在繼承和創新中發揚光大。所以,中國玉文化一直綿延不絕。外國人很不理解,覺得中國人不可思議,將石頭當做寶貝。黃金有價玉無價,中國人恰恰是用美麗的石頭承載了中國最先進、最優秀、最傳統的民族傳統文化,像書法一樣,成為中國獨有的文化遺產,也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日本曾受中國影響,但流傳了一年多年之后中斷了,國外其他華人聚居的地方也有,但都沒有在中國本土生命力如此旺盛。
鎮平玉雕產業的發達,也建立在這種文化因素的基礎上。1975年,在鎮平安國城遺址出土的兩枚圭形玉鏟,把鎮平人制玉、用玉的歷史追溯到5000年前。 可以說,沒文化就沒有中國玉產業。
壹:全國產玉、加工玉的地方很多,為何唯獨鎮平不產玉卻實現了“玉源到下”到“天下玉源”產業格局,成為全國最大的玉雕加工、銷售集散地, 這其中有何環境和政策因素?
甘:第一,站在中國的層面上講。中國玉文化在相同的氛圍中,唯獨鎮平把玉文化做成產業化、園區化、景區化,并有相應的公共服務體系、公共管理機構、公共配套設施、完善的市場、人才培訓機構、專業村、專業市場、專業學校,實現產業化、園區化、景區化三位一體,成為全國的典范。其他地方的市場也比較專業、比較集中,但沒有形成產業化和完整的產業鏈,鎮平現在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玉雕產品集散地和加工基地。
第二,站在河南層面講。鎮平玉文化產業已成為華夏文明傳承區重要研究基地,有句話說,要想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一千年去北京,兩千年去西安,五千年就在中原、在河南。人文祖先伏羲,道家鼻祖老子都在河南。老子的道法自然,為我們解讀了萬事萬物的天性與本質,所以說河南是中原文化的發源地是有依據的。
第三,站在鎮平層面講。剛提到鎮平將玉文化實現產業化、園區化、景區化,現在講如何實現,如何做到的,這是群眾首創、市場拉動、政府推動的結果。鎮平將玉雕產業做到全國最大最強,有其自身的歷史、環境和政策因素,我們研究中國玉雕鎮平現象,這幾個因素也要分析在內。
一是鎮平的歷史地理因素。鎮平總面積1500平方公里,其中1/3平原,1/3山區,1/3丘陵,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少,當地人光靠種田無法度日,只有靠加工、靠流通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加工歷史悠久,傳統手工業發達,加工玉的歷史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有了一定的群眾加工基礎。從夏商開始,歷經唐、宋、元、明、清,漸成氣候,清末民初,一代玉雕大師仵永甲的作品進駐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鎮平玉雕從此名揚天下。
鎮平人的商品意識從古到今都比較強,以石佛寺為例,被稱做“小上海”,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玉器加工的原料是從趙河中淘出來的石英石,也叫紅砂,硬度有十級,在過去沒有金屬和鉆石,人們加工玉器只能選擇比玉硬度更高的石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說法也由此而來。古代人的智慧也讓我們十分景仰,很難想象,在當時的條件下,鏤雕和內雕是如何做出來的。
二是鎮平的政府推動因素。解放后鎮平每個鄉鎮都成立了玉器加工廠,還有社辦玉雕廠,通過鎮平工藝美公司把產品統一收購后,通過天津口岸銷往世界各地。在公有制情況下,奠定了鎮平玉雕產業很重要的基礎。改革開放之后,玉器行業進入個體經營時代,很多大師開始自己開廠帶徒弟。原來聚集在玉器廠的師傅們,看似分散了,但像火種一樣撒落民間。看似發展過程有高潮有低潮,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又開始規劃園區,搭建平臺,把這些人招兵買馬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園區。
特別是2008年之后,河南省規劃了8個改革示范試驗區,鎮平是其中之一,把公共設施配套、市場平臺搭好,讓加工戶、經銷商無憂無慮的進入到一個經營安全、環境優美、秩序良好的經營環境中,走上了園區化發展道路。
三是鎮平的產業拉動因素。過去玉雕產業發展的不太迅猛,一直徘徊在幾百萬之間,上千萬的營業額,已經非常了不起。隨著改革開改的深入發展,人們的購買力增加了,強大的市場拉動和引導,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更多的人開始買玉、佩玉,玉雕市場的需求量增大。因而,一個產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從玉源天下到天下玉源,鎮平人靠著無中生有的精神,把全世界的玉料像涓涓細流匯聚到鎮平,再通過加工銷售到世界各地,把玉文化通過玉器為載體又傳播了出去。“天下玉源”玉料交易市場的名稱也便由此而來。我們可以從產業的形成和文化傳播的路徑來解讀,完全站得住腳。玉料買全球,玉料賣全球,這是鎮平人的大手筆!
壹:您剛剛提到“無中生有”的精神,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精神和人文因素成就了鎮平玉雕產業今日的輝煌?您個人認為前景如何?
甘:鎮平不出產任何玉料卻是中國唯一的“玉雕之鄉”玉雕加工歷史之悠久,玉文化積淀之豐厚,玉雕產業規模之宏大,在中國乃至世界均為首屈一指。豐厚的玉文化歷史積淀,鍛造出了“中國玉雕之鄉”和“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兩塊金字招牌,鍛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玉雕產業。緬甸翡翠、加拿大碧玉、遼寧岫玉、新疆和田玉等玉種,經“鎮平制造”后,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歐、美、東南亞計5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一個行業奇跡!
“無中生有”在很多地方指貶義,但在鎮平指的是褒義,玉雕產業集群的形成,靠的就是鎮平人“無中生有”的創新精神、創造精神,善于整合資源的大智慧、大氣魄,匯聚天下資源,為我所用。
從深層原因探究,鎮平為何能將玉雕產業做到全國最大,主要有五種精神在支撐,這五種精神全國獨有。
第一種是“無中生有”的創新精神。這是剛剛提到的。
第二種是四海為家的傳播精神。鎮平人只要聽說哪里做玉生意可以賺錢,拎包就走,跟著親戚朋友,到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旅游景區等地四處奔波。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出門大多坐頭艙,南陽飛機場初建的時候,乘客大部分是鎮平人。
第三種是誠信經營的儒商精神。人們在經商過程中,悟出誠信是立足之本,誠信經營才能走天下,才是長久之計,逐漸樹立了誠信體系。
第四種是事實求是的奮斗精神。鎮平發展玉產業不是盲目發展,而是事實求是的精神。全國也有很多其他地方建玉器市場,不少地方經營慘淡,蕭條關閉,只有鎮平人的市場越做越紅火。因為鎮平人始終因勢利導,按照市場規律在走,每一步的發展都經過充分論證,產業如何發展、如何推動,聽專家、學者、業界方方面面的意見。尤其是關于玉雕產業的發展,一開始便做出戰略布局,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又一屆的領導始終按照這個布局來走。把鎮平玉文化、玉雕產業當做一個戰略項目來抓、當做特色產業來抓、當做一個富民項目來抓、當做一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載體來抓,取得了顯著成效。
如果沒有政府推動,建立公共服務,就沒有玉雕產業的發展狀大。比如說安全問題,許多商鋪的產品價值幾百萬、上千萬,如果不能有安全保障,一是商戶不敢經營,二是外地客商不敢來。石佛寺玉雕灣安裝了幾十萬個攝像頭,武警全天候24小時巡邏。
第五種是笑迎八方賓朋的開放精神。這種開放精神是大胸懷、大智慧、大手筆。
當時我們舉辦第一屆玉雕節,縣委書記梁緒興同志,非常具有戰略眼光,對于推動玉產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提倡建議舉辦國際玉雕節,當時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一個縣級城市居然要辦國際玉雕節,簡直是開國際玩笑,天方夜譚!當時有記者采訪,很多人聽說后都哈哈大笑。當時思想比較封閉,不少人覺得,辦節之后,外地人都知道了原產地和價格,市場會受影響。但梁書記說,只有外地人來的多了,產量大了,規模上去了,才能把宏觀的效益搞上去。最終力排眾議,把玉雕節辦成了,首屆一炮打響,辦得非常成功。當時縣電視臺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大膽改革搞現場直播,場面十分狀觀。節會配套的經貿洽談活動、民間藝術表演活動、玉雕精品展銷活動、學術洽淡研討活動,都辦得非常成功,成為一個成功的節會平臺,一直辦了13年,后來到2004年升級到南陽舉辦。實踐證明,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通過辦節會,把外地客商、經銷大戶都引進到鎮平來。通過這些年的開放,鎮平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改變,通過走出去交流,接受外面的信息,整個精神都發生了變化。
我研究玉文化這么多年,研究文化、研究產業、研究如何把我們的產業推廣出去,讓全中國人都知道我們鎮平有這么好的產業大群,有這么好的園區,有這么多的大師精品,有這么好的產品,通過我們產業政策、文化部門及各級領導的重視,經過我的手,成功申報經國務院、文化部、省委省政府批準的國家級項目有12個,一個縣僅圍繞一個產業、一個項目,成功申報12項榮譽,這在任何行業都是不存在的。這與我們強大的產業支撐,也與我們文化部門、政府職能部門服務這個產業,有專業的領導來抓,有專業的隊伍來做是分不開的。
最后,我覺得媒體的宣傳推廣對于這個產業發展的推動也是巨大的,好酒也怕巷子深,媒體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宣傳很有必要,尤其現在是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互聯網高度融合的時代,把我們的這個產業通過互聯網+有效地融合,將會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
現在,很多人擔心,鎮平人生產了這么多玉雕,萬一哪天沒有銷路怎么辦?如果把中國玉文化從頭到尾梳理一遍,便不再擔心,玉文化已經深入到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基因,會代代傳下去!所以,我們玉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景依然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