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06 17:13:0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1、怎樣培養孩子的繪畫興趣?
楊飛云:孩童時代可能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他們往往小手還握不穩筆、不會寫一個字的時候,就會糊涂亂抹。為什么人類在巖壁上發現那么多原始壁畫?也就是說,繪畫可能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就像人張嘴說話和歌唱一樣。很多孩子都有繪畫方面的天才,但還要看他能不能坐得住,越畫越好玩,越畫越有意思,有了這些素質,才可能有發展前途。繪畫要求安靜,要求一個人完成。所以家長就要觀察,你的孩子是不是能靜得下來?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是不是一個人孤單地在那里畫畫就樂趣十足?
作為家長平時就要觀察,你的孩子是不是對色彩和形狀特別敏感?是不是一見到特別的色彩和形狀就格外地樂?我小時候,就特愛看大人畫畫,看他們筆那么左挑右抹,那鳥呀、花呀、人呀就全出來了,覺得太神了。
錢鐘書曾說過:“創作熱情的消失就等于創作才能的消失。”作為一個搞藝術的人來講,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熱情洋溢的生命力,不是用理性能控制和調動孩子的熱情,熱情源自內心,哪怕這種熱情顯得多么片面、幼稚都不要緊,只要常時間擁有對于某方面的熱情,他就會將自己的智力和精力投入其中,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家長和老師的鼓勵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看見孩子畫的好畫把它貼在墻上。讓孩子自己感覺比別人有長處,有小小的成就感。我小時候給爺爺畫像,父母覺得畫得很好,就把畫像裝了框子掛在房間里。有父母和老師這樣鼓勵,就會在畫中找到更多的樂趣。
孩子識字后,讓他多看一些大畫家的傳記,耳濡目染。我小時候看達芬奇、倫勃朗和蘇里科夫的傳記,被他們的人和畫都迷得不得了。那時候就覺得當個畫家是一件非常榮耀和崇高的事情。
根據我的經驗:不要讓孩子過早學習繪畫方法,要充分培養孩子的繪畫興趣,要讓他在幼童時代盡情涂鴉,顯露他在某些方面的獨特才能。
一定要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讓他睜大眼睛去觀察陰晴雨晦、四季更替,觀察人們的勞動,以培養其繪畫想象力,培養繪畫里邊那種自然、和諧的感覺。
千萬不能讓你的孩子“躲進小樓成一統”,整天關在屋子里自我陶醉、自我欣賞。而就是讓他融入大自然中,就是讓他對對大自然充滿關注。只有這樣,他畫出的作品才能師法自然、順其自然。
繪畫是需要獨立觀察、思考和操作的藝術。因此,必須讓你的孩子有一個獨到觀察的角度。最好不要經常告訴你的孩子你這么觀察是不對的,那么觀察是對的。這樣,久而久之,就會使他的觀察角度和視野大受局限。
2、怎么準備中考和高考?
楊飛云:一般的學生在中考前都要參加一個考前班。參加考前班能學到很多東西。但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考前班比較看中升學率,辦學的目的性很強,多教一些套路和速成畫法。這種教學方式非常容易把一個藝術萌芽扼殺在搖籃里。考前班的老師首先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繪畫才能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善于挖掘每個學生自身的潛質。要愛護學生自身的特點并加以正確引導。千萬不能讓學生只把眼光盯在考卷上,更不能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老師在教給學生繪畫的法度和規律的同時,要隨時教育學生把藝術看成一生的理想,而不應當只是一次考試。要讓學生真正懂得:藝術是人類精神產品,是非常神圣的。只有進入這個境界,學生才能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
我個人認為,藝術是“心、眼、手”不斷重復的一種勞動。我們為什么把偉大的藝術家都稱為“巨匠”,其實這里邊就有個很高超的技術性因素在里邊:就是眼睛觀察事物要銳利、要準確,手表達時要聽使喚,心里要常常有激情。這三方面能力需要不間斷重復,然后才能掌握、提高,就像勞動者耕耘一樣,不是僅僅靠天賦就能做得到的。作為一個學生應該在這三方面著力培養。如果一個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具備,那通過考試是水道渠成的事情。
以上我講的準備中考的辦法,對于高考考生來說也都基本適用。我在這還要給高考考生提出兩點忠告:一是千萬不要學不好文化課之后,就把轉學繪畫當作權宜之計。其實,繪畫也需要非常豐富的文化知識。達芬奇不是被稱為“大百科全書嗎?”中國的那些文人畫家哪一個不是才氣縱橫?如果,考生認為自己文化課學不好了,抱著改學點手藝的目的來學畫畫,那我就先勸一句:“此路肯定不通。”二是千萬不要為了應付考試去猜考卷,猜考題。有些學生為了迎合考官的口味,去學一些套路和方法。考生一旦進入迎合狀態就非常危險,他可能會忘了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忘了挖掘自己的能力了。這樣,不但很難考上學,而且會毀了自己的藝術前程。
我認為有眼力的老師并不是看學生掌握多少方法或者畫得多么完整。而是看他有多少繪畫的潛質?招生的時候,可能畫得不一定成熟完整有方法。但卻能把那種活生生的感覺畫出來。這樣的考生才真正的有培養前途。
我們現在高考閱卷最頭疼的是,不少考卷看不到考生的個性和特色,看到的只是些爛熟的套路和一些技法的簡單重復。我知道有的學前班教出來的學生幾乎都一模一樣,就像一個園丁把所有的小樹都剪成了一個樣子。好的園丁會保持每棵小樹天然的姿態,因勢利導。
3、怎么成為一個優秀的畫家?
楊飛云:成為一個藝術家需要全方位的準備:基本功的準備、學養的準備、精神、情感、生活閱歷、身體等方方面面的準備,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也不是只成就一個方面就能完成的。中國有句話,天才加勤奮是成功的必備條件。錢穆又給增加了一個要素就是“命運”,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只有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才有可能成功。至于能成功到什么程度,那真不取決于我們自己,我們也無須庸人自擾。但需要堅信自己的命運,相信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而所有的機緣和成就都是給全方位準備好的人的。
搞藝術還需要寧心靜氣,不能被物質利益所左右。如果真的被物質利益所左右的話,那創作就成了“干活”,這是對藝術最大的褻瀆。凡是渾身散發銅臭的人,很難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真正的大師都非常單純,我們的學生反而比大師復雜得多。復雜其實沒有力量,往往單純才更有力量,更有深度。畫家首先要有一個真誠、樸實的品格,這種品格并不需要后天刻意地培養,而是源自生命深處。好的藝術家要對美好的事物有感動,充滿熱情,而且在表現上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眼睛的觀察和感受。繪畫藝術需要艱苦持久的錘煉和努力,切切不可忘了修養和文化積累,否則就成了匠人。
學生除了在學校完成教學大綱所要求的課程外,需要自己崇拜和仰望大師或經典作品。如果能跟名師學藝,那真是找到活的經典。
一個學生不管沉醉于哪種畫法,不管涉獵什么畫種,都應該在視覺繪畫的本體語言上用心用力。現在藝術越來越呈現多元化了,有一種觀點就在流行:“技術不重要、藝術重要、表現重要。”這對學生是個誤導。沒有一個大師不具備精確的表現力的,只不過是特點不同而已罷了。搞藝術只有“盡精微才能致廣大。”而藝術本身是一種只有在精微里邊達到力度的載體。這種載體無先進落后之分,只有一個標準即能否承載今天人們的精神和情感。也就是說,學生不僅應該有精微的感覺,還必須有精微的表現方式。
學生跟老師學的知識和方法是有限的。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其實特別重要。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與同學對比,可以給自己更大的啟發和刺激。作為一個學生必須克服驕傲和爭強好勝的心理。千萬不能拿自己的長處和同學的短處比。真正畫得好的學生是最善于發現周圍同學長處的人。
學習包括幾個方面:首先,要像大自然和造物主學習。其次要向傳統和大師學習。其三,要向師長和前輩學習。其四,是要像同學和同輩學習。同時,還要善于從自己局限性和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所以,學習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艱苦、充滿智慧的過程。要想有所成就的學生必須在內心深處做好這種學習的準備。
怎么使用自己的理性,怎么釋放感性,一個好的畫家就是要善于在這兩點中找到平衡。繪畫是在紅、黃、藍和點、線、面中,不斷尋找、發現和組合一種和諧、一種美。
最精彩的畫面,最豐富和諧的色彩,最有特點的造型和比例都是畫家在第一自然中體驗而得。要對大自然充滿激情,要能時時刻刻能投入進去,能沉醉進去。要使自己隨時處于繪畫狀態,即使手里沒拿著畫筆,也要用眼睛去觀察,觀察周圍的光線和色彩,用心去構圖。
而且要想保證你對繪畫始終如一的興趣,那就需要不斷地挑戰自己,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課題。只有在這種反復的磨練中,你才能獲得提高。而提高的越快,你對繪畫的興趣才會越大。繪畫的魅力就在于它沒有止境,只要你深入進去就永遠有創造的余地。繪畫本身的表現有無限的可能性。由于每一個畫家所處的地域、時代不同,稟性、學養和經歷也各不相同。因此,即便對于同一事物,所畫出來的作品也應該大相徑庭。其實,這是件好事情。如果每個畫家的作品都千篇一律或大體相似,那藝術就該死亡了。
作為一個優秀畫家千萬不要去追逐什么名利,什么時尚需要、市場需要統統都應該甩在腦后,只是去畫自己最想畫的那些東西。這樣才能對自己想畫的東西充滿激情,把你的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你的作品也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品。
其實,從事繪畫創作是要求一個藝術家必須永遠去創新,永遠去探索,永遠保持一個赤子之心,一雙純真的眼睛。如果,他停止了追求和探索,那么他的藝術生命就終結了。也就是說對一個藝術家來講,他的一生就應該是勤勞與警醒的。只有他勇于拓展自己,勇于涅磐。那么,他的作品才能永遠有生命力。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