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攝影,你最需要什么?
你最需要的是攝影家的眼力,就是能在周圍世界中發現和捕捉到美好畫面的能力。
請牢記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中的最經典的三條基本原則: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有時也稱之為題材)。或是表現一個人,或是表現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現該題材的一個故事情節。主題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使任何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2.一幅好照片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換句話說,使觀賞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攝主體;
3.一幅好照片必須畫面簡潔,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內容,而排除或壓縮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內容。
只要根據這三條基本原則開始思考,你就會發現你作為攝影者的生活開始發生變化。你會用新的標準去觀賞一幅美麗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會用全新的方式去觀察這大千世界,從而用全新的方式捕捉畫面。你會開始運用攝影家的眼力通過取景器去觀察世界!
這里所講的三項基本原則,是你賴以進步成長為一個攝影家的基礎。
二、攝影基本技巧 供參考(轉)
隨著數碼的不斷普及,數碼相機(DC)已不再是罕有的物體。而數字化的今天,對人們在原來的拍攝技藝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初級用戶反映:數碼相機拍攝出來的圖片暗淡,欠缺活力、噪點多、景深淺(特別在微距模式下)、偏色等。但攝影本來就是心靈與光線溝通的橋梁,要掌握傳統拍攝技藝并非易事。下面就讓筆者為大家簡述一下數碼相機在拍攝中必需注意的問題,同時也講述一些拍攝前后的事項。
1、瀏覽說明書
很多用戶都不喜歡厚而繁瑣的產品說明書,一般數碼相機購回后都喜歡自行摸索。當然,在摸索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驚喜,但這會花費不少的時間,而且也不能以最短的時間系統了解你手中產品的特性;如果看過說明說后再操作的話可以避免一些錯誤操作。因此在初接觸新品時,應簡要先瀏覽一回廠家為大家用心匯編的說明書,熟悉一下數碼相機的基本菜單與功能。以后再有所不明時也可以翻一翻它,會有所收獲的。
2、合理選用圖像格式
我們都很清楚,數碼照片的質量與象素(分辨率)有關,象素越高圖像質量就會越好。而經實際情況的推算,200萬象素的數碼相機大約與1200dpi的掃描儀擁有同等的數字影像擷取能力,而600萬象素的數碼相機則可視為與2400dpi的掃瞄器同級。若只是使用一般的平臺掃描儀進行相片數字化,那么數碼相機只要200萬~300萬象素就可輕易地勝過35mm相機了。不過,如果輸出4"x6",約A6大小,使用200-300萬象素足可滿足一般人的需求。而若只是用于電腦72dpi的顯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為1024X768,才約為80萬象素,任何一臺二百萬級別的DC都可以游刃有余。因為數碼相機儲存空間有限,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合理選用分辨率,如:只用于PC的,對于本人的SONY DSC-S75一般使用1280X960;如應用于印刷,一般采用1600X1200;拍生活照時當然用2048X1536。在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壓縮標準也采用STANDARD,這可比FINE的壓縮標準存多一半的圖片呢!
3、構圖與思考
對于攝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戶來說,都清楚明白準確構圖的重要性。如:若不是拍攝特寫,一般應把主體放在畫面的1/3處,同時盡量避開雜亂的背景,從特別的視角來拍攝,盡量捕捉物體的細節與個性,利用一些斜線或曲線的背景構圖會讓整體畫面看上去更為生動。
另外,我們要善于運用二維的眼光觀察。因為攝影只有二維空間,它通過透視關系(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為參照物)來表現空間感,不同于從兩個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的三維人眼。不過,現時的數碼相機絕大部份都有直觀LCD取景屏,而且其視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如S75就達99%。可以直截了當地觀察到空間感和距離感是否足夠,可做出及時的調整。不過一般的數碼相機LCD的分辨率都比較低,清晰度一般不能令人滿意,但筆都對S75還是挺滿意的。可也不能迷信于它,因為在實際上使用中發現:在LCD中顯示曝光輕微過度,在電腦的顯示器中顯示曝光量度剛好。這也是有部份用戶總是拍出暗淡圖片之因。 而且LCD耗電量也一直讓"色友"們頭痛,因此有不少"色友"在拍攝中還是習慣于使用光學取景器,就考慮到光學取景器的視野率只有80%-90%,而在拍攝近特寫還要記得它可是旁軸的呀!當然,想拍出壯觀的畫面還得閉上一只眼睛,用兩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搭一個"鏡框",把眼前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印在書里或掛在墻上的畫……
??總之,相機是拍攝的結束,之前的過程才是關鍵。
4、不要迷信DC的自動模式
首先,和傳統相機另一個最大的差別是DC有一個白平衡。這有點類似于傳統攝影中的色溫,也正是由于初學者沒有重視這白平衡,所以才會生產偏色。DC一般都提供有自動、室內、室外、手動四種模式,初學者都信賴AUTO,可往往拍出的圖片偏了某一顏色,只要我們細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當我們剛拍攝到某一實物,該實物一般偏重某一顏色,假如藍色,這時DC的白平衡會自動偏向于藍色,再拍攝其它實物時自然也是會偏色的了。這點雖然在LCD中會體現出來,但初學者一般都沒發覺。同時,有些模式也不盡完善,如:SONY的DC在室內模式下都有"藍色綜合癥"現狀,因此我們還是盡可能使用手動白平衡為好。而且,還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變化,一發現該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對白色的實物取光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數碼相機也具備了自動包圍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記錄準確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門的控制。建議若有手動的也應使用手動模式,因為自動模式下通常拍出來的圖片暗淡,特別是窗內,噪點也多。因為在室內拍攝時,DC一般會自動提升ISO值,如:SONY DSC-F505V在室內一般達282左右,而感光度與影像質量成反比關系,即選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質量越差。這和傳統感光材料的特性類似,只是在數碼相機上這種特性表現更為明顯。因為傳統攝影中,我們通過選擇不同的感光度膠卷或者通過"提速增感"來改變拍攝時的感光度,但是數碼相機就不能這樣做,它只能通過提高CCD的靈敏度以及電路的增益來提高CCD的反應速度,即犧牲濾波性能和分辨率指標為代價,這樣做就會產生一個信號噪聲的問題,并最終在畫面上留下痕跡,這一點和傳統的高感度膠卷的粗顆粒十分類似。所以在用數碼相機拍攝時,若想獲得好的成像質量應盡可能地選擇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數碼相機的廣角一般較大,達F2.0左右。在自動模式下,相機的程序也傾向于使用較大的光圈以縮短快門時間,防止震動。但攝影常識告訴我們,照相機鏡頭的收縮一般從最大光圈收縮兩級左右拍攝的照片效果最好。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SONY DSC-S75在拍一些手機按鍵時,只有中間部份清晰細膩,周邊的都帶輕微的模糊。因此,我們最好使用光圈先決或全手動模式,使用較小的光圈以擴大景深。如果相機沒有光圈優先功能,可以試著盡量提高環境亮度,讓相機自動選擇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閃光燈,圖像質量也能有所改善。
5、正確用光、與光線對話
光是攝影的靈魂。因此我們要留心光線的變化,不僅是光的強度,還有光的方向,用心與光線對話。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紅色,象征著浪漫;陰暗的天空呈現出灰色的冷色調,象征著憂郁;樹蔭中撤下一束陽光,透射出歡樂、愉悅的情緒……。
分辨光的強度
硬調光通常是由單一光源發出的,比如:太陽、聚光燈、閃光燈或單只燈泡。在這種照明下,被攝體反差較大,細節和質地被突出。你可以運用這種光線獲得紀實效果。
與此相反,漫射光線產生的光質較軟。室內間接的照明,戶外的樹陰和陰天時都屬于這種情況。在這種光線條件下拍攝肖像和靜謐的戶外風景都是再理想不過的了。
講究用光角度
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攝體的質感會相應地被強化或削弱,被攝體的形狀就會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調是愉快的還是憂郁的,也會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從相機上方或后方(通常稱之為正面光)投射過來的光線會降低被攝體的層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于營造高光和陰影。較好的選擇是讓光源偏于一側,同被攝體成大約45°角的側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現被攝體的形狀和細節。當光線從被攝體身后射來,正對著相機時就會產生逆光。拍攝對象在逆光中顯得富于戲劇性。在拍攝肖像時,逆光在人物的頭發邊際產生漂亮的輪廓光。反差大的逆光可以產生剪影的效果。
數碼相機攝影技巧
在傳統攝影中,一個不容忽視的也不容易掌握的色溫問題,在數碼相機中已不復存在,因為數碼相機可以通過白平衡來調整解決,而無需考慮光源色溫與底片的關系了。這又是數碼相機的一大優點。而數碼相機比起傳統感光材料,尤其是新的染料型感光材料,數碼相機在曝光寬容度指標上并無優勢,所以拍攝時的準確曝光仍是數碼相機獲得良好影像質量的基本原則。在實際使用中,我們發現數碼相機對光線的要求更高,在室內拍攝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室內拍攝時若不可外另照時,就應盡量使用閃光燈。
6、幾個誤區
習慣使用UV濾鏡
對于傳統的攝影師,UV鏡是必備之一。但由于DC光靈敏度區間向長光波端偏移,就是說對紅光及紅外光敏感而對藍紫光(尤其是紫外光)并不敏感。所以在數碼相機上加用UV鏡將得不到所期望的有利效果,而光學性能不好的UV鏡還會對成像產生負面影響。所以,UV就不必了。
三腳架已是昨日黃花
別以為除了專業的攝影師或那些狂熱的攝影愛好者,三腳架對于數碼相機沒有武之地。因為要拍攝清晰的圖像,拍照時必須絕對握穩照相機,即使最輕微的抖動都會造成模糊不清的圖像,而且對于這種結果我們往往束手無策,無法通過后期制作來消除這種影響。當然,用普通膠卷相機也存在這個問題,但是由于數碼相機的光靈敏度低,并需要一系列的電路處理、存在快門延時的毛病,如:S75的快門延時近0.1S,比用快速膠卷的膠卷相機需要更長的曝光時間,在光線較弱時,更是如此。為了穩住相機,拍攝時應盡量夾緊胳膊肘,并應放置到人的最穩定部位--額頭上,并輕輕地按下快門。但最好的辦法是將相機裝在一個三腳架上,或者將它放在一張桌子、柜臺或其它不會移動的物體上。特別是在拍攝特寫或微距攝影時,使用三腳架會得到更好的拍攝效果。
漠視后期處理
用數碼相機拍攝的數字圖像,只有極少數看上去是完美的,事實上,用普通的膠卷相機拍攝也是如此。 當然,數字圖像的優勢就在于可以進行后期加工,但有人會認為這已失去"保真"的真實含義了。其實它仍是在攝影創作的基礎上,經創意構思,運用各種數碼技術手段,將攝影素材優化或組合,從而化平淡為神奇的重新創作的藝術作品。只要適當利用圖像編輯工具,諸如:PHOTOSHOP等等,你就可以讓那些并不出眾的照片變得頗具水準。你可以使曝光不足的圖像加亮、校正色彩均衡,剪裁掉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覆蓋住一些小的缺陷(比如反射光造成的熱點),甚至將幾張照片或圖像進行合成。能夠進行照片編輯是用數碼相機拍攝的主要優點之一。
7、知識在運用中體現價值--運用在于實踐
不一定是"工多藝熟",但要想"藝熟"就必需要"工多",數字攝影也不例外。所以,盡可能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多拍一些照片。拍攝時,注意記錄拍攝時所用的相機設置和光線條件,然后研究結果,看看哪種條件下哪種設置最佳。專業攝影師在拍照時對同一圖像總要拍攝好幾次,每次改變一下拍攝角度或曝光時間等設置,我們也應該這么做。大多數的數碼相機都有LCD顯示屏,你可以利用它輕松地觀察并刪除你不喜歡的圖像,所以不必擔心會因"濫拍"而造成存儲量不足,盡管放心地去拍攝多種曝光的圖像吧,這樣,最終至少會有一張好照片。
三、優秀照片的構圖秘訣(來自微軟中國)
如何進行照片構圖是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有錯誤?如何才能夠掌握更好的構圖方法?這些話題談論起來非常有趣,因為照片構圖基本上是個人的主觀行為,所以沒有絕對的正確或者錯誤。
擁有Windows XP 和照片編輯軟件,您可以選擇多種方式對您的照片進行構圖。但是,您仍然需要從一個良好的圖片構圖方法開始入手。
攝影師的許多新的想法最初來源于"錯誤的"行為。請看看攝影大師們的杰作。他們是否遵循了通常的構圖原則?您更容易發現他們都有自己的做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如果這些都是事實的話,您如何來改進您的作品,形成您自己的風格呢?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幫助您獲得更好的圖片。下面給您提出一些建議:
注重圖片的四周。沒有什么比繁雜擾人的背景更能夠損壞一幅好的照片。不要過于關注照片的主題,以至于忽視了它的背景。留意查看照片四周邊沿上存在的所有背景,留意那些電線桿、樹木和電線,問問自己:"這些是我的照片中確實需要的東西嗎?"
掌握三分之一原則。三分之一原則是照片構圖之中最為常用的原則之一。假想將您的圖片從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分別分為三份,四條分割線將在圖片上的四個位置相交。請將您的主題放置在這四個交點的所在之處,不要將主題放在圖片的正中央。
使用三分之一原則,該照片的構圖富有層次。
每一幅圖片都具有前景和背景。您對于前景和背景的構成方法,決定了觀眾觀看您的照片的方式。舉例來說,拉近畫面,開大光圈,將背景變得模糊起來,這樣做可以突出您的主題。與之相反,拉遠畫面,減小光圈,您的主題和它們的背景將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聚集效果。具體如何選擇,要看您想要表現的主題:您想把主題突出于前景之中,還是想借助背景說明主題的環境?
嘗試使用不同的視角--這個例子是使用仰視的視角拍攝的照片。
改變您的視角。嘗試著蹲下,或者干脆把照相機放在地面上。也可以爬上一段樓梯,從上往下俯拍您的主題。具有可以翻轉的LCD顯示屏的數碼相機特別適合做這些工作。改變照片的視角,可以提供一個全新的構圖,使得您的照片變得生動感人。
為您的照片尋找吸引觀眾目光的要素。一段曲折的小路,成排的電線桿,甚至海邊的一拍沙灘椅,都可以成為優秀照片的主題。
留心自然界和人造物體的圖案組成。風雪過后雪地上的波紋和圖案,成隊飛行的鳥群,建筑工地上安裝的腳手架,都可以組成有趣的畫面。
嘗試著靠近對象。請近距離的觀察一張臉上的皺紋,或者一棵樹的樹皮。拍攝一個人的雙手,可能比拍攝這個人全身能夠表現出更多的東西。請留心關注拍攝對象的細節。
通過裁剪給您的照片帶來生命力。如果您在計算機之上編輯照片,您就不會受到諸如4×6、5×7或者8×10英寸的標準尺寸的限制。仔細審視您的照片,思考您到底想要觀眾看到什么,對于什么做出反應,之后,大膽地將其余的部分裁剪掉。您還可以嘗試特殊的圖片形狀,例如很寬的水平圖片,或者很窄的垂直圖片。
請記住:只有多樣性才能使得攝影妙趣橫生。您所具有的想象力都可以表現為照片的構圖。多拍照片,感受其中的趣味,不斷地學習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