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23 10:51:4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三、雕塑的材質、色澤與肌理
在雕塑語言中,材質的自然肌理、人工肌理、復合肌理等,是雕塑藝術語言的文辭海洋,成為豐富雕塑語言的詞匯大典。同時,雕塑的材質、色澤、肌理是雕塑的“肌膚”,是觸覺感受的出發點與源泉,成為深化雕塑藝術感染力的通道。
1.雕塑的材質與作用
從視覺角度看,雕塑材質與肌理,包括多方面:視覺、觸覺及其它感覺,是一種復合感知。
(1)雕塑的材質與形式
1)一種原始材料,經過藝術家的創作、設計、選擇、制作,是物我相語,物我相知,物我相融的過程,它們之間的互動,完成了精神與物質的“置換”,使這種原始的材料變為一種傳達精神的載體與媒介——材質。
2)“材”,是視覺感受,是類別或樣式。比如不同種類的木材、石材、金屬等等,各種各樣,彼此不同;“質”,是觸覺及其它感覺,比如光滑或粗燥、堅硬或輕柔、鋒利與愚鈍,是某種類別或樣式的本質屬性。它是思想意識與審美情感的物質載體,是一個幾乎混同于客觀物質的藝術形式語言。因此,雕塑是材質的藝術,人們常以材質的不同,把雕塑藝術稱之為石雕、木雕、鑄銅等,材質變成了區別雕塑樣式的標志。
3)從藝術特征來說,“材質”是雕塑的形式。
4)雕塑材質的藝術特征
(1)雕塑材質的語言與樣式
1)從發生學的角度,雕塑材質的選擇,直接決定了作品的語言與樣式。就象詩詞較之于散文,詩詞就是詩詞,散文就是散文,不會離譜。石雕不說金屬雕塑的話,是雕塑創作中的簡單道理。
2)那種“仿真”效果的雕塑,做為一種特殊的藝術樣式——超級寫實主義雕塑,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另一種“仿真”效果的雕塑,是出于經濟的考慮,那只能是無奈的選擇。
(2)雕塑材質的主觀色彩與個性
1)客觀上,雕塑的材質是自然材料,是主觀意識支配下的選擇,審美創造下的結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是思想意識與審美情感的體現。
2)主觀上,就象書畫家熱衷于某種筆墨紙硯一樣,設計師選用材料的個性,能夠顯露出個人作品的語言特色與藝術風格。
(3)雕塑材質的生命力
雕塑材質從視覺、觸覺及其他感覺,帶來了無限的表現力。無論單色或多色,無論光滑或粗燥,無論堅硬或輕柔,都給接受者帶來一種生命的價值。一方面,表現出猶如生命般的鮮活,生生不息。另一方面,表現出猶如生命般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物理的量化,而是無限的情感迸發,強大的人生激勵。
2.雕塑的色澤與作用
(1)雕塑的色澤
雕塑的色澤,指雕塑的表面肌理、顏色的視知覺,即色與光的感覺。“色”可能是單色也可能是多色,包括雕塑材質的色彩或涂飾的顏色。“澤” 是在光的作用下,雕塑材質表面肌理、顏色的光的感覺。
(2)雕塑的色調
雕塑的色澤,是一種超越客觀的主觀感知。從表層看,是雕塑的色澤感。例如,從單色的作品,也能感受出豐富的色澤效果。從深層看,雕塑的色澤,是雕塑給人帶來的審美情感。比如,有的雕塑色澤明快,有的雕塑色澤黯淡。通常,人們用“色調”一詞來描述這種色澤感覺。
(3)雕塑色澤的作用
3.雕塑的材質肌理與作用
(1)雕塑材質的肌理,是材料的天然紋理。例如,不同種類石材的肌理,金屬材料的肌理。
(2)材質肌理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未加雕琢的肌理,質樸自然。另一種略加雕琢的肌理,即在不破壞材料天然紋理情況下的點到為止,即顯示人工之妙,又體現自然之神。
4.裝飾雕塑的手法肌理與作用
(1)雕塑的手法肌理
雕塑的手法肌理,是對材料表面進行全面的人工組織處理。雕塑手法肌理,一方面,是手法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是一種有意識的組合與創造。雕塑手法肌理的表現是多種多樣,因人而異,因料而異,因工藝技術而異。
(2)手法肌理的方法
1)凹陷性紋理:在軟質材料上,如泥、橡皮泥、軟陶、面、蠟等表面留下的指痕、手印、物痕等凹陷性紋理;在硬質材料上,如木、石、金屬等留下的工藝制作中留下的切、削、刻、琢、磨等凹陷性紋理。
2)凸起性紋理:在軟質材料上,以形體結構表面為依據,留下的與形體結合的點、線、面狀的體塊等凸起性紋理。在硬質材料上,以形體結構表面為依據,留下的與形體結合的點、線、面狀的體塊等凸起性紋理。
3)手法肌理的作用
雕塑的手法肌理,不僅是雕塑作品的藝術特色,還體現了一種創造性、組織性和裝飾性,成為雕塑藝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5.復合肌理與作用
(1)雕塑的復合肌理
雕塑的復合肌理,是利用多種材料的特點,對表面進行的人工組織處理。
(2)復合肌理的方法
與手法肌理不同之處,雕塑的復合肌理是以某種材料為主體,添加、鑲嵌、組裝另一種或多種材料的材質肌理或手法肌理,并統一在一個整體效果里。
(3)復合肌理的作用
雕塑的復合肌理,體現了材質肌理和手法肌理特點,并將不同材質統一為一體,在變化中體現材質語言運用的廣闊性與豐富性。
四、裝飾雕塑空間、裝飾雕塑的環境空間與作用
光影的變化,直接影響雕塑的空間效果。因此,光的運用對于雕塑藝術的表現力,舉足輕重。雕塑的空間是藝術空間系統,在人、雕塑與環境的融合中,精神空間與物質空間的對立與統一,產生了雕塑的空間效應。雕塑空間是精神物化的集中體現,是雕塑藝術的“靈魂”。沒有雕塑空間,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毫無生命。
1.裝飾雕塑的空間與作用
(1)裝飾雕塑的虛實空間
1)雕塑的空間
雕塑空間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雕塑的實(正)空間,指形體在空間中所占的三度空間,真實可感。二是雕塑的虛(副)空間,指環繞雕塑的無形空間,依靠雕塑的實空間存在。
2)雕塑的虛實空間
雕塑的實空間,是對形體的量的控制,是橫向的變化。形體的大小、縮放,直接關系到空間的變化。雕塑的虛空間,是對形體的挖掘與實空間的推動,是一種深度的變化。特別是實空間中的孔洞,以一種強烈的穿透力,分化與連接了虛空間,使虛空間的環繞狀形成一種虛體,猶如氣流中的渦旋,產生視覺引力,造成一種神秘感與幻覺。
3)雕塑空間的本質
雕塑空間是雕塑創作設計過程中,與生具來的自在空間。不論是刻意的追求,還是不經意中的獲得,雕塑的自在空間成為雕塑的本質屬性。
(2)裝飾雕塑虛實空間的作用
1)雕塑空間—力度
雕塑形體的微妙變化,都會從空間變化中顯示。雕塑的虛空間,若隱若現,變幻無形,是產生空間力度的依據。在虛空間的襯托下,實空間充滿力度。因此,雕塑語言與空間的置換,使雕塑的形體段落與段落之間,在同一空間格調的氛圍中,凝聚分散在大大小小形體上的力量。
2)雕塑的語言平臺
雕塑虛實空間,是空間的擴散與蘊涵,是雕塑語言展示的平臺。莫測的光影變換,運動的形體變化、豐富的肌理效果,都是空間的形式因素。因此,沒有空間,雕塑只能被稱之為擺設而沒有存在的價值。
3)雕塑空間—精神的物化
客觀與精神是相對的,因此,客觀空間不能被稱之為藝術空間。雕塑空間雖是客觀存在,卻是精神的物化形態,是藝術化的空間,是雕塑語言——特別是形體和諧變化、對比統一的體現。
2.裝飾雕塑的環境空間
(1)裝飾雕塑的環境空間
裝飾雕塑環境空間的外延很廣,只要具有周圍的層次關系,環境空間就出現了。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的空間就會無限廣闊,不會局限在自然的空間范圍里。
(2)環境空間的層次與形式
1)環境空間層次
環境空間,是一個多內涵、多層次、多形式的空間概念。從客觀而言,可以分為自然環境空間和人工環境空間。在現今世界,人類所至,就會畫上人的符號。所以,自然環境空間少之又少。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從一塊紙巾到一件家電,從室內到室外,都是人工環境空間。
2)環境空間形式
從空間形式上,可以分為平面環境空間和立體環境空間。賴以生存的、及占有空間的人工物(包括藝術品)所處的環境,就是立體環境空間。一個平面的圖案或鋪裝、一堵直立的墻、一幅浮雕或壁畫,就蘊涵著平面環境空間關系。
3)環境空間的范圍
從區域范圍來看,可以分為整體環境空間、局部環境空間。
(3)環境空間的層次與圖底
1)雕塑的環境空間層次
A.為了體現雕塑自在空間的效果,雕塑的環境空間是多層次的。B.在雕塑位置朝向的確定時,有一個或多個最佳的視覺空間方位。C.具有特定的視覺角度,以確定雕塑的某種空間類型。D.有循序漸進、不斷深入的視覺距離,至少包括遠景、中景、近景的變化。E.雕塑的環境空間,不僅是一種空間形式,同時,由于雕塑的審美活動,隨之帶來了時態的變化,即所謂的時間—空間變化。
2)雕塑環境空間的圖底
雕塑與雕塑環境空間之間,是一種主體與背景或圖與底的關系。應當明確,“背景”或“底”是客觀空間形態。雕塑自在空間在雕塑環境空間的背景前,同景觀空間融和,形成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同構空間。同構空間,是雕塑空間與景觀空間的整體優化。
(4)環境空間的作用
1)雕塑自在空間的延伸與擴展
無論自然或人工環境,環境空間是自然、城市、建筑、園林等的景觀形態。相對于環境景觀空間,雕塑的環境空間是一個特定的空間,是雕塑自在空間的延伸與擴展,也是雕塑空間與環境景觀空間的融匯。
2)雕塑與環境景觀空間的節點
雕塑的環境空間是環境景觀空間的節點,它是確定雕塑存在的客觀條件。也是環境景觀空間的豐富與深化。
3)雕塑環境空間的背景
雕塑的環境空間,是雕塑依托的背景,在這種不同角度背景前,對空間的設計,最能體現雕塑的藝術形態。
4)雕塑環境空間的形式
雕塑的環境空間,是創作設計過程中,對環境景觀空間的選擇,從形式上,是一個特定的視覺范圍。在這個范圍中,雕塑的審美效應得以充分的發揮。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