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23 14:36:4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俄國的構成主義運動是二十世紀初國際現代主義運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俄國構成主義設計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前后在俄國一小批先進知識分子當中產生的前衛藝術運動和設計運動。構成主義的目的是改變舊的社會意識,提倡用新的觀念去理解藝術工作和藝術在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堅決的提出設計為社會服務。構成主義的藝術家希望通過對造型藝術的詞匯和構成手法的再定義,為未來的人們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為人們揭示了一個普遍規律:視覺藝術的某一要素,如線條、色彩、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現力,從而獨立于世界表象的任何關系之外。馬列維奇(Kasimir Malevich)、嘉博(Gabo)、克利(Klee)等人,他們把最新奇的抽象藝術帶入構成主義體系中來。二十世紀初的現代藝術,尤其是立體主義和構成主義雕塑的幾何造形和構成形式,對二維藝術設計和建筑空間設計有很大參考價值。
一:二維藝術設計
至上主義代表人馬列維奇的平面作品把單純的幾何形作各種組合、色調單一,卻傳達了一種動力感和空間感。他運用富于動態的斜方組合把畫面安排得緊張和復雜,幾何構成表現了情感的波動。馬列維奇的學生李西茨基(FL Lissitzky)是傳播俄國至上主義的重要人物,它的平面作品《用紅色鍥子打入白色》是采用完全抽象的形式,強烈地表達出革命觀念的現代海報之一。李西茨基強調抽象形式與社會應用的結合,把幾何造形、照片和字體以一種前衛的方式組合起來,從中可以看到“現代”設計的特點。電影《戰艦波將金號》海報設計背景是抽象的線條構成,主體則是在吶喊的水手,將幾何造形、照片和字體設計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他把照相技術引入平面設計,制作成照相蒙太奇地效果,體現了構成主義所推崇地機械韻律感。蘇聯導演愛森斯坦創造了構成主義式的新電影剪輯手段蒙太奇,他導演的電影《戰艦波將金號》充分體現了這種風格。
亞歷山大·羅欽可(A1exander M.Rodchenko)是構成主義的三位創始者之一。他不但是蘇俄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攝影家,也是蘇俄十月革命中的重要藝術導師。羅欽可的觀念是最激進的。他在一九二三年又發表了驚人的學說,聲稱“繪畫已死,藝術家應同時具備畫家、設計家和工程師的三重任務。”然后就從此擱下畫筆、油彩,而拿起相機。他認為:“相機是社會主義之社會與人民的理想眼睛。” “只有攝影能回應所有未來藝術的標準。”他們在自己的文化環境中,為著一種變革而努力工作。在他們的作品中通過一種純幾何的觀念顯示出反個人主義的思想。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在當代攝影家的作品中,也表現出一種構成主義造形理念的影響。這也許正是我們的藝術繼承傳統的結果。而怎樣對待繼承與革新,也是每位攝影家應該深思的問題。
構成主義風格影響到許多歐洲國家的平面設計,如包豪斯的莫霍里-納吉(Moholy-Nagy)的設計當中反映尤其明顯。他的平面作品全都是絕對抽象的作品,他設計的包豪斯叢書、海報、拍攝的照片和制作的電影,都具有強烈的理性特征,并且顯示了理性化對于設計造成的積極效果。他相信簡單結構的力量,利用平面來表達這種力量。當代美國的設計大師艾普瑞樂(April Greiman)版面的空間化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顯然是借鑒了構成主義大師李西茨基對于空間、平衡和造型的視覺思想,并將其應用到了實踐中。她強調人的直覺性對設計的決定作用,重視形式的表現力,主張為了表現可以犧牲可讀性。艾普瑞爾的版面設計,一方面強調視覺中的二維性表達方式,即運用平面化的語言。另一方面,她卻又利用編排方面的技巧,把深度感引進到版面中。重疊的造型,極具指示性和眾多性格不同的標記線,富有動感、方向感及空間懸浮感的幾何圖形,暗示出了強烈的透視關系。這是使她的設計作品充滿活力的關鍵所在。
二:空間設計
馬列維奇設計了一些所謂至上主義的建筑模型,例如《空間中的獨立形式》,這些模型成為以后建筑的重要藍圖,而且影響了現代建筑的國際風格的進程。俄國構成主義的影響在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地設計中表現非常鮮明。構成主義把結構當成是設計的起點,以此作為建筑表現的中心,這個立場成為世界現代主義建筑的基本原則。
塔特林(Tatlin)是構成主義的奠基人,他把各種材料在一系列幾何造形的基礎上作了研究,認為材料和有機組合的造形是一切設計的基礎。《第三國際紀念碑》是塔特林的代表作,它是雕塑、建筑與工程結合在一起的抽象構成,使用了動力、空間和各種材料,體現了構成主義關于空間、時間、運動和光的宏偉構思。進行虛擬空間設計的要素是與構成主義雕塑一致的。構成主義雕塑對材料和機械結構的特質有著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他們用立方體、圓柱體構成宏偉建筑式結構,既表現了工業時代特有的冷漠和非人格性亦在大自然威力的反襯下顯出“機器靜止時的深刻沉默”。
嘉博(Gabo)的雕塑把體量轉變成線條和平面輪廓,認為藝術的重點應是在空間中的勢,而不再量感,它首先把機械動力的真實運動引入雕塑,創造了最初的活動雕塑。現代裝置藝術受到嘉博雕塑風格的影響,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并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于永恒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對于俄羅斯的構成主義者們,他們已超越了馬利維奇,他們為藝術是自治的精神活動的觀念而辯護,正是塔特林首倡了這一觀念,后由他的制作主義繼承者采用并得到發展。這一觀念認為藝術家應該接受再培訓以成為合格的技師和工程師,為的是在現代工業社會里能夠取得與工人兄弟們一樣的地位。技術藝術(Technology Art)最重要的一項資源是與重新解釋與利用運動藝術(Kinetic art)和光-動藝術(Lumino-Kinetic Art)中再現的光與運動有關的。在德國魏瑪的包豪斯實驗藝術家發展了一種結合光和運動的藝術。包豪斯的莫霍利·納吉和亞歷山大·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各自獨立地在20年代和30年代探索一種真實的運動藝術,但是只是到50年代,動態藝術(Kinetic Art)才真正形成。
無論我們是進行平面設計或空間設計,構成主義藝術家所創造的造形方法對于現代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