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23 16:12:3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行書差不多與草書同時產生,早期的行書,是草行摻雜,行書發展為成熟而獨立的書體,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作出了杰出貢獻。 史稱小王“創非草非真的新體”,就是指的行書。如傳世二王墨跡、摹本,以及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行書的典范。行書介于楷草之間,近楷者稱“行楷”,近草者稱“行草”行書雖有自己的特點,但可變性很大,如用詩歌比擬,則楷書是律詩,草書是古風,行書就是絕句了。有人主張行書不必學,有楷書和草書的根底,自然就能寫好行書。這雖有一定道理,但不無偏頗之處,因為行書也有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則。 行書的用筆比楷書活潑,又沒有草書放縱,既不是楷書的一板一眼,又不是草書的“狂歡亂跳”,它的節奏屬于“輕歌曼舞”。行書的點畫上有游絲牽引,所以在結體上對楷書來說,行書是“加法”,是在布白上求“散亂之白”,從點畫結體、字形等方面,都要求有參差變化。所以《蘭亭序》中二十幾個“之”字,都各不相同。 我們以王羲之《蘭亭序》為例,來詳細講解行書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行書推薦碑帖:王羲之《蘭亭序》、《圣教序》王獻之《鴨頭丸帖》王珣《伯遠帖》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訓碑》顏真卿《爭座位帖》、《祭侄文稿》楊凝式《韭花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黃庭堅《松風閣詩》米芾《蜀素帖》、《苕溪詩帖》、《群玉堂述書帖》、《虹縣詩》、《研山銘》、《多景樓詩》、《大行皇后挽詞》。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