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14 10:41:02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墻盤》為西周中期恭王時期的作品,盤高16.2厘米、深8.6厘米、口徑47.3厘米,銘文在腹內底部,有18行,共284字。該盤為當時微氏家族中名叫“墻”的為紀念其先祖而制作的銅盤,因作器者墻為史官,故又稱《史墻盤。》
《墻盤銘》點畫圓勻、粗細相近,肥筆重團消失,裝飾意味明顯弱化,體現(xiàn)出明顯的“書寫化”傾向;結字端莊工穩(wěn),意態(tài)典雅,體態(tài)遒美清麗;章法縱橫成象、行列疏朗分明,加之字數(shù)較多且字口清晰,故歷來被視為學習篆書的優(yōu)秀范本。
臨習該銘應當如何把握呢?我以為首先還是筆法。當然,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筆法”實際上是一個后起的概念,先秦人寫字當時大概也沒有想過有什么“法”,至今也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用筆的只言片語,因此,可以這么說,他們當時寫字無所謂什么“理論指導”,只要寫字“熟練”,既是“高手”;也沒有什么評判“標準”,能得到多數(shù)人或統(tǒng)治者的認可也就是“美”。那么,是不是先秦人寫字就真的是“無法”或沒有“審美”標準呢?答案是否定的。應當說盡管他們當時受歷史的局限,還不可能將“法”和“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但“法”實際上已存在“熟練”之中;“被認可”其實就是當時崇尚的“美”。因此,當代人臨帖可以說沒有現(xiàn)存“答案”,而只能在借鑒前人筆法理論基礎上,通過對古代遺跡的解析來獲得相應的筆法。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一要客觀尊重歷史,而不能憑主觀臆斷將今人筆法強加古人;二是在心態(tài)上要貼近古人,而不能以今人“想法”去揣度古人,這就如同影視中的“古妝戲”演員必須脫去“本色”,進入“角色”,才能演“象”一樣。作為臨摩金文(包括其它法帖),同樣需要進入“角色”,方能從中體悟到“古法”,得古人之“氣息”,這是臨習金文(尤其初學者)首先應當注意的。
根據(jù)本人的實踐體會,我以為臨習《墻》應把握以下幾點:
1,筆法。該銘線條粗細大致相近,首尾統(tǒng)一,筆勢完全呈現(xiàn)“寫”的態(tài)勢,沒有絲毫做作之筆。線質含蓄、凝練,厚重而富有韻致。因此,用筆既要有力度,又要注意暢達,“澀味”不可過重。具體講,起筆應鋒尖反向輕輕落紙,然后順勢轉朝行筆方向,使筆毫呈“中鋒”狀態(tài),再力貫鋒尖,提筆運行。行筆不宜過快,提按起伏更不能過大,這種筆法有點近似于甲骨文的“尖鋒圓穎”,只不過頭部更加厚實、線條也更內含罷了。收筆應逐漸收鋒上提,不宜過猛,力駐鋒尖后,再繼續(xù)下一個落點。需要注意的是,臨習此銘應當筆沉墨實,筆筆“走”到,千萬不要寫來輕飄、滑浮,但也不要將它當作“玉箸篆”對待而使線條程式化,而事實上作為“寫”,即便是“秦小篆”,也不可能每一個點畫的“頭部”全都一個樣,線條的粗細也完全“等勻”,而應當有其自然的細微的變化;
2,結字。初看此碑,似乎過于平正工穩(wěn),然細細揣摩便會發(fā)現(xiàn)該銘大有機巧,變化多端。1),字形變化。該銘字形并非齊整劃一,等量齊觀,而是各具其貌,生動多姿。如有的瘦長、有的方正、有的寬博、有的圓形甚至呈“三角形”;2),結構變化。不乏采用移位、挪讓、變形、合字、夸張等手法使字勢異常生動,妙趣橫生;3),疏密變化。對于“合體字”,善于因字造型,大則任其大、小則任其小,使字內空間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另外,從“行氣”上看,它的每一行的每個字并非正襟危坐、字字端嚴,而是讓有的字間作“傾斜”狀,因而使整個篇章在“靜”的狀態(tài)下又產生一種“動”的美感,這都是我們在臨習過程中需要注意和值得借鑒的。
3,章法??v成行,橫成列,且字距行距稍大,布白顯得寬疏空靈。但由于字勢具有大小、欹惻、疏密的參差變化,因而使得嚴謹?shù)男袣鉄o形中產生一種強烈的動感,也使整個篇章在靜態(tài)的字和自然流動的空間布白交織下,呈現(xiàn)出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因此,臨寫時除注意字勢的生動多變外,布局應適當疏朗,切忌將字寫來密集擁擠。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