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鑒定歷來是一種依靠經驗的“眼學”,這已被廣泛公認。但是隨著當代書畫市場的大規模興起,傳統的鑒定方法似乎有些失效——哪怕是一群權威專家共同認定的真跡,如果畫家本人高喊一聲:“這不是我畫的”,市場信心也會隨之動搖。事實上,畫家的類似做法屢見不鮮。創作者、經營者、鑒定者都已不再權威,傳統鑒定方法鎮不住今天的市場了嗎?前不久,一直力主通過專業保真機構解決當代書畫真偽鑒定問題的李成舉先生就提出觀點認為:“就目前書畫市場現狀而言,傳統鑒定方式等于零”。
當代書畫的鑒定似乎是學術問題,但在今天,其學術表象后面的“黑洞”正在成為當代書畫市場健康發展的制約。
從法律層面看,目前的書畫鑒定沒有法律效力。到一個鑒定機構,你出錢少可能告訴你是假的,而出錢多就可能開出真跡鑒定證書,鑒定機構與鑒定專家完全可以不負責任。而一件作品,即使由多位權威專家鑒定為真跡,畫家本人一句“我沒畫過”就讓作品失去了價值。畫家的否認成為隨時將鑒定結果清零的“必殺技”。在書畫界出現過多次關于一件作品認定發生爭議的情況,也有過花上千萬元買到一件作品后遭畫家本人否認的事情。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受損失的就只能是收藏家。
為什么傳統鑒定方式對于中國書畫市場失效了呢?
究其根本是如今市場中沒有機構或者個人承擔責任所造成的。國外的畫廊以及拍賣行也存在真偽的猜測,但在當出現假畫的時候往往可以通過退換解決。我們國內的畫廊與拍賣行在服務水準上距此還有相當的差距。
傳統的書畫鑒定,業內是比較迷信權威的,可是,先不說權威鑒定能力如何,就以這些所謂權威出具的鑒定證書來說,一樣是可以不負責的。當不斷發生專家們為某一件作品真偽爭論不下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權威都解決不了問題,那這個問題可能就解決不了了。實際上,大家沒有想過,什么才是真正的權威?一個不能負責任的“權威”機構能算是權威機構嗎?目前的所謂權威機構并不是科學的鑒定機構,其鑒定經不住推敲,一旦對簿公堂就很難成為法律證據,因此傳統的鑒定方式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不能適應當代書畫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