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刀有兩種姿勢:一是用執毛筆的方法,
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執刀,
小指抵住無名指,
刀口向右,
刀桿傾斜。
運刀必須是向左推進。
二是像握拳一樣,
五指握刀,
大拇指在外面,
運刀是由外向內沖切。
第一種執刀怯較靈便,
適宜小中印及工細風格的印;第二種執刀法力量較強,
但也顯得不太靈便,
適宜大印及粗礦風格的印。
關于刀法,
古人有復刀、補刀、埋刀、舞刀、澀刀、留刀等多種刀法名稱,
其實概括地說,
就是切刀與沖刀兩大類。
1.切刀
運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內,
先將刀鋒切入石內,
使刀桿順筆畫方向擺動,
一起一伏地切刻前進,
如人在沼澤地行走,
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動。
這樣切刻出來的線條留有逐步移動的刀的痕跡,
顯得沉穩潑辣。
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泠八家”丁敬等人的朱文印。
2.沖刀
運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內,
或者向身體反方向沖去。
刀鋒入石后,
掌握一定的深淺度,
力量要勻,
運刀速度略快而又能把握住,
即雖然是一刀順勢沖去,
但到該停處就停住,
不會沖出刀外而劃破手指。
這是個基本功,
就如驅使馬奔跑,
然到懸崖處,
韁繩一勒就能兀然而止。
典型的例子要算齊白石的“中國長沙湘潭人也”的白文印,
內含一股“沖勁”。
切刀與沖刀有時也可結合運用,
即沖中有切,
切中有沖,
如趙之謙的“二金蝶堂”白文印、吳昌碩“缶廬”朱文印。
篆刻筆畫一般總是用兩刀完成,
朱文自不必說,
白文也是如此。
只有齊白石白文單刀直入,
筆畫一次完成,
開創一派。
篆刻不似書法,
如一刀刻了之后感到不太理想,
可以重新復刻一刀。
運刀妙在刀鋒,
但刀面也有作用。
清趙之謙說過:“古印有墨尤有筆,
今人但有刀與石。
”這是有見地的。
所以在運刀時,
應以刀作筆。
石于刀與筆的關系,
明朱簡《印章要論》指出:“刀法者,
所以傳筆法者也。
刀筆渾融無跡可尋,
神品也;有筆無刀,
妙品也;有刀無筆,
能品也;刀、筆之外而有別趣者,
逸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