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11 15:04:27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印的名稱與認識古印
書法是我國獨有的藝術,
它是以文字基礎,
通過筆墨使用的技巧,
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抽象藝術。
由于歷代官方與民間的重視與提倡,
書法幾乎被所有的讀書人視為既實用又能消遣的高尚藝術,
更由于漢魏以后,
行書與草書的流通與發達,
把書法的藝術境界,
發揮到了一種顛峰狀態,
確立了書法的美術性質及深度,
促使書法不局限于整齊劃一的篆隸正楷的圖案性,
而形成了一種可以與生理心理兩方面相配合,
能發展自己意趣,
又能隨意揮灑的藝術了。
在行草流行之前,
能夠保存古代書法藝術的實物頗多,
骨、銅器、碑碣、簡冊等都是古代文字之所寄,
我們可以由此窺探書法的源流。
但我們如果從另外一件小的物品上觀察,
你或許有更明晰的了解與意外的收獲,
那便是我要談的印章了。
印與書法的關系太密切,
從商周開始,
便有印的前身「鉥」的存在,
「鉥」最早可能是用作標志的,
后來因為實用,
就拿來作交易上的信物、官方授與權柄的代表物,
隨著朝代的更替,
文字的演變,
「鉥」雖然名稱變了,
但用途確至今未易。
所以由鉥印上文字,
便可以探源書法的演變,
也可以借著這方寸之物,
將篆書的意態與神韻,
保存了下來。
書法藝術所以能提高,
一方面是書體【行、草】的作用,
但是另外一件促使書法美術性提高的原因,
卻是紙的發明與流行。
沒有紙,
只靠竹木做的「簡」書寫是不能任意發揮的。
而印章也在書法利用紙張為傳寫的工具之后,
才由「封泥」的用途,
改變成「濡朱」,
由純粹的信物變成與書法并列,
鈐拓之后,
可以欣賞的文物了。
到了元朝末年,
王冕用軟石【花乳石】制印之后,
印才由銅玉一類的硬質材料,
轉變為可以由文人自己書寫、自己刻制,
不必再假手于工匠,
借著刀的雕刻技巧,
使「書」與「刻」融為一體,
表現出多種不同的意境,
甚至連古代所未有的意韻,
也都能從石質印材中刻劃而出,
達到美術上所謂的一種高境界,
于是篆刻便不再附庸于書法的范疇內,
而堅強的站立起來,
成為與「書」「畫」鼎足而三的藝術了。
所以我一直認為:紙的發明是書法的強心劑,
而軟石【壽石、青田、昌化等】的出現與使用,
也促成篆刻藝術的成長與發達。
因為篆刻與書法的關系甚為密切,
書法的演進,
直接地影響了篆刻的發展,
所以不得不在開始之初,
略為提敘。
更因為雕刻藝術,
必需通過布局與篆刻的技法,
才能達成。
學習篆刻者,
不得不透過章法與刀法,
而上窺「書」「刻」契合的境界,
所以刻制的技巧,
實為初學者所必究。
前人所著有關篆刻技法的書籍,
因限于印刷條件,
未能逐一闡述,
使沒有師承的學習者,
無法自由修而窺其堂奧。
現代印刷技術的進步,
可以負起這項傳導的任務,
使篆刻的技法,
透過插圖的傳真,
讓讀者得篆刻的技法,
透過插圖的傳真,
讓讀者得到相當滿意的收獲。
所以愿意就個人所知從篆刻的欣賞至印章的刻制技法作有系統的敘述,
供給學習篆刻者參考,
更希望篆刻的先進與同道們,
賜予指正。
一、印的名稱
章始于何時,
雖不可考,
但在商朝之際,
已有印的存與使用,
則是不爭的事實。
在那時代,
無論官方與民間用印都一律稱作「鉥」,
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秦以前的印章中,
尚未發現有印字的存在,
于是我們就把這一個時期的印稱之為「古鉥」。
在古鉥中,
鉥字的寫法有好多種,
歸納起來,
大致可分三類,
一類是只有一個「朮」字而無其它邊旁的,
這一類我認為是比較原始的鉥字,
也即是鉥之本字。
第二類是從土旁作「朮」,
第三類是金旁作「鉥」,
從土從金是因為镕銅鑄印,
系先以土作坯而印的本身又是銅制的。
這在當時六書的會意與指事已經通行之時,
應該是很自然的事。
秦始皇統一天下,
自稱天子,
并用玉做璽,
于是群臣平民均不敢再用鉥字,
又因為自秦以后,
天子之印,
均用美玉制作,
不再用銅,
所以鉥又從玉為「璽」了。
天子既然以璽為專用詞,
士大夫及平民階層便以「印」字代替了「鉥」,
便成了后世通稱的「印」了。
漢代沿用秦朝制度,
天子之印稱璽,
平民稱印,
或「印信」、「信印」,
但太守將軍食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稱為「章」,
于是印的名稱又多了一個「章」字。
漢祚八百余年,
印章的流通甚廣,
印的制度也頗為完備,
所以后世多將印與章合稱為「印章」。
隋唐的印,
雖然仍沿襲漢代的制度,
但到了武則天作了女皇帝之后,
她認為「璽」字與「死」字音近,
把天子所用的「璽」改為「寶」。
于是從她以后皇帝便均將自己的印稱之為「寶」了。
在民間,
因為印已由「封泥」變為「濡朱」,
同時由于紙的發達,
在潔白的紙面上鈐蓋了朱紅的印章,
非常悅目,
于是便稱為「朱記」簡稱為「記」。
宋代以前,
印的用途,
已逐漸擴大了范圍,
文人讀書的書齋和其它軒館,
也常刻一方印來表明,
齋館印于是大事流行。
到了宋代,
許多人更有將自己收藏的書籍與書畫上,
加蓋自己印章的習慣,
因為鈐蓋的對象是「圖」及「書」,
所以就又稱之為「圖書」。
后來人們又把印,
稱為「圖章」,
便是由此蛻變出來的。
元代為外族入主中原,
許多制度文字,
對他們不能適應。
在印章方面,
他們又不能建立比漢人更完整的制度,
當然只有因襲宋人的辦法,
但時常在漢文之外另加蒙古文。
在民間更流行畫押,
如同現代的簽字一樣,
他們把「押」鑄成印,
大多數是長方形,
上面是個姓氏,
下面是自己的一個「花押」,
我們稱之為「元押」。
元押中當然有好多是蒙古文的,
但其中漢人所用的大多數在姓氏下,
刻一個蒙古文的「記」字。
這恐怕也是受到「朱記」的影響吧!
明化沿用舊制,
但臨時性官吏,
官方頒發的官印稱之為「關防」或「條記」。
這也是以前所沒有的。
清朝篆刻的風氣大盛,
治印成為文人的一種嗜好,
因為流行太廣泛了,
于是便有人將印叫做「戳記」「戳子」「手戳」。
表示這種物品,
蘸了印泥后,
一按即起,
非常方便,
但也就越來越通俗了。
二、認識古印
古鉥
古鉥是指秦以前的印而言,
這段期間的印,
印文多與金文相合,
自然然而古樸,
無論官鉥與私鉥,
都沒有嚴格的印刷限制印形的大小、邊欄的有無、界格的方式,
也都很自由,
沒有什么限制。
以發現的實物來說,
大體官鉥較大,
多在一寸上下,
私鉥較小,
多花五分以下。
古鉥中的印文,
有的至今尚不能識,
但文字的大小,
悉依自然,
字劃簡單的較小,
較繁的則大,
縱橫交錯,
一任自然。
如果我們把印文的內容撇開不談,
一般人都把它們分作四類,
即巨鉥、周鉥、小鉥與雜形鉥。
秦印與漢初官印
秦始皇兼并六國之后,
一切公私事務都有法制,
印章當然也不會例外。
尤其是以美玉刻成傳國璽之后,
則天子之印獨稱「璽」,
臣民的即均稱為「印」「璽」與「印」從此可以別尊卑。
并且在少府設「符節令丞」,
專門掌理宮中及群臣的官私印信。
官印一律以「方寸」為制。
但這個時期的印,
流傳甚少,
一則因為秦傳至二世而亡,
一則是漢朝初年也未曾訂定印制,
而秦代的印制因秦末之大亂,
為項羽所破壞,
印的大小不分,
無論尊卑均刻姓名,
所以漢代初年,
一仍項氏之舊,
印章稱名致尊卑分別不嚴。
一直到元狩四年,
才訂定印制的大小與質地,
至太初元年,
才訂定官印的字數。
所以在漢武帝元狩四年以前的印,
多因襲秦制,
在制作上,
與秦印區別也很少。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