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19 14:03:2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陶藝的制作技法
一、陶藝的常用工具
1、練泥機:電力傳動,煉制坯料,使坯料結合緊密,均勻。
2、轉輪(轉盤):大小規格視需要而定。
3、碾錕:用光滑的硬木做成,用于壓泥板和泥片,像搟面杖。
4、泥板機:壓制泥板的簡易機械設備,有兩個圓錕,可調節泥片的厚薄,泥料在兩者之間被擠壓成所需要的泥片。
5、麻布和帆布:壓泥時隔離用(壓泥板和泥片時很實用,目的是使材料和泥片不會粘連)。
6、刮刀(鏟刀):大小寬度不同,大約2cm——3.5cm寬。
7、刮刀和修形刀:通常為木制,也可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是手工成型的基本工具,這些工具因考慮其功能的多樣性而具有各種形狀(不同的刀頭)。
8、環形雕塑刀:用于挖空實心的器皿,亦可平整表面,把手(一般木制)上安裝各種形狀的金屬環,圓環用于削去多余的泥料,帶角的環用于平整表面,如器皿的平底。
9、陶拍:成型中用于整形,或拍打泥板、泥面等。常用木制(也可用方木代替)。
10、鋼絲弓(鐵絲):用于切割泥塊,或拉坯成型的最后工序,從拉坯機上切割分離陶瓷作品(產品)。
11、杯、桶、盆、毛筆、毛刷、盛水、補水、涂抹、修坯、施釉用。
12、拉坯機:用于以圓心軸為對稱的圓體器皿形拉坯。
二、陶藝的制作技法
(一)尼條盤筑成型法
1.取一塊適量的泥料,用雙手自然捏緊、轉動,使其成圓棒狀。
2.將圓泥棒橫放在工作臺上,用手指均勻地搓動,邊滾邊搓,左右手指走動,從粗到細.
3.自然、平和地搓泥條,根據需要搓成粗細一致、大小均勻的泥條。
4.將泥條放在轉盤上做一底部,然后將泥條邊轉邊接邊壓緊,邊轉動轉盤,依次加高,最后做成自己需要的造型。
5.每增加了一層需要內外壓平、壓密、壓勻以免干燥時開裂。
6.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轉動調整造型,可用保留泥條盤筑的原始手跡效果。
(二)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制作陶藝最原始、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學陶藝者體驗泥性一泥的厚薄、軟硬、干濕程度最基本的練習,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團捏成你自己想要造型的形狀即可,這也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還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時將雕像挖空。
(三)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將泥塊通過人工或壓泥機滾壓成泥板,然后用這些泥板來進行塑造。滾泥板時,應把泥塊放在兩塊布中間進行,從泥塊的中心向四周擴散(轉動布塊),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藝作品的需要。制作時要利用泥的柔軟性,可以像用布一樣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堅硬特點時又可把它當成木板一樣來成型。泥板成型應用范圍很廣,從平面到立體,都可以進行造型變化,可利用泥板濕軟時進行彎曲、卷合,制作成自然、優美的造型,也可利用泥板半干時制作挺直的器物。
(四)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利用石膏模具來進行成型的一種方法。自古以來。此法就廣泛地運用在陶瓷生產中,通常我們使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制作成型,然后根據造型翻成若干塊模具,待模具干燥后,即可印制坯體,印模成型。印模時要用力均勻,壓緊,才能把造型完整的印制出來對造型復雜的作品,要分模印制,然后再合成,在接口處要用泥漿粘接好,坯體脫模后有殘缺的要修補,多余的要刮掉。這種方法可以大批量地復制產品,在陶瓷生產中帶來很多便利,根據個人需要可在模具上制作出不同的肌理和其他裝飾效果。
(五)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利用旋轉的力量配合雙手的動作,再拉坯機上將泥團拉成各種形狀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制作中一種常見的和傳統的成型方法。但技術性非常強,要求很高,有些師傅一輩子從事拉坯工作。這種方法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坯體可以先從簡單的碗、杯、盤開始,熟練后再拉瓶、罐等復雜的造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掌握拉坯技術,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六)泥漿鑄件成型法
泥漿鑄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生產中應用廣泛,也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塊),石膏模留有注漿口,模具干燥后,把配制好的泥漿注入石膏模內,隨著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及時注滿泥漿,當石膏模吸漿達到一定厚度時,將模內多余的泥漿倒出,控干待泥坯脫離模壁后,再從石膏模內取出坯體即可,另外還要保持(掌握)一定的干濕度進行保濕,以便進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裝飾等。
(七)綜合成型法
綜合以上幾種方式,靈活運用即可。
陶藝設計的基本程序
1.構思,畫小構圖、小草圖,確定主題;
2.畫紙上色彩效果圖;
3.用硫酸紙畫實際大小原圖,黑白稿,標明尺寸,注意收縮率。
陶藝設計的基本程序
1、構思、畫小構圖、小草圖,確定主題;
2、畫紙上色彩效果圖;
3、用硫酸紙畫實際大小原圖,黑白稿,標明尺寸,注意收縮率;
4.動手造型制作(根據需要選用適當的成型法);
5、造型完成干燥后上釉,也有故意不上釉,只追求泥胎的肌理效果;
6、(裝窯)燒成,分一次燒成或素燒后再上釉二次燒成。
陶藝裝飾技法
陶藝造型完成后,就應該考慮如何裝飾,裝飾手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有的采用在未燒的坯體上進行刻畫、壓印、堆塑、鏤空等直接表現手法,也有的采用在釉上裝飾,用陶瓷顏
料彩繪的釉上裝飾手法,另有釉上彩與釉下結合的裝飾手法(如青花斗彩)
一、坯體裝飾(釉下法)
1、加法:加泥點、泥條、泥餅等在泥坯上裝飾你所想要的紋樣。加前先濕水,加泥漿水用手加壓,用手和雕塑刀做飾物。
2、減法:刻坯、鏟坯、劃坯和鏤空,用工具在坯體上刻出各種裝飾紋樣,可深可淺,可寬可窄,全憑經驗的把握。
3、攪胎、攪漿法:
A、將不同色彩的泥土糅合在一起,出現自然的紋理。
B、將兩種以上不同色澤泥板有規律地疊壓在一起,它的剖面則出現有規律的紋理(肌理),也可將其扭曲,自然變化,豐富肌理效果。
C、將不同色澤的泥漿攪在一起,將坯體浸入泥漿內,使坯表面附一層自然攪胎的效果。
D、攪釉,將不同的釉色攪混在一起施于坯體表面,出現自然多變的肌理效果。
E、配制一種收縮大于坯體表面的透明或乳濁釉,燒后出現裂紋和縮釉。出現特殊的裝飾效果,或者再出窯時,將燒后溫度下降至100°C左右的器物突然開窯,熱遇冷空氣,風驚,釉面裂開,馬上將墨水浸入釉的蚊片內,出現裂紋釉效果。
4、繪飾法:手繪或用化妝土,自由自在地繪制各種紋樣,用毛筆畫,也可用竹針剔刻。
5、色釉裝飾:可以用毛筆在坯體上涂抹色釉、畫顏色釉,也可均勻地噴施顏色釉。
二、釉上彩繪法
A、是指再燒好的陶瓷淺色釉胎上用彩料進行裝飾繪畫,然后再用電窯低溫燒烤二次燒成。
B、貼花紙裝飾:在燒好的陶瓷白釉胎上,用瓷用化工印好的貼花紙貼在陶瓷上裝飾(此法適合大批生產),再用電窯低溫烤花窯二次燒成。
三、綜合裝飾法
將釉上、釉下裝飾用在同一種(一件)作品上,它的手法多樣,燒成方法也是多次燒成。
顏色釉與剪紙裝飾,還有刻瓷法,指在燒成后的陶瓷上刻出紋樣,一刀一刀、一點一點地刻,需耐心、細致地刻畫。
陶藝的燒成技術
陶藝被稱為火的藝術,火不僅使黏土、釉色變成了一種新的物質,而且賦予其美感,火是由電、油、煤、瓦斯、木柴等燃料通過一定的窯爐轉換而來的,不同的窯爐、不同的火焰氣氛決定了陶藝不同的品質,不同的窯爐、不同的燃料,燒成技法也不同。
所謂燒成,就是將干燥或施釉后的坯體裝入窯爐中,經過高溫燒煉,使泥坯和釉層在高溫中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燒成過程是陶藝制作工藝中最復雜的過程。
一、窯爐的種類
1.龍窯(傳統的龍窯):現在仍燒木柴,龍窟像一條龍建在山坡上。
2.柴窯(燒木柴):相傳是姓柴的發明此窯,故稱柴窯。
3.電窯:0.2-2立方米的電窯。
4.氣窯(瓦斯窯):0.3-3立方米規格不等。
5.重油窯:燒油的隧道窯。
6.樂燒桶:耐火磚、耐火棉、金屬板制成,燒瓦斯(可移動)。
一般現在多用電窯和氣窯,我們目前的陶藝工作室大多用這兩種窯爐。
二、燒窯
在陶藝制作上,“燒窯”是關鍵,最重要的操作就是燒窯。因為陶瓷的制作,從選擇原料到制作成品的工序繁多,古人說:“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現在大概也有幾十到工序,各道工序有各自的重要性,尤其是最后的燒窯操作非常重要,稍不注意就會前功盡棄,既浪費了原料和燃料,又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在陶藝工藝方面,就其重要性來說,可以分為“一燒、二土、三制作”,燒窯顯得何等的重要,也是關鍵之關鍵。特別是顏色釉的燒成,更要強調“燒窯”,顏色釉的燒成火焰、性質、溫度、燒成時間及燃料種類對顏色呈色變化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顏色釉的燒成是一門“火的藝術”,如“窯變”就是在燒成過程中自然產生的釉色變化,不是人可預測和控制的,有些非常難得的窯變,顏色釉,百窯難得一見、罕見的精品,名貴且價值不菲。
燒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是一下子能掌握的。
燒窯有燒成曲線。陶瓷半成品入窯時一定要干透,否則容易燒炸。裝窯時陶瓷半成品所放的窯位也很重要。開始燒時,升溫一定要慢,前400°C要慢燒,最好一小時記錄一次燒成溫度。
陶瓷工藝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志于陶瓷事業的人學好陶瓷工藝學,可是使你終生受益。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