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20 11:49:56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wǎng)
在風光攝影中,不少作者巧妙地表現(xiàn)了各種倒影,確實不乏佳作。因此,本文愿從攝影的角度談談倒影之美。
倒影的寧靜美
漓江碧水澄翠如玉,陽朔石峰峻秀奇拔、在山環(huán)水轉(zhuǎn)之中.群峰倒影如仙女臨境,亭亭玉立,楚楚動人,最充分地表現(xiàn)了倒影的寧靜之美。在風光攝影中,不少作品突出地表現(xiàn)了倒影的寧靜之美。而有些作品拍攝倒影,實景并未在畫面上出現(xiàn),使人們從靜靜的倒影中聯(lián)想到一片寧靜的世界。
倒影的對稱美
倒影總是伴隨著它的實體而產(chǎn)生,是實體的“第二個自我”。所謂的“形影不離”,很好地形容了實景與倒影之間的關系、不少作品的倒影,由于充好表現(xiàn)了對稱之美,而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對稱之美.妙就妙在倒影和實體相映而生,景物的各個部位.色調(diào)色彩、甚至連細小的情節(jié)都完美無缺,仿佛是一對連體嬰兒,具有一種幽默、蘊藉的美感。
對稱的構(gòu)圖,是在寧靜的倒影中,把相機鏡頭向上擴展,將主體實景一起攝入畫面而形成。對稱構(gòu)圖,使人感覺構(gòu)圖豐滿、均衡、和諧,但也應有所變化,避免呆板。
倒影的變形美
倒影產(chǎn)生于實體,但在一定條件下,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形成與實體完全不同的形狀.它似現(xiàn)代攝影中的抽象意念表現(xiàn)手法,運用得好,能使人產(chǎn)生多層次的豐富想象。如晃動、扭曲、變形的倒影.仿佛是頑皮孩童的信筆涂鴉,又似純粹的抽象曲線圖案。對于欣賞者,任憑你自己的理解去調(diào)動聯(lián)想的羽翼,給它涂上各種斑斕奇妙的色彩。
倒影的變形美隨著水波的動蕩變化,分化成不同形狀、不同情調(diào)的迷人幻影.有些變出的倒影,通過動與靜、曲與直的對比,又賦予實體以活力。
倒影的拍攝
美妙的倒影隨處可見:江河漁港、湖塘水池、雨后積水、光潔的地板們冰面等等,幾乎都可看到多種倒影。而不論直射光、散射光,甚至夜間燈光下也會產(chǎn)生倒影,攝影者只要稍加留心,不難拍到吸引人的佳作。
具體地說,拍攝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弄清楚各種倒彩的特性,掌握適中的曝光數(shù)據(jù),正確選擇快門、光圈組合和取景角度、因倒影大多產(chǎn)生于水面,明亮的反光會欺騙攝影者和曝光表,造成光照度高于實際狀態(tài)的假象.這時應開大光圈加以補償.為保證曝光準確,最好采取分級曝光多拍幾張,從中挑選最滿意的。水面常有反光,為防止鏡頭眩光,拍攝時最好加偏振鏡。
2.構(gòu)圖上應掌握:較遠處的倒影與實景比例幾乎是等大的;越靠近的倒影,則因視點高度的不同,顯示其多少之分;倒影的多少與視點高度是成反比.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宜將倒影放在畫面正水形成對稱,應略偏某一邊,使構(gòu)圖在統(tǒng)一均衡中又有變化,避免呆板。
3.微風中的倒影往往會被分割為條狀或變形虛幻,凸凹路面上也會因積水而出現(xiàn)斷續(xù)或局部倒影,這時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攝影者不可輕易錯過這樣的機遇。
4.倒影與實體不宜都求全,應視現(xiàn)場情況和表現(xiàn)意圖,或多取實景少取倒影,或多取倒影少取實景,甚至不取實景全取倒影。有些變形扭曲的倒影拍攝得好.會出現(xiàn)待殊意趣。
這里附帶介紹一種獲得倒影效果的拍攝技巧.在相機鏡頭下放置一塊約為10x12厘米的玻璃鏡,由于鏡頭的視角能包容玻璃鏡,所以拍攝對象及映在玻璃鏡上的影像就被一起收入鏡頭,你拍的實景前就會奇跡般地出現(xiàn)迷人的“湖泊”,從而獲得一張“人工”倒影照片,拍得巧妙還可以假亂真。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照片只能用單鎮(zhèn)頭反光相機拍攝。因為只有從這種相機的取景框中才能直接觀察構(gòu)圖情況,不斷加以調(diào)整,以期獲得最佳效果;此外,拍攝視點應低于被攝對象的地平線,否則從取景框中就置不到景物的倒影了。
另外,即使仔細清除所有的雜質(zhì),即在非常純粹的氣體或液體中,由于分子的熱運動引起了介質(zhì)密度的漲落而造成折射率不均勻,也會有散射現(xiàn)象發(fā)生。雖然它們的散射強度遠遠小于丁達爾散射,但這種現(xiàn)象還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稱光在這種純粹物質(zhì)中的散射為分子散射。
實驗證明,極微小異質(zhì)體(異質(zhì)體線度比入射光波長小很多)產(chǎn)生的散射和分子散射的散射規(guī)律與大顆粒異質(zhì)體散射(丁達爾散射)不同,其散射強度是與入射光的波長有關的,即散射強度與光波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這就是瑞利散射定律。這類散射也稱為瑞利散射。瑞利散射時,由于藍光波長較短,其散射強度就比波長較長的紅光強,因此散射光中藍光的成份較多。
丁達爾散射和瑞利散射的規(guī)律不同,是能不能看到藍天白云的根本原因。
我們知道可見光的光波長范圍是400納米(藍紫色)到700納米(紅色)。紅光端波長是藍紫光波長的1.75倍。其四次方大約是9.38倍。也就是說,在可見光的范圍內(nèi),短波長的藍紫光散射強度接近十倍于長波長的紅光散射強度。在攝影中就是要超過三檔曝光量(三檔曝光量是8倍)。
在空氣條件好的情況下,即空氣比較潔凈,懸浮塵埃較少時,主要的散射是瑞利散射,散射光中藍色成份較多。這就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藍天白云。而在一些城市里,特別是大氣污染較嚴重的大城市里,由于空氣中充滿了線度較大的懸浮塵埃粒子,此時的散射光有很大一部分是丁達爾散射產(chǎn)生的,呈白色。因此,天空就是白茫茫的。下圖拍攝時天氣很好,天空是蔚藍色的,但是在靠近地面的地方還是有太多的塵埃,遠不如高空那樣清澈。
白色的太陽光包含著從紅到藍紫各色的光,在太陽光經(jīng)過大氣層時,會發(fā)生散射,而且主要是與光波長有關的瑞利散射。在這種散射的作用下,短波長(藍光)的成份被散射掉了,透射的光中長波長(紅光)的成份就較多。透射光中的紅光成份比例是與光線穿過大氣層的行程長短有關的。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早晨和黃昏時的太陽光穿過大氣層的行程比中午時長得多(一般來說要長6-10倍),被散射掉的藍光也要多得多。因此,早晚的太陽看上去就是偏紅色的。
另外,我們在生活在地球上,有白天和晚上之分的原因也是大氣層的散射。如果沒有散射,我們在白天看到的天空將與晚上一樣,滿天星斗在黑色的背景上閃爍,唯一不同的是有一個十分明亮的太陽在黑色的背景上發(fā)出耀眼的光芒。這不是幻想,事實上宇航員從太空已經(jīng)看到了這樣的現(xiàn)象。而且正因為地球被大氣層包圍著,宇航員從太空看地球,看到的是一個美麗的“藍色的星球”。
在散射粒子線度很小的情況下(主要發(fā)生瑞利散射),散射光是偏振光。因此我們在攝影時可以用偏振濾鏡來加強藍天白云的效果。為了方便比較,我把原來的兩張PP剪貼成一張。左半邊是沒有加偏振濾鏡的,右半邊是加上偏振濾鏡的。由于偏振濾鏡濾去了白光中的一部分而讓全部藍色偏振散射光通過,使得天空的藍色更藍,而白云也顯得較暗些,產(chǎn)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這是上海一幢有名的大樓照片。大樓屋頂像蓮花座,每天晚上樓頂上的幾束強光刺破夜空,也算是外灘的一景。我們能看到這幾道光束,就是散射的作用。如果城市上空的空氣不干凈,懸浮塵埃越多,散射就越強,光束就會顯得很亮。反之,光束就會顯得很淡。如果晚上我們基本上看不到這幾道光束了,也許白天我們的城市就會有藍色的天空了。呵呵!
在拍攝此類照片時,散射光經(jīng)常是很重要的。山中的霧氣實際上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小液滴,是一種很理想的散射源。由于液滴的尺寸比光波波長大得多,主要是丁達爾散射,散射光呈白色。
清晨的薄霧和河面上的水氣所產(chǎn)生的散射光使畫面有一種縹緲如仙景的感覺。霧是由許多細小的水點形成的,它能產(chǎn)生大量的散射光。所以在薄霧籠罩下的景物,能比較明顯地區(qū)分出前景,中景和遠景,從而表現(xiàn)出空間的縱深感。此外,薄霧還能掩蓋雜亂無章的背景,有利于突出畫面中的主要形象,提高作品表現(xiàn)力。
向拍攝者直射過來的大陽光被云層遮住了,但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较蛩闹馨l(fā)射的“光線”。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向四周發(fā)射的光所產(chǎn)生的散射光。這種散射光產(chǎn)生了漂亮的“光芒四射”視覺效果。
拍攝者巧妙地用樹葉擋住了相當部分的直射向鏡頭的太陽光,而射向四周的陽光在散射的作用下營造出一種特別的氣氛,是不是作者有意要表達佛光普照的意境?廟中香燭所產(chǎn)生煙霧提供了最好的散射源,使得散射光在畫面上十分突出。
請注意畫面上的香火形成的煙霧呈現(xiàn)出一種淺藍色。這是由于組成煙霧的炭粒子線度非常小,由這些煙霧產(chǎn)生的散射光符合瑞利散射的條件,因此散射光中的藍光成份比紅光成份強得多。我們平時所說的“裊裊青煙。”說是就是這種瑞利散射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最后,再順便說一下,上面所說的丁達爾散射和瑞利散射都是彈性散射。彈性散射的散射光頻率與入射光頻率一樣,或者說散射后光的顏色不變。另外還有一種非彈性散射,如布里淵散射和拉曼散射。非彈性散射的散射光頻率是與入射光不一樣的,也就是說發(fā)生了頻移。這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我們應該討論的范圍了。就此一筆帶過。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