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曝光和測光的復雜方面之外,攝影愛好者通常會發現景深是最難掌握的一個概念。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這是一個基于主觀判斷的假設的系數。通俗地說,景深就是在所調焦點前后延伸出來的"可接受的清晰區域"。實際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然而,在觀賞者看來,這一平面前后的物體也可能會顯得相當清晰。教科書在解釋景深時往往要討論"最小彌散圈",但那是一個對于實際應用并非必要的技術問題。
例如:你在天然動物園將鏡頭焦點調在陰影處孟加拉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這時老虎的嘴,還有其身后的樹皮,在最終的照片上也顯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當你的視線從調焦點眼睛移開時,模糊的程度就逐漸加大。在近處前景和遠處背景上的物體離虎頭越遠清晰度就越差。
景深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很淺,我們可以根據需求調整攝影的模式來控制景深的長短。
景深長度跟被攝體的分配關系
一般會影響到景深長短的原因,有下面三種:
1.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長
在拍攝距離不變的拍攝情況下,使用大光圈來拍攝時,因為景深變淺,被攝體的前后景物會變得比較模糊。而使用小光圈時,被攝體前后景物清晰的距離就會變長。

左邊大光圈、右邊是小光圈,注意后背景清晰程度的差異
2.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淺,鏡頭的焦距越短、景深越長
在光圈、快門都不變時,拍攝同一個場景,使用長鏡頭會讓景深變淺。而使用廣角鏡時,景深就會變長。

左邊使用長鏡頭,右邊使用廣角鏡頭,可以看出景深的差異
3.距離拍攝體越近時、景深越淺,距離拍攝體越遠時、景深越長
在光圈、快門、鏡頭焦距都不變的情況下,拍攝同一場景,離被攝體越近時,景深就會越淺。離被攝體越遠時,景深就會越長。

相同的焦段,因為拍攝距離不同,景深就會有不同的變化。
由上面三點我們可以發現景深的長短,主要是由光圈、鏡頭焦距及拍攝距離來控制的,因此在需要控制景深的拍攝場合中,我們就可以調整這些要素來拍出合適的照片。
在早期的鏡頭環上面都有景深的速查表,可以從上面讀出景深的范圍和長度,但是現在的自動對焦鏡頭大都舍去了這個設計,要不就是在鏡頭上附個非常簡陋的景深表,實用功能不大。
對于業余拍攝者來說,會去讀景深表的人其實是相當少的,大多數人都用經驗法則去判斷景深長度;另一個方法是利用相機的「景深預視」功能,按下景深預視鈕后,從觀景窗判斷景深長短,這是最快也最直接的方法。不過它的缺點是當使用小光圈拍攝時,因為進光量變小,而使得按下景深預視鈕后,從觀景窗看出去會變得比較暗。
就一般的拍攝情況來說,在拍攝風景的場合,我們常利用長景深來表現整個清晰的場景,所以使用縮光圈的方式來拍攝。但因為光圈縮小進光量也跟著變小,使得快門速度變低,就需要使用腳架來穩定機身,這也是風景攝影常會用到腳架的原因之一。
當我們在拍攝人像時,會利用淺景深的方式來模糊被攝體前后的景物,藉以凸顯主題的強度,同樣的拍攝手法也可以用在其它的場合上。要凸顯主題,淺景深是一個很方便的手法,所以一般在購買器材時,會依據需求選購一兩支大光圈的鏡頭,除了能在低光度下拍攝外,能靈活運用淺景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