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門是相機中的一個機械裝置,大多設置于機身接近底片的位置(大型相機的快門則是設計在鏡頭中),藉由控制快門的開關速度,來決定底片接受光線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在每一次拍攝時,光圈的大小控制了光線的進入量、快門的速度決定光線進入的時間長短,這樣一次的動作便完成了我們所謂的「曝光」。
快門是鏡頭前阻擋光線進來的裝置,一般而言快門的時間范圍越大越好。秒數低適合拍運動中的物體,某款相機就強調快門最快能到1/16000秒,可輕松抓住急速移動的目標。不過當你要拍的是夜晚的車水馬龍,快門時間就要拉長,常見照片中絲絹般的水流效果也要用慢速快門才能拍。
快門以「秒」作為單位,它有一定的數字格式,一般在像機上我們可以見到的快門單位有:
B、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
上面每一個數字單位都是分母,也就是說每一段快門分別是: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以下依此列推)等等。一般中階的單眼相機快門做到1/4000秒,高階的專業相機則可以到1/8000秒。
B指的是慢快門Bulb,B快門的開關時間由操作者自行控制,我們可以藉由快門按鈕或是快門線,來決定整個曝光的時間。
我們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快門之間數值的差距都是兩倍,例如1/30是1/60的兩倍、1/1000是1/2000的兩倍,這個跟光圈值的級數差距計算都是一樣的。與光圈相同,每一段快門之間的差距也被之為一級、一格或是一檔。
光圈級數跟快門級數的進光量其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光圈之間相差一級的進光量,其實就等于快門之間相差一級的進光量,這個觀念在計算曝光時很重要,我們會在下一個章節跟大家講解。
前面我們提到光圈決定了景深,快門則是決定了被攝物的「時間」。當我們拍攝一個快速移動的物體時,通常需要比較高速的快門,才可以抓到凝結的畫面,所以我們在拍動態的畫面時,通常都要考慮可以使用的快門速度。
有時我們要抓取的畫面可能需要連續性的感覺,像是拍攝像是絲緞般的瀑布或是小河時,就必須要用到速度比較慢的快門,延長曝光的時間來抓取畫面的連續動作。

左邊的圖用了比較慢速的快門,可以看到兩片葉片有明顯的晃動,右邊
使用了安全快門,所以可以拍到凝聚的畫面。
除了「時間」之外,快門也決定了我們拍攝的穩定度,一般以手持相機拍攝來說,快門必須要高到一個值,拍出來的畫面才不會晃動,這個能拍出穩定畫面的快門速度,通常稱之為「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有一個簡單的計算方式:
1 / 使用的鏡頭焦距 = 安全快門
如果我們現在使用50mm的鏡頭拍攝,那么能讓我們拍出清晰相片的安全快門就是 1/50 ,大約是 60 的快門。如果使用了200mm的鏡頭,那么安全快門就要提高到1/200大約是250的快門。由此可知,焦距越廣的鏡頭安全快門就比較低,但是長焦距的鏡頭所需要的安全快門就高許多。
快門時滯時間
相機在不使用對焦鎖定功能同時保證在自動對焦工作狀態下,從按下快門釋放按鈕到開始曝光的這段時間稱為快門時滯時間。
快門先決曝光模式
由我們先自行決定快門速度后,相機測光系統依當時光線的情形,自動選擇適當的光圈f值(可為無段式的f值)以配合。設有曝光模式轉盤的數碼相機,通常都會在轉盤上刻上’s’字母來代表快門先決模式。快門先決模式適合于需要控制快門的攝影。利用高速快門可凝結動作,利用慢速快門可令行駛中的車輛變成光束。
快門延遲
相機按下快門,這時相機自動對焦、測光、計算曝光量、選擇合適曝光組合…進行數據計算和存儲處理所需要的時間稱為快門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