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2-24 17:14:44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1939年,在河南省安陽縣發(fā)現了一件特大的青銅鼎,它就是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后,因為它又大又重,一時無法搬運,日本侵略者又多次強索,為免遭掠奪,人們把它埋入地下,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重見天日,現在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大方鼎呈長方形,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75公斤。在當時需要七八十名工匠同時操作才能鑄成,要用一千多公斤金屬原料。它不僅是我國目前出土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銅器中罕見的精品。大方鼎雖然形大體重,但制作工藝非常精巧。鼎身的雷紋為地,四周用浮雕刻出*\龍及饕餮紋樣,這種動物紋樣,是經過高度藝術夸張變形而刻劃出來的。紋樣襯托出一種猙獰、神秘、威嚴的氣氛。司母戊鼎在鑄造工藝和藝術水平上,都代表了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考古學家認為,這只鼎是商王為祭祀他母親而制,所以取名司母戊大方鼎。
鼎在原始社會是燒煮食物的炊具,當時用陶土燒制。隨著冶金技術的出現和發(fā)展,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后期鼎改用青銅澆鑄而成,而且,這時的鼎已經成為一種禮器,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商周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類有鼎、鬲、尊、壺等,樂器類有鐃、鈴、仿木器的鼓、編鐘等,還有兵器、車馬器等,其中,容器是最多的一類。 商周時期造型精美的青銅器,特別是青銅禮器,極為統治者所珍視。它們是貴族家庭的傳家寶,只有在舉行盛大典禮或祭祀時使用。許多禮器是鑄有銘文(書法中稱金文),記載著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祭祀、戰(zhàn)功以及命令或賞賜等,讓后代永遠保存。西周時期的毛公鼎銘文最長,有497個字,內容廣泛,涉及祭典、訓誥、冊命、征戰(zhàn)以及訴訟等內容,具有史書的性質。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權力的大小,甚至王權的興衰。
青銅器上大都布滿了獸面紋樣,這些獸面紋也稱饕餮紋。饕餮紋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貪吃無厭并具有神秘色彩的怪獸,生有角、爪、尾,其實是以常見的牛、虎、羊為原型創(chuàng)造的。饕餮紋是將其變形后形成的紋飾。*\也是一種想象的動物,*\紋均為側身,有角,一只足,卷著尾巴,大多用于裝飾帶。獸面紋是古人對獸和神的人形化,企圖借助于猛獸的形象來杜撰神靈,神靈又具備有效的感召力,可以集合力量,協助本部族與自然災害和其他部族抗爭。人形和獸面結合起來,形成神靈的圖紋,是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tài)向文明的過渡。
到了西周中期,青銅器的紋飾和樣式都有所改變。饕餮紋、*\紋逐漸被環(huán)形紋、水波紋所代替。器物增加了蓋、*W、耳等部位,并在這些部位附加了立體動物形裝飾。
燦爛的青銅藝術,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那些沒有人身自由,卻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奴隸們創(chuàng)造的,這些種類繁多的紋飾、式樣,不僅表現出鑄造工匠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而且還反映了當時奴隸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成為歷史的見證。 (來源:新華網)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