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13 15:12:04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文-路懷中
近年來,我國書畫市場持續升溫,書畫拍賣屢創新高,書畫收藏一浪高過一浪。特別是近現代書畫大師的作品,已經漲到了天價,可是藝術市場仍然需求很旺,全國從十幾年以前不足十幾家拍賣公司,如今已經發展到了上百家。近現代名家的作品成了收藏者追逐的對象。有些收藏家為了拍到一件大師的真作,不惜整天奔走拍賣會,甚至有些收藏家把在世的個別畫家一買一年或幾年(買斷),在這個時間段里畫的作品歸我有,我出多少萬給你……等等。
可是,當我們仔細考慮和分析以下藝術收藏的目的不外如下 幾個方面:
一是作為學習與借鑒研究為目的的藝術收藏,這多是一些研究學術單位。二是作為欣賞與珍藏為目的的收藏,這多包括美術館、藝術館、博物館。三是作為保值、增值,視藝術為財富為目的的收藏。當然上述三種目的有時很難分清,許多時候三種目的兼而有之。
但是可以肯定,當前這支浩浩蕩蕩的大軍里,作為保值增值,視藝術財富的占了絕大多數。像陸儼少、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師,他們四尺整件山水畫一起價就到了一千萬以上!
對于上述人群來講,如何正確地選擇和收藏當代中國書畫藝術品就顯得特別重要。筆者就當代中國書畫收藏活動中的一些誤區,談以下自己的看法。也許能對當前中國書畫收藏起到一點正確引導作用。
誤區之一:“凡是名人字畫均可收藏”。
筆者曾多次接觸一些書畫愛好者, 與 他們的言談中得知:
在他們的思想中,凡是名人字畫均可收藏,他們殊不知在媒體這樣發達的時代造就個名人很簡單,而當代的名人里面,相當一部分人只是在書畫方面具備了一般的繪畫技能,跟本達不到創作的水平,更談不上什么個人風格了。絕大多數靠臨摹靠照抄別人的東西充實自己,這些人正如當今走馬燈式的歌星們,如流星般的影星們。這些書畫家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但是他們的名氣都遠遠超過了其藝術水平。用老百姓的話說:雷聲大、雨點小。其名氣是媒體吹出來的。所以這部分人的書畫作品是絕對沒有什么收藏價值的,一九九三年我在新加坡搞個人畫展時……
當代的山水畫大師陸儼少、李可染,他們是靠自己的藝術水平,靠自己的藝術創造、藝術風格,以及人品等等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師。
誤區之二:看名頭收藏。
這是近年來國內書畫收藏最大的誤區。首先我們先分析以下當前這些名目繁多的名頭是怎樣取得的。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腐敗之風越演越烈。雖然國家也抓黨風民風建設,但是拉關系走幫派、送金錢、跑官賣官之風屢見不鮮。因此這就為一部分投機鉆營分子們有可乘之機。所以說當前有些協會里面掛有頭銜的人群里特別是省以上協會里,有一部分不是靠藝術水平,而是靠投機鉆營買官賣官取得的。(這里必須說明一點,真正搞學問、有水平的有實力的藝術家,對這些是不屑一顧的。)這部分鉆營者苦思冥想的不是怎樣把藝術水平搞上去,而是怎樣討領導人員、主管人員的好臉,以期討一個烏紗,這個現象省市以上表現最為激烈,×××協會搞十多個副主席……
中國歷來是以官為本位的,那么你當了個小官也就有了金錢。這部分人中,其繪畫水平多數在三流左右,甚至四、五流。有一流的占數很少。當了小官可以呼風喚雨,好象中國幾百萬畫家中,就他一個是大師。其實他的才干、他的水平恰恰不是一個真正搞藝術的人。有的有頭銜的人,一個模式的畫有人說作了幾萬張,還有人說數不過來,不管數過來數不過來,反正二十年如一日,幾乎販賣那一兩個模式的畫作,請問這樣有頭銜的畫這么多重復的畫有收藏價值嗎?
請問這不是復印機又是什么呢?有的某省市書畫方面的協會,讓一個只會畫一筆兩筆竹子的人當頭頭,但是他也高叫什么我是×××主席,我是×××理事!我的畫多貴等等。這樣來騙一些不董藝術的人。最近這人讓人攆下了臺,跑到北京招搖撞騙。
有幾個省市的書畫協會頭頭,三十年被一個人霸占,三十年沒人敢動他一動,憑了什么?憑水平還是憑什么,可想而知了。黨內干兩屆就換屆,可是藝術界怎么這么獨裁呢?
必須說明一點,在有頭銜的人中也有一部分藝術水平較高,也有精英分子,但這只是一部分。
前幾年曾與某啤酒廠管書畫負責人談及此事,他說當時我們收了×省×市有頭銜人的作品,可時隔十幾年那人早已去世,書畫作品不但不長技而跌價了。
總之,名頭是要看的,但是筆頭更要看,即藝術作品更重要起名頭啊!讓我說,筆頭第一,名頭做為參考。另外名頭是暫時的,繪畫作品是永恒的,如果你沒有好的作品傳世,當你的頭銜一丟你的畫也就隨之大貶值了。
現在我再給你們興舉幾個沒有名頭的藝術家,他們從才干到藝術創作都是一流的。
一個是人從皆知的范曾,另一個是已去世的陳逸飛,他們既不是什么會員也不是什么理事,他們的藝術作品每尺賣到了十萬元左右。陳逸飛的油畫一件去年已拍到了八百萬元以上。另一個是黃秋園先生,生前只是一個銀行職員,業余畫畫,去世后才搞了個展,轟動了北京,李可染先生大加贊賞,黃的四尺整山水畫現在拍到了百萬元以上。
中國歷代有很大成就的有相當一部分是和尚僧人,象大草書家懷素、張旭、山水畫家石濤、石溪,以及八大山人等等。張大千什么名頭也沒有,六十歲時就被稱為國畫大師了。
反而當今有名頭的大書法家活著時一件書法賣到五萬元左右,可去世不久便跌到了一萬元左右,試想這人活著時坑子多少人哪!為什么?因為他寫的東西不是藝術品,而是復印機式不斷的重復。
總之,名頭要看又要看筆頭,主要看藝術水平、藝術作品,講講文革以前的名頭和現在名頭的差別。
誤區之三:看是否得獎決定收藏。
有些書畫收藏者認為凡是得獎的作品均可以收藏,或者說因為這個人的藝術水平就必然高,這也要一分為二。
一般說來,得不得獎是衡量這件作品藝術水平高低的一個標準。但是在腐敗風氣泛濫的今天,藝術的獎項已經泛濫得不可收拾了,數不過來的書畫大獎賽幾乎一年有一百次以上,什么這個杯,那個杯等等。藝術獎項的得來已不是那么公正了。這里面夾雜著人際關系、經濟利益、師生關系、權錢交易、金錢萬能等腐敗風氣。況且評獎者的藝術水平是否高也值得懷疑,有的人本來在藝術上沒有什么造詣,卻多次當上了某某大展的評委,讓這種人當評委,例如前某某主席評獎的水平可想而知了。況且這種評獎全是暗箱操作,試想中央電視臺歌手、模特大賽銀幕面上億萬觀眾,還常常暴出后門丑聞,何況三五個關在小屋里評頭論尾,你能想像他的公正性嗎?實踐證明,在沒有任何監督的商業社會,人的每一種行為都打上了金錢的烙印。另外,嚴格說:書畫藝術是不能用評獎來衡量的,因為藝術是風格個性是流派,一種風格的創造可能另一部分人不理解不喜歡,但是恰恰他的繪畫藝術帶有超前意識,帶有一般藝術家不可能達到的藝術創造性。像歐洲后期印象派大師凡高的繪畫,當時誰也不理解凡高及其作品,當時面包都換不來,后來才發現凡高的繪畫成為了后期印象派的一面旗幟,成為大師。
凡高誰給他發過獎?張大千誰給他評過獎?陸儼少誰給他發過獎呢?傅抱石誰給他發過獎呢?黃秋園誰給他發過獎呢?古代的歷代書畫大師誰給他發過獎呢?陳逸飛誰給他發過獎呢?潘天壽、李可染誰給他評過大獎?反過來講真正有實力的人是不去湊這個熱鬧圖這個虛名的。
另外,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有常設大獎,只要你寄給他們作品,他們就會寄給一張印有什么大獎的證書給你,可見這個獎得來更容易。改革開放以后,經濟領域里名目繁多的名牌評比獎項,想以有多少是金錢買的,這種風氣逐漸蔓延到了文字藝術的領域,特別是書畫評獎領域。有的舉辦了大獎賽,只要肯多出錢就把大賽的獎項全部包攬,2001年在山東青島舉辦了一個全國中國畫大獎賽,山東得獎者約占總數的20%以上,試想,這里邊是否有問題,是否正常呢,讀者可以考慮?
不是說得獎的都不好,就是說如今的得獎作品的公正性已大打了折扣,失去了它的嚴肅性和可信度。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得獎都好,或都不好。有相當一部分的人為了加入某某會,幾個月甚至幾年畫那一張畫、練那一張字,以備參與大獎賽,其它繪畫技法和書法技法幾乎是一片空白,可是他的這張畫或這所謂書法家只會寫一個“龍”字,或者只會寫一個“福”字、“壽”字、“虎”字,走遍全國,賣弄江湖,美其名曰“龍王”、“壽王”、“虎王”等等。請問,只會寫這么幾個字的人就是一個合格的書法家嗎?
總之,當代書畫藝術收藏靠我們真正的書畫藝術家們去引導,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所謂的書畫家對收藏界起到了反面作用,在這里我們再次呼喚藝術的真善美和做人的真善美。
下面我們再談一下當代書畫收藏的一些基本原則:
1、選擇一些有獨特個人風格的藝術家作為重點跟蹤對象。
所謂個人風格是指一個藝術家其創造力及繪畫實力達到了一定地高度時其所作藝術品,既與歷史上某家某派不同,又明顯地與當代藝術家繪畫風格不同,并且具有獨特的面貌。就是說你去看一個展覽會,廳里所展示幾十位畫家的作品,其中某一畫家的作品明顯感覺與眾不同非常顯眼非常獨特,這就是叫獨特的風格。
因為,只有當一個畫家既有了與他人不具備的創造力、創新能力,又有了常人達不到的悟性,再加上他幾十年不斷的努力,最后他才能創造出獨具風格的個人作品來。所以收藏他的作品可以給后人以啟迪和啟發、思考和研究的學術價值,所以這種作品才有收藏價值。
2、選擇實力派繪畫作品收藏。
首先我們可把當前我國書畫界分以下二個方面:
(1)有政治背景的藝術家,慎重收藏。
(2)靠實力創作以作品說話的書畫家,認真收藏。
我們先分析一下有政治背景的書畫家:這部分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很有天分的,但是由于××背景,他的精力就大大的分散了,投在藝術創作方面的精力就大大減少了。所以盡管有天才,也畫不出多少好畫來,只能是應付和應酬。而目前他們的市場定位相當一部分是靠政治頭銜支撐,實踐證明,如果沒有相當水平的藝術,政治頭銜一掉下去,人的身價和藝術品身價也會大打折扣。
實力派畫家,他們不靠什么頭銜背景,靠自己的繪畫實力說話,他們對藝術創作投入精力大、繪畫作風嚴謹、藝術創作認真,這一部分人代表當前我國繪畫界的實力和水平,他們的藝術品當然受到真正收藏的追捧。
3、選擇作品上下大功夫,即工程量浩大的藝術品收藏。
眾所周知,蓋一幢高樓大廈和做一棟小平房,它的科學含量、工程含量絕對是不一樣的。當然,它的經濟價值就絕對不可能劃等號。齊白石的四尺整件的蝦和李可染的四尺整件的山水,為什么拍價相差那么懸殊呢?論名氣,齊白石遠遠超過李可染,可是論拍價,齊白石的蝦又遠遠低于李可染的山水。仔細一想,一個是創造力的不同,一個是工程量的不同,一個是整體投入量的差別。所以,同是大師,其繪畫價值有天壤之別。
4、贊揚既有獨特風格,而且作品少而 精 的藝術家重點跟蹤對象。
A、少而精的書畫家,認真收藏。
B、產量大的畫家,慎重收藏。
我們知道,收藏有其中一個意義就是少而精,遍地皆有沒什么收藏意義,少而精,缺者為貴為更有收藏意義。全世界獨一份才價值邊城。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只有幾件才拍到八千萬美元,我的老師李可染一生據稱畫了不到四千件,陸儼少一生畫了不到八千件,傅抱石活了五十六歲,作品不到八百件,所以近幾年來這幾位大師的畫成百倍翻番,四尺整件山水從幾十萬翻到千萬以上。可以預見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大師的繪畫作品還有升值的大空間。
為什么產量多的畫家的畫作不提倡你收藏呢?因為一個畫家的一生所作的作品如果超過了幾萬件或者十幾萬件,我認為這個畫家的作品沒有多大的收藏意義。因為畫作多,必然就泛濫了。比如說,在這里的拍賣會上,這個畫家的作品拍到了十萬,在另一個地方的拍賣會上,這個畫家的同樣大小的作品有可能只拍到幾千塊錢,為什么呢?因為市場一亂,拍賣會上這個人的畫就可能多了,可能幾件也可能十幾件,這樣就可能造成了收藏的過剩,收藏一過剩,這個畫家的作品必然會大跌價。現在有些名頭頭銜很大的畫家由于市場的畫作太多,許多的拍賣會上上述情況屢見不鮮。
最后談一下收藏中的一些不正常的想法:
1、有的人今天從張那里買來了畫,明天就李那倒賣,想撈一筆錢,這不客觀。因為藝術品從歷史的觀念來看屬于文物,文物不是商品,今天買來明天去賣,文物要經過一段歷史時期的大浪淘沙以后,才顯現它的應有的價值,文物隨著年代的久遠,他的價值也越來越增價,所以一些畫販子們今天買明天賣賺不了大錢。
2、搞書畫收藏,不要像炒股票那樣短期效益,要放長線,舉一個陸儼少的例子,89年有一個畫廊,3萬元買了陸儼少37公分×700公分的一張山水長卷,如果這位書畫經營者當時一倒手也就掙個1萬、2萬的,可是15年以后的今天,陸儼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畫大師,同樣的這件作品,有人出到1800萬,這位持畫者仍然不肯出手。
收藏要講祖傳精神。所謂收藏要講祖傳精神就是說,你這一代收藏的藝術品要傳給你的下一代,你的下一代再傳給他的下一代等等,只有這樣一代代傳下去,保存完好,隨著年代的久遠,才能越來越顯示出他的文物價值。
3、切記不要收藏所謂筆會上的畫。因為筆會上的繪畫作品,都是短時間匆匆忙忙、湊湊熱鬧畫出來的東西,它不是經過藝術家認真的思考、嚴肅的勞動所創作出來的創作作品,所以筆會上的畫就沒有多大收藏價值。盡管這里面也有名人的真跡,筆會上的畫也沒有多大意義。
如何 提高藝術收藏水平,除前面講過的以外,還要做到如下幾點:
(1)經常與高層次的藝術家交流藝術上的一些觀點。
(2)經常到書店畫廊里買一些藝術作品書閱讀以熟悉藝術家以及藝術作品的風格,提高鑒別力。
(3)經常參加一些有關藝術作品的展覽、拍賣等會議,提高自己的鑒賞力。
(4)和高層次的藝術家交朋友。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