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13 15:14:3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添款或稱后加款,是書畫作偽時常用的一種手法。其做法是在一幅無款的作品上添加名家的款印以增其值。如晚清、民國時流傳下來不少無款的花鳥畫,大多是海派雅俗共賞的小寫意作品,基本上沒有什么價值。作偽者便在其上添加翁小海、陸抑非等名家款印并推向市場,可以賣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然而,對此類作品,我們怎樣識別它的款是原款還是后加款呢? 第一種情況,當作品是畫在生紙上時,識別起來最為容易。因為生紙是滲水的,所以畫的筆墨有一種暈化的效果。而作品經過托裱,上了漿糊,又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風化,這張生紙就變熟了,不再滲水了,再在上面添款,款的筆墨便沒有暈化的效果,完全浮在紙的表面,吃不到紙的里面去。對此,當然是可以立辨真偽的。
第二種情況,當作品是畫在熟紙上時,識別起來就相對困難一些。因為熟紙是不滲水的,所以,畫的筆墨就不會暈化,而添款的筆墨同樣也是不暈化的。但兩者的效果畢竟還是有所區別。畫的筆墨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風化、沉積,與紙面的關系相當融洽。如果用一根細針在筆墨痕跡處輕輕一劃,可以發現墨色已經沉到了紙的肌理之中。而款的筆墨則完全是浮在紙的表面,與紙面的關系顯得生硬。如果用一根細針在筆墨痕跡處輕輕一劃,可以發現墨色并沒有沉到紙的肌理之中,里面是白的。據此,我們又可以判其真偽。
而無論哪一種情況,畫是舊的,后添的款是新的,如果不加作舊的處理,兩種墨色的新舊程度會完全不一樣。畫的筆墨痕跡已有包漿、起霜,而款的筆墨痕跡則火氣很重,也是很容易比較它的真偽。如果經過了作舊的處理,就不能僅作表面的比較,而需要我們平心靜氣地感覺。因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陳舊與短時間內人為的速成陳舊,其效果畢竟是不一樣的。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可以打個比喻,農家放養的雞與養雞場里的雞吃起來味道大不相同。同理,長年陳舊畫的筆墨與人為速成陳舊款的筆墨,它們“味道”也是迥然不同的。
如上所述僅適用于近期作偽的后加款,如果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作偽的后加款,那又另當別論了。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