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13 15:28:4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有一次我們到東北巡展,有一個女孩問我是領導嗎?我說是。她說你幫忙勸勸我的弟弟——他“瘋”了。我說為什么?她說:他每次花很多錢去買破紙、破畫,根本不值錢,如果買珠寶我就支持他,萬一有災難還可以抱著跑。這張紙能值幾個錢?
我跟這位女孩不知怎么解釋,這種層面去解釋太困難了。因為欣賞對象、購買對象因自身的條件是不一樣,對藝術品的價格會產生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也就是會有很多感性的沖動。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想提出第二個問題,感性沖動作為收藏時一定有,否則你就不是真喜歡,不符合最早討論的審美沖動。但是感性的沖動一定要和我們理性的思考和判斷相結合。這不僅僅是指拍賣產生的,所有的購買場合,大家一定要有一個比較平常的心態,在沖動的同時去做判斷。
寇勤談收藏:
涉及收藏做好兩項準備
首先,一定要做好案頭工作(指知識儲備),不能夠盲目地進入一個收藏領域……盡管有實力,要把那種對企業的判斷、執行力直接用到藝術品的收藏當中來,這個很危險的。
因為你必須要承認,藝術品收藏是一種很有審美價值的,但同時也是非常專業的事情,盡管它不是你的主業。在我們最早討論關于收藏過程當中,感情沖動和理性分析這是希望大家切忌的一條。
第二,大家要思考收藏與投資的關系。其實這兩者之間不是對立的,是有相通性的。我記得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中國的整個藝術品交易市場根本就不存在。
市場上有幾種類型的人是非常有趣的,一種是自己祖輩做收藏的,家里有很好的東西,可惜在“文革”時被抄走了,后來落實政策又還給他們。我去過他們這些人家里,那時候連一部電話都沒有,連放這些萬貫家財的立足之地都沒有,同時他又沒有交易的平臺和機構,也不具備其祖輩收藏的知識和判斷能力,所以他(她)既不是收藏也不是愛好者,只是保管者。
第二種類型的人是在改革開放后的90年代中期,已經淘到一至兩桶“金”,甚至更多錢的人,他已經在商海里游啊游,從那里出來了。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剛剛上岸,喘口氣,洗了個澡,心里有點空虛。能不能有點文化的追求呢?所以,擁有者或者收藏者和享受收藏又可以做投資的這撥兒人同時出現了。但可惜中間是短路的。為什么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能夠在90年代中期產生,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平臺。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原有收藏的概念放大?當時中國的收藏圈,嚴格來說是很封閉的,要說十幾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歷程,回想起來是非常不易的。大家相對保守或謹慎,不接受外來力量進入這個行當,所以,那時候提出藝術品投資是有背景的。
嘉德的高層此時提出:在這個時候要給大家一個提示,藝術品收藏的同時,在特定的時期,藝術品投資也是一個重要的特性,目的很簡單,要把這個相對封閉,又不夠大的市場能夠引入更多的行業,更多的資金流向這個洼地,能夠把這個市場做大做強。當時這種觀念實實在在地給我們市場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過頭來看,現在有點過了,當今有的已完全把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等同,甚至于沒有收藏就剩下投資了,更有甚者就剩下投機了。這是目前非常可怕的一個現象。
因此,我想表達我的一個感覺,就是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發展初期,藝術品投資概念的引入對市場的擴大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推動作用,否則就沒有今天。但是大家由于過于強調投資收益,投資回報,把很多股票、房地產乃至于我認為不太適合于藝術品市場的手法和所謂的工具都引入到這里,我覺得這對于收藏會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
當然,我贊成現在很多金融機構,包括海外金融機構、私募投資基金等等,但也不要忘記,把收藏和投資的關系處理好。要知道什么叫收藏?它一定要有一個沉淀的過程,昨天買的今天就賣,這不叫收藏,上海買的北京賣,我想這也不應是收藏。
寇勤談藏家:
真正收藏家擁有四個硬條件
上海文匯報一個很資深的老先生鄭重寫了兩書,一個是《海上收藏家》,一是《收藏大家》,為此他采訪過很多民國時期海上一些大的收藏家的后人以及收集了他們的資料。他說真正稱得上收藏家的人有幾個條件是必備的:
第一,鑒賞力。如果你沒有鑒賞力不可能稱其為好的收藏家。
第二,收藏的數量得要達到一定的量。你說我有一張非常好的“鄭板橋”(作品),所以我是收藏家。還有嗎?對不起我沒有了。那么這只是收藏者。
第三,要有研究。真正做收藏的人應該在專業的指導下有自己一個收藏的體系或者風格。有的人收藏齊白石、張大千,是中國這十幾年的大家;有的人就收藏中國古代的藝術作品;有的人專門收藏中國的當代藝術;有的人就收藏瓷器或者相關的東西。一定要有自己收藏的專業研究和領域。
第四,你的藏品要有一定的地位或者單位的價值。你說我收了很多,收了一千件,但拿出來件件都是普通的東西,這不能稱其為收藏家。
談到收藏與投資的關系,給大家一個建議,一定要在目前收藏圈里相對比較浮躁的情況下,避免藝術品市場過度、頻繁地交易。那天有個人提了一個建議,我覺得很好,他說以后不用再做圖錄,拍展覽照片了吧?都知道是誰,這個字畫質量保存得都不好,把每次拍賣的價格改改就行了。其實也是一個玩笑,也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也就是說,現在這個交易已經不是建立在再次收藏之后的新的交易行為或者收藏。
在古代,一個收藏家到另外一個收藏家作品的傳承是非常隆重和了不起的事情,是要打上自己的印章,要負責任的,是從你這兒出來的。當然現在有資格的人可以做到,有些人只是有資金,但不見得有實力,不太懂的人也去刻一個章,一下蓋在原作上,這是非常恐怖的,蓋在邊邊角角可以,但不要蓋在原作上,這對作品損害比較大。這給大家提及一下,把握好兩者的關系。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