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13 15:32:38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據我所知,許多送仙橋的老板們已經很多天沒有開張,甚至有些選擇關門旅游去了。”成都市資深藏家馬晏對記者說。而四川省美術家畫廊總經理方臨也感覺到了顧客的猶豫和躊躇。
這一切只是全國乃至全球收藏市場清冷狀況的縮影。在被收藏界視為風向標的蘇富比秋拍上,為期5天的亞洲藝術品、珠寶、腕表拍賣總成交額為1.407億美元,與預期的2.5億美元相去甚遠,參拍1300多件拍品中約有三分之一未能成交。
“和北京、上海、杭州這些一、二級市場相比,屬于第三級市場的成都面臨的情況還好一些。”方臨告訴記者,但這依然不能掩飾本地藝術品市場低迷的事實。
業余玩家:高位套牢日子難過
成都藏家周古塵承認,自己在2004年后將生活重心放到了藝術品投資上來完全是因為禁不住誘惑,在各種拍賣會、電視節目上頻繁出現的天價藝術品和隨之而來的“撿漏”和“一夜暴富”的神話讓這個成都普通市民怦然心動。
在此之前,他是一個服裝公司的普通職員,每個月拿著數千塊元的工資度日。自從2004年下半年迷上了收藏之后,他不再工作,為了研究各種瓷器、雜項用光了自己的積蓄,甚至要靠自己年邁的母親來養活。
“我就是沖著賺錢過去的,如果撿到一個青花瓷,不就發大財了?”他絲毫不掩飾自己進入藝術品市場的動機,就是賺錢,賺大錢!即便一直撿不到漏,在周古塵看來自己的投入也是值得的。因為“那么多的人對藝術品感興趣,我只要考個鑒定證去做鑒定,給那些藏家的每件藏品收個幾百塊的鑒定費,也發財了。”
如果不是金融海嘯的來臨,周古塵大概還會沉浸在自己的“偉大設想”之中。但目前低迷的藝術品市場使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預設的前景。
像周古塵這樣想在收藏市場上“發大財”的人不在少數,在成都市內舉行的各種鑒定會上充斥著抱著收藏品前來咨詢的工薪階層。在收藏市場火爆的時候,不少市民一到周末就去送仙橋、文殊坊等藝術品生意聚集地“淘寶”。
同時,泡沫也來勢洶涌,一些當代的藝術品的價格漲勢驚人。在2000年以前,岑學恭的畫作在成都市場上價格為幾百元一平方尺,到了后來2、3千元一平方尺,而現在要5、6千元一平方尺。不到八年的時間,價格就飛漲了十幾倍。而一些當代藝術作品更是漲勢驚人,在國內和國際的拍賣會上屢屢拍出數千萬元的高價。
現在,周古塵最擔心的就是這些在高價位時買下的東西應該如何出手變現,前段時間,他目睹了幾場在本地舉辦的拍賣會,而最后的成交價、成交量讓他感到無望,以買入時的價格出手幾乎再無可能。
而在資深藏家黃紹銀看來,這一場危機之中最值得擔心的是另一個人群——在藝術品泡沫之中買下大量贗品的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凡是買進的人都會慎之又慎,而這些贗品很難再次出手,我知道的就有很多買了數千萬元贗品的企業家,他們肯定是要大虧了。”
圈內人士:金融危機來了也不會虧
“這場金融危機,對于這幾年才進入這個圈子的人來說有很大的影響,但對于圈子里玩了幾十年的人來說,影響不大。”資深藏家馬晏告訴記者,他于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翡翠、珠寶、雜項收藏市場,同時在文殊坊里也有著自己的商店。
馬晏是看著這幾年的收藏市場價格慢慢走高的,據他回憶,在2000年以后,中等品質的翡翠價格以數十倍的架勢飛速飆升。“翡翠和鉆石不一樣,它沒有嚴格的分級標準,一塊翡翠什么樣的顏色是正色,什么樣的水頭值什么樣的價格,這些都是需要經驗判斷的。因為如此,這給了商家很大的利潤炒作空間”。
由于翡翠的產地有限,高檔翡翠的開采數量有限,許多國內商人以翡翠可以保值、升值的噱頭使得許多人加入了翡翠收藏的大軍中來,翡翠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那些進入市場的人,一部分是因為喜歡,另一部分是為了它的保值和升值價值。今年夏天,我到了云南騰沖的翡翠市場上去看時,就發現了現在有價無市的現象特別嚴重。”馬晏告訴記者,這么多高價格的翡翠現在已經處于無人接盤的狀態,而交易量也呈現出了“僵著”狀態。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