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8-10 10:39:2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這是一個多數“圈內人”心知肚明卻三緘其口的話題。在“不想說太多”、“不愿揭太深”的同時,受訪者們有所保留的話語中,頻頻跳出“水很深”、“道道多”等字眼。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一個波譎云詭、黑幕重重的“古玩江湖”漸漸明晰。
亂花漸欲迷人眼
這個夏天,與天氣一樣熱的,是7月中旬扎堆省城的古玩藝術品“盛宴”。7月16日至18日,一場國際性古玩博覽會和兩場各有賣點的古玩拍賣會,在省城三家星級賓館各自安營扎寨,令眾多收藏愛好者頓生分身乏術之憾。在媒體驚呼太原正在成為“北方收藏重鎮”、“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大古玩拍賣公司的業務基本面”的時候,省內一些資深藏家卻儼然一副旁觀者的清醒、冷靜乃至憂心忡忡。一藏家稱,想把自己知道的和經歷的寫成一本書,書名就叫“誰在忽悠山西人”。
每一場“忽悠”促成的交易,都有著“杯具”的實質。如今的古玩界,最常見的“杯具”既不是買貴了也不是賣賤了,而是興沖沖用真錢換回假古董。一個業內公認的事實是,經過近30年淘洗,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古玩藝術品,九成以上為贗品。而這些海量現代藝術品以古董身份進入藏家手中的路線圖,幾乎涵蓋了目前所有古玩流通方式。
近年來,一些重大案件成果展,每每成為富貴人家古玩藏品集中亮相、被動接受鑒定的舞臺。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文強那幅曾被鑒定為價值364萬余元的張大千青綠山水畫可謂典型。無獨有偶,今年4月下旬,我省某縣公安局打掉一個流竄多省作案的綁架、搶劫團伙,涉案金額號稱“高達2億元”。嫌疑人之一王某,是一位兼有古玩愛好者身份的“雅偷”。警方在其家中搜出的贓物中,包括一批王某本人估價不菲的“古玩”、字畫。“2億元大案”的說法初起,便有內行聞訊提醒,對這一數字的引用需慎重。時隔數日,省城一瓷器收藏大家從某媒體記者所攜筆記本電腦上看到這批由“商品”而“禮品”而“贓物”的“古董”。伴隨“ Down”鍵輕巧的響聲,藏家口中不斷重復一個詞匯:仿的、仿的、仿的……
今年春天,北京某知名拍賣公司在省城舉辦的春拍預展新聞發布會上,該公司一負責人被問及拍品是否保真時,委婉地答復:“行業內講的是‘流傳有序’。”業內人士指出,所謂“流傳有序”,是指器物流傳過程清晰,有證可考、有據可查。我國拍賣行業歷史不過十多年,“流傳有序”根本無從談起。此種情形下,拍賣企業回避拍品真假而一味強調“流傳有序”,將關防火漆印或器物擁有者所講“某朝某代祖上某人曾受皇帝賞賜”等故事作為拍品“流傳有序”的佐證,十分荒唐。
不久前的一個下午,從頭至尾翻看過一冊由某拍賣會組織方提供、拍品總估價數億元的精美圖錄后,省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牛潤生用業內人司空見慣的平靜口吻給出結論:“全是假的,連高仿都算不上。”時隔兩天,太原收藏協會會員、收藏字畫多年的陳某在一場書畫拍賣會上驚訝地發現,一批畫工很差的“名人字畫”,被以“行業慣例”注以“XXX款”公然上拍。真跡市價約一平尺30萬元的齊白石作品,在這里幾萬元便可拍到一幅。“如果是大師真跡,直接注明作者即可,完全不必多加一個‘款’字,顯然是拍賣公司在玩文字游戲。這種明顯違背市場規律的定價,蒙不了內行人,卻迎合了初涉字畫收藏的新手們急于撿漏的心態。”陳某稱,“即便買家事后發現問題,拍賣公司早已留有退路——人家拍的就是‘藝術品’。”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