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8-13 16:31:13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如果說今秋的藝術品拍賣讓你覺得“慘不忍睹”,那么請做好準備,因為真正的“谷底”可能還在明年等著我們。北京華辰拍賣行董事長甘學軍,略帶憂慮地用這個詞描述2009年藝術市場的前景。
從10月初的香港蘇富比秋拍,到剛剛落幕的北京保利、瀚海秋拍,幾乎每一個成交數據都在沖擊著人們的神經。香港佳士得今年春拍總成交額達24億港元,秋拍時竟萎縮到了11億港元;北京嘉德春拍創造了9.9億元人民幣,秋拍同樣下跌到了3.6億元;除此之外,此次蘇富比、保利、匡時、瀚海等各家拍賣行的成交額,都比春拍時下滑了50%甚至更多。
顯然,金融海嘯對藝術市場的沖擊,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但拍賣行幾乎來不及為眼前的慘淡局面“默哀”,已經被新一輪危機的陰影所籠罩。可以預計的是,明年對于藝術市場來說將是一個更嚴酷的寒冬,然而這個嚴冬將持續多久,破壞力多大,還是一個未知數。
買家謹慎是當前市場驟降的元兇,賣家惜售則很可能成為未來藝術市場持續低迷的主因。這次金融海嘯對藝術市場的沖擊,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秋拍成交率和成交價的大幅下降,不僅僅顯示出投機性資金正在退場,更重要的原因是,買家的購買力已經大幅下降。
“在藝術品市場中,買家往往有一種從眾心理。這次佳士得古書畫專場上,最高價的一件作品是國外藏家買去的,說明他們比國內買家有前瞻性。” 因此宣家鑫建議,現在有實力的買家,可以挑選一些古代和近現代書畫中的精品、稀品買入,而且最宜選擇名家的代表作,而非應酬之作。
當代藝術尚未見底
“對市場來說,資金、人氣、拍品是三大要素,一個都不能少。但眼下,資金減少了,人氣降低了,拍品因惜售也一般化了。如此,行情別無選擇——只能回調。” 知名藝術市場評論人牟建平,在親臨保利秋拍“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拍賣后如是說。
作為內地當代藝術行情的風向標,前往這場拍賣會觀摩的人數并不見少,然而買氣卻大不如前。雖然該專場最后的成交率高達83.7%,但拍品均價已經比過去下降了不少,6407.5萬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比春拍時的1.8億元,足足少了一半有余。而縱觀此次內地當代藝術專場,成交價最高的作品——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僅以627.2萬元人民幣落槌。包括曾梵志、岳敏君、劉小東等在內的名家之作,都遭遇了流拍。許多作品甚至連過去一半的價格都不能成交。
如果說內地的拍賣,是由于精品數量萎縮,而限制了天價出現的話,那么香港的兩場拍賣或許能夠展現出問題的全貌。此次秋拍,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的“現當代亞洲藝術”夜場拍賣,都推出了多件罕見的中國當代藝術名家的早期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張曉剛的《血緣:大家族1號》和《血緣:大家族2號》。這是令張曉剛名揚海外的“血緣系列”中最早的兩幅作品,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春拍當中,曾有一幅《血緣:大家族3號》出現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最后以4736.45萬港元成交,高出估價一倍。而此次這兩幅作品的成交價,僅僅達到2306萬港元和2642萬港元。而兩個專場的成交率也都不足60%。
相比這些聚光燈下的一線藝術家,二線當代藝術家所受的打擊更加猛烈。過去幾年,像俸正杰、尹朝陽這樣的藝術家,單幅作品價格能夠達到近500萬元人民幣,而今年秋拍,他們的作品最高成交價僅達到100多萬元人民幣。其跌幅比起張曉剛,還要大得多。
華氏畫廊總經理華雨舟說:“前兩年當代藝術火熱的時候,這些二線藝術家的價格在短短時間內大幅提升,那么在目前市場緊縮的情況下,支撐這些藝術家的力量就比較薄弱了。與此同時,一線藝術家的價格雖然也跌得很厲害,但張曉剛這樣的名字畢竟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因此還能維持一定的支撐力。”
相較之下,還是20世紀中國油畫的行情穩定得多。上月底和本月初,香港佳士得分別舉行了兩場“中國20世紀藝術”夜場和日場拍賣。其中有多件作品創下了藝術家的成交紀錄。趙無極的一幅代表作《向杜甫致敬》更是以4546萬港元的高價,刷新了畫家個人紀錄。
牟建平認為這很合理:“這不是瘋狂的炒作,因為趙無極值這個價錢,他有這個學術支撐,他的市場是一步步慢慢來的。”相反,“中國當代藝術疲軟,資金量不足只是一方面,更深層的原因是近兩年價格飆升過快,炒作過猛,行情漲到頂點無法延續下去了,頗有點類似國內股市6000多點的回調。”
當代藝術最早是海外資金炒起來的,“出貨也是先在海外,它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最大。不像中國書畫,根基在國內。所以在國際資金開始離場后,當代藝術行情就可能一落千丈,它與海外的聯動性過強,漲時是利,跌時是害。”
而這波跌幅何時是底,牟建平也沒有把握:“張曉剛的畫秋拍在2000萬港元附近徘徊,能不能穩得住我感覺很懷疑。這兩年的千萬元高價,當代藝術拍品會套上一撥人,何時見底需要時日。”
對此,華雨舟指出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當今年這么多作品,在一個比較低的價位還沒有成交的情況下,我們就要考慮,是不是明年春季的時候,會迎來再下一輪的進攻。這兩年興起的一些畫廊,規模做得很大,年輕的藝術家在很短的時間內拔得非常高,今年也受到了一定的懲罰。那么在這種市場冷漠的情況下,他們是不是會有這個耐心,或者說擁有足夠的能力和資金?只要出現一個小問題,就會導致他們全線離場,這樣的話,這些年輕藝術家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藝術市場短期內難以恢復
當然,當代藝術會在今秋出現大幅回調早已在許多人的預料之內。然而真正讓人心寒的,是此次秋拍中傳統板塊的低迷。
甘學軍坦言:“我們事先已經預料到市場會受影響,但實際感受,要比預測的嚴重得多。”他指出,此次傳統板塊藝術品的成交價位,普遍比往年降低了20%~30%。而天價拍品的數量更是急劇下降。內地的秋拍當中,千萬元級拍品目前僅有匡時成交的八大山人《柏鹿圖》(1881.6萬元人民幣)一件,無論是與春拍還是與去年相比都遜色不少。
甘學軍認為,這不僅僅顯示出投機性資金正在退場,更重要的原因是,買家的購買力已經大幅下降。
比如,華辰此次重點推出的“積翠園藏畫”專場,網羅了自宋元以降,歷代名家的精品之作,文徵明的《競秀爭流》、仇英的《山水》、王翚的《仿王晉卿采菱圖》都在其中,而且拍品大多流傳有序,更有前輩高人巨眼鑒定題跋,為原作增色不少。
然而拍賣現場,仍然是觀者眾多、應者寥寥。最后,幾件高價拍品紛紛流拍,成交率僅達61.98%。“如果在市場好的時候,這個專場應該不成問題。但這一次,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老客戶,因為資金上或者企業經營上的原因,沒有到場。而新的買家,在這種市場氛圍中,也不像過去那么熱情高漲,而以觀望居多,有些很好的東西,就是不伸手,我們也沒辦法。”甘學軍說。
然而此次金融危機所打擊的,還不僅僅是部分買家的購買力,更是整個市場的信心。
牟建平指出:“無論是藏家還是買家,購買欲望減退,觀望心理更重些,對市場未來走勢看不準,特別是對當前介入時機是否合適也沒底,導致投入的資金減少,出手謹慎了許多,以往的千金一擲很難再目睹。另一方面,由于賣家預感到市場不好,好的東西賣不出好價錢,產生惜售心理,很精的拍品在今年秋拍中也難得一見。”
市場越是疲軟,藏家越是不愿拋出精品。甘學軍將這種現象稱為“交易真空”。如果說買家謹慎是當前市場驟降的元兇,那么賣家惜售則很可能成為未來藝術市場持續低迷的主因。也正是基于這點,他才認為,藝術市場的“谷底”會在明年春天。
中國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字畫鑒定委員宣家鑫也認為:“明年藝術市場的拍品數量將會陸陸續續減少20%~30%,而成交金額,也將在今年秋拍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10%~15%。”
“中國的當代藝術、瓷器、書畫,整體已經走入拐點。這個拐點的周期估計在1到2年。而且這次的金融風暴,它可能不像過去的游資型,而是呈‘L’形發展,也就是說,低迷期可能會持續幾年、十幾年。而藝術市場的發展曲線也可能如此。”宣家鑫說。
明年是藏家的大好時機
然而,在如此悲觀的前景下,宣家鑫仍然在積極買入近現代及古代書畫精品。他認為,在買家普遍產生恐慌心理的情況下,對于真正有眼力和財力的收藏家來說,恰好是一個機遇。
在最近的秋拍當中,他先后買進了多件張大千、徐悲鴻等名家的作品,共斥資400多萬元人民幣。這個價格已經比過去低了大約20%。
華雨舟的想法也與宣家鑫不謀而合。他的華氏畫廊每年都會購入一些20世紀中國油畫精品。但在過去幾年的拍賣會上,常常因為競爭激烈,無法購入心儀的拍品。而今年秋拍當中,他明顯感覺拍賣會上的競爭減弱了許多,他也得以用非常合理的價格,買到了幾件市場上為數不多的油畫精品。
“其實明年的時機還要好。”宣家鑫說,“在藝術品市場中,買家往往有一種從眾心理。這次佳士得古書畫專場上,最高價的一件作品是國外藏家買去的,而且價格還不低,說明他們比國內買家有前瞻性。”
因此宣家鑫建議,現在有實力的買家,可以挑選一些古代和近現代書畫中的精品、稀品買入,而且最宜選擇名家的代表作,而非應酬之作。這樣的作品,將會成為今后幾年中,資本最好的避風港。“等到這波金融危機過去以后,它們帶來的回報將會達到5倍、10倍。”除此之外,由于相關規定限制拍賣,幾乎沒有經過任何炒作的高古瓷器,以及歷史、文物價值高且行情較為健康的高古佛像,都是適合收藏和投資的“安全”板塊。
此次北京瀚海推出的“中華宗教雕塑藝術瑰寶”專場,雖然成交率不高,但幾件重點拍品大都順利成交,且成交價格都高出了拍前最高估價。其中一件明代的“西方三圣佛”估價僅600萬~800萬元人民幣,成交價卻高達918萬元人民幣;而另一件估價68萬元人民幣的15世紀“自在觀音”,也以134萬元人民幣成交,幾乎比估價高出一倍。這也是此次秋拍中,少有的未經“打折”的藝術品,牟建平評論到。
當然在市場走低的情況下,流入市場的精品數量也會減少許多。這就需要買家具有專業的眼力,來辨別優劣。
“這次秋拍中,有些很明顯不靠譜的近現代書畫大師的贗品愣是幾百萬元成交了,倒讓我很納悶,說明當前國內有些買家還很業余。”牟建平說道,“拍賣是講究‘藝術’的,現場調度烘托也很重要,這里面暗含‘貓膩’,外人很難看出其中真真假假,既需要多看,也要練就一副‘火眼金睛’。”
牟建平說得含蓄,宣家鑫卻一針見血:“這兩年官窯瓷大熱,其實真正的官窯數量極少,而且都有編號,現在市場上能夠看到的‘官窯’,可以說80%都是假的。當時行情好,魚目混珠,現在冷靜下來了以后,價格就開始下跌了。這次在香港佳士得拍出最高價4690萬元人民幣的清乾隆御制粉紅地粉彩軋道蝴蝶瓶,如果在過去幾年,能拍到7000萬到8000萬元人民幣。”
然而牟建平所指的“真真假假”還遠不止拍品本身:“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推介日韓和東南亞當代藝術,只能看作是一種補漲行為,過度炒作也要小心風險。就像股市一樣,補漲的往往力度有限,跟晚了就只能被套。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